有人說很多國民政府時期的文人抨擊政府,爲什麼政府允許呢?

浮生若夢9717723184236


是誰說國民政府允許文人抨擊他們的?說實話,國民政府並不會允許這種現象存在,首先我們要分得清楚國民政府和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是1912年到1928年這十幾年的時間中主導中華民國大權的。


在這段時期確實有不少文人抨擊軍閥的現象存在,但是在1928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開始掌控起中華民國之後,這種現象就開始大量的減少。

當然並不是說蔣介石掌握民國大權後,這種抨擊就消失了,當時有骨氣的文人還是有不少的,他們面對蔣介石照樣敢抨擊,不過如果他們沒有特殊身份護體的話,那他們便會遭受到蔣介石的通緝或者暗殺。

蔣介石的早期的錦衣衛:特務處

蔣介石曾經為了防止自己的手下背叛自己以及刺探各大軍閥們的情報,所以他特意讓戴笠創建了軍統的前身特務處,當時特務處中就蒐羅了不少行動好手。

戴笠手下做武力工作的特工們當時不僅擔負著剷除漢奸、剷除叛徒的任務,他們還有著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幫蔣介石剷除反對他的文人學者們。


關於特務處幫蔣介石剷除文人的案例最著名的應該是楊杏佛事件。

在九一八事變後,因為對蔣介石處處避讓日本人感到了不滿,所以楊杏佛就和宋慶齡、蔡元培等人走到了一起,開始在各種各樣的媒體報紙上抨擊起了蔣介石、高舉起了抗日的大旗。

面對他們的各種聲討,蔣介石是很頭疼的,因此他就派戴笠去解決這件事情。

首先,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夫人,在國民政府中有著很獨特的地位,本身她又是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姐姐,戴笠萬萬是不敢對宋慶齡下手的。

而蔡元培則是民國時期最有名望的學者文人之一,影響力之大超乎想象。

不僅如此,蔡元培還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著一定的地位,如果戴笠對他動手的話,到時所引發的震動將會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戴笠也沒有把他當做目標。

於是他就把目標放在了名聲、地位均不如宋蔡二人的楊杏佛身上。

楊杏佛被特務處刺殺案

時間是1933年,座標是繁華的上海街頭,當時楊杏佛和自己的兒子楊小佛正坐在汽車裡準備穿越街頭,在這個時候,意外突然發生了。

在街口的地方突然竄出了四名持槍大漢,他們拿起槍對著楊杏佛的車就是一陣射擊。

在他們的射擊過程中,楊杏佛最終被他們打死了,而楊杏佛14歲的兒子則在楊杏佛用身體的保護下沒有丟掉生命,只受了一點小傷。

雖然蔣介石方面並沒有承認這件事情,但是這件事情確實就是戴笠帶人去做的,當時在實行這次任務的時候,戴笠甚至還親自來到上海坐鎮主持了。

從這件案例上來看,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真的允許別人抨擊他們嗎?

或許對某些人允許,因為蔣介石不好對這些人動手,但是如果沒有那個實力、身份就敢對蔣介石抨擊的人,他們沒有受到通緝逮捕的話,那就必將會死於特工們的手中。

郭沫若與蔣介石的恩怨糾葛

除了楊杏佛之外,我們從魯迅和郭沫若的身上也可以瞭解到當時的時局。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郭沫若,在1927年的時候,郭沫若在報紙上發佈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名叫《請看今日之蔣介石》,而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抨擊蔣介石的各種行為。

那段時間正是蔣介石失勢的時候,因此郭沫若還沒有什麼事情,不過在沒多久蔣介石重新獲得權勢之後,郭沫若卻馬上跑到日本躲了起來。

郭沫若一共在日本躲藏了十年,最後在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才敢回到國內,並在回到國內的時候寫了一篇《蔣委員長會見記》對蔣介石各種追捧誇讚,只希望蔣介石能原諒他。

如果國民政府真的允許抨擊的話,為什麼郭沫若在罵完蔣介石後會馬上逃到日本躲起來?

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從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到底允不允許抨擊。

魯迅從來沒有罵過蔣介石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魯迅,魯迅的一生都沒有罵過蔣介石,雖然這裡面有他們是老鄉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魯迅看得清楚時勢。

曾經有一個人想請魯迅寫一篇文章罵蔣介石並發表出來,不過立馬被魯迅拒絕了,魯迅拒絕他的時候說罵了蔣介石之後,自己在國內就待不下去了。

不過那個人還不甘心,他繼續勸魯迅,說魯迅如果罵了蔣介石,自己可以安排魯迅到蘇聯去定居。


不過魯迅再度拒絕了,當時他是怎麼說的呢?他說他不想放棄國內的生活,他不想帶著自己的家人背井離鄉。

從魯迅的這件事中我們應該可以很明確地判斷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國民政府不允許抨擊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連魯迅這樣那個時代最頂尖的文人都知道抨擊了國民政府、罵了蔣介石就得背井離鄉的逃亡,更何況是其他的無名小卒呢?

所以說國民政府時期並不允許文人抨擊他們,或許那個時候有抨擊並沒有受到處罰的案例,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僅僅只是個例而已,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更多因為這些事情受到暗殺、抓捕的人,當時國民政府的態度我們可以從楊杏佛、郭沫若、魯迅三個最經典的案例中窺見一般。


孤客生


不管是袁世凱、段祺瑞還是蔣介石,沒有人願意被文人罵。至於說抨擊政府也被允許,是不準確的,畢竟遭暗殺的,和被關起來的也不少。

(魯迅)

其實客觀上說,民國確實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

舉個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魯迅不到一年半的工資,就在北京買了一套大院;英千里(即英達爺爺)當教授的時候,在京城郊區買了別墅,後來還買了一輛福特轎車代步;梁實秋每個月工資400元,蔣介石的工資是多少呢?每月800元。當時的圖書館辦事員江青,每月只有30元收入。

其實不止是名人,比如當時廣州的中學教師,每月最低薪水都可以拿到245元(毫洋),最高能拿到720元(毫洋)。有資料顯示,當時廣州市長的工資也只是560元(毫洋)。而當時的普通人力車伕,一天連1元(毫洋)都賺不到。

(備註一下,毫洋是清末民初廣東廣西等省通行的貨幣。)


蔣介石政府對文人的待遇也很不錯,比如大學教授的薪水為400-600元,就連助教都是100-180元。當時在北京租一套四合院一個月也就是20元,一般的四口之家每個月60元就能維持生活。就連上海,四口之家100元也就夠了。

所以,當時的文人知識分子算是高收入階層。


那為什麼政府要對文人這麼好呢?其實很簡單,太亂。

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實際上都沒安安穩穩過日子,各地軍閥混戰。比如東北的奉系軍閥,閻錫山的晉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軍閥、馮玉祥的西北軍,還有滇系軍閥、黔系軍閥等等……軍閥之間明爭暗鬥,四分五裂的。

當時的文人社會地位高,影響力大。不管是誰,為了自己的“好名聲”,都不敢隨便對文人下手。

政客甚至軍閥頭子都對外標榜民主自由,誰敢明目張膽的對文人下手,就是給了政敵討伐自己的理由。所以,都很寬容和剋制。

實在是有哪個文人太激進,把事情鬧的太大,那也是偷偷地暗殺。


所以呢,不能說國民政府很寬容很開明,主要是時局所迫。對文人好一點,給自己樹個好名聲,你罵兩句就罵兩句吧……


七追風


中國歷史上有二個時期政治環境寬鬆,言論自由,知識分子有施展自己才華和抱負的舞臺,那就是春秋戰國以及北洋至民間年間。這二個歷史時期文化、藝術、科學界真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所以,民國出大師不是沒有原因的,根本原因是那時“土壤”肥沃。


布衣老李123


民國時期由封建進入民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是民主選舉出來的。民國總統袁世凱幾乎全票通過選舉出來。總統制的成立就是由民主選舉,所以輿論對總統的影響很大。以至於輿論罵袁世凱稱帝,袁世凱就退位,抑鬱而終。

被罵下野的還有蔣介石。(相當於被迫辭職)

聞一多罵政府罵得最厲害。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大罪(聞一多被稱為聞一多夫,因為它比較親蘇,大家給他起的蘇聯名字)。特務擅自處決了聞一多。中美學者聯名聲討蔣介石,蔣介石最後把特務處死。

魯迅從來沒有遭到追殺。魯迅每個月有100大洋稿費。魯迅花了3000大洋在買了一所大宅子,兄弟全家住在一起。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內部四分五裂。多黨黨爭不斷,連內部都不能做到統一,怎麼可能統一輿論。


達o芬奇密碼


KMT政府允許文人抨擊政府?這簡直就是胡說,國民政府執政時期是對文人打壓最嚴重的時期,KMT政府在對待抨擊自己的報刊雜誌,基本上一律關停,而對待不服從自己的文人不僅嚴厲打壓,嚴重的甚至要進行抓捕或者暗殺。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左派愛國文人魯迅,就一直在KMT政府的打壓下不斷的搬家,而李公樸、聞一多等人更是直接死在了KMT軍統特務的槍口之下,由此可見當時白色恐怖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要說KMT政府很民主,那隻能證明說這句話的人不懂歷史。

國民政府對中國進步人士和報刊雜誌的打壓是空前的。

在KMT執政期間對於國內的文化界的打壓是異常嚴厲的,他們採取的是一種站隊的管理模式,即凡是為政府說好話的、錦上添花的都會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對那些之處政府管理問題以及反映現實中國情況的,則一律採取打壓行動。

這些打壓行動一般都是先由教育部派人前去約談文化名人或者報刊、雜誌社,要求他們對自己“有辱政府”的言論進行改正,而對於那些不聽從要求改正的文人和機構,則會採取抓捕的方式進行處理,對那些報刊機構則採用查封、抓捕負責人的方式處理。

比如在抗戰期間中國最有名的《X公報》,就曾經多次遭到KMT政府派人談話、檢查以及查封,在這場鬧劇最終以當時的《X公報》經理王文彬被迫辭職,《X公報》改變態度,登報公開聲明擁護國民政府的政策而結束。

此外當時的KMT政府對於宣傳抗戰的進步報紙一律採取查封的態度,僅在1942年一年,就查封了進步報刊500多家,由此可見當時KMT政府時期,文化屆的“白色恐怖”究竟有多嚴重。

國民政府不僅打壓文化節的不同聲音,而且還將這一行為擴大到教育系統中。

在抗戰時期KMT政府對於教育界的打壓也是非常嚴重的,由於KMT政府在成為中央政府之後,也開始加強對於教育系統的控制。

與文化界的要求一樣,對於支持KMT政府的大學一律採取支持的態度。而對於支持進步思想,希望保持獨立發展的學校比如清華、北大等著名大學,則採取拖延、減少教育經費投入,拖延教師工資發放的態度,對學校的運轉儘可能加以阻撓和破壞。

這就導致在抗戰時期,支持和宣傳進步、抗日思想的的大學比如清華、北大等學校的老師,經常出現發不出工資的狀況。教師們為了薪水不得不被迫上街遊行,要求政府發放工資。

等到全面抗戰之後,北方各個大學被迫遷往西南成立西南抗大的時候,這些著名的專家教授們,因為無錢吃飯而不得不被迫上街“賣藝”為生。

比如抗戰期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夫人韓詠華,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上街賣米粉碗糕補貼家用。而物理學教授趙九章則為了生計不得不賣掉了自己家中的傳家寶——先祖趙子長的臨摹的山水畫。其他的諸如金嶽霖養雞等等自力更生的事情,更是舉不勝舉。

因此在抗戰時期,KMT政府對於中國進步思想的打壓異常嚴重,導致大量的進步知識分子僅僅因為不認同KMT政府的理念,就受到了嚴重的打壓甚至殺害。為了自身的安全,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內的知識分子不得不被迫將文學創作轉向虛無主義,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時的“鴛鴦蝴蝶派”文人的出現,我想著可能就是民國版的“娛樂至死”主義吧。


落下m


楊杏佛、史量才、聞一多、李公樸、周均時等人紛紛向題主表示有話要講。

此外,上饒集中營和渣滓洞裡關的可不僅僅是中共的人啊……


其實我不喜歡答這種預設立場的問題,因為這種問題問出來,估計題主心裡已經有自己想要的答案了,何必還要問呢。

一個問題要成立,它應該是個典型的,有文人罵了朝廷,然後沒死,歷朝歷代都有這種人,既然不典型,單把民國拔出來問怎麼沒事(更何況有事的人不少),怎麼回答呢?只能回答跟之前歷代沒事的人

原因一樣,它就不是個特例。


而且有一件事需要注意一下,考慮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識字率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不妨想一下當時能當上“文人”的都是些什麼階層的人,他們跟廣大目不識丁的貧苦群眾能有些什麼聯繫,他們的“抨擊”又和當時的貧苦群眾有什麼關係?某些統治階層內部人物的“打情罵俏”也叫“抨擊”?

再說題主何必拿國民政府當個特例呢,就說今天吧,有多少連文人都不是的人在抨擊政府也沒見怎麼樣啊?(這個就不用舉例了吧?隨便點開一篇頭條文章底下全是)

所以,這個問題也沒啥可寫的了。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有人說很多國民政府時期的文人抨擊政府,為什麼政府允許呢?


貌似,抨擊當時政府不管哪個年代都是不允許的吧。

即使是號稱明君的李世民,也有不痛快的時候。

如果有人說他殺兄屠弟,結果肯定也是一個死字。


既然明知道不允許,還這麼搞,那肯定有一定的目的了。

有些是政治目的,這個肯定不用說,爭權嘛,獲得民眾支持。

有些是經濟目的,跟現在的軟文差不多,目的就是為了大銀元啊。

有些是純粹的活不下去,混口飯吃唄。


話說,我能不能帶著惡意的揣測一下啊!

咳咳,別當真。

文人是什麼樣的代表?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是典型的文人形象。

而在民國那種動亂的年代,不管你抨擊不抨擊,日子都過得緊巴巴。

而如果抨擊,被抓了,是不是代表有吃的了?


在死亡和牢獄之災面前,很多人肯定會選擇牢獄之災啊。


當然,這是純屬臆測,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

有些,確實是抨擊當時的弊政,但有些恐怕也就是隨波逐流而已。

另外,那時候也不是一家獨大。

所以,如果能夠表現出自己的能力,或許得到其他勢力的重用。

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恐怕就是這麼個意思吧。

既然你讓我吃不上飯,那我就罵你,然後讓你的政敵供養我唄!


另外說個好玩的事兒。

看過的一個新聞。

一個男子,因為被高利貸催得太狠,然後跑銀行砸了ATM取款機。至於目的,只是為了躲避催債者。

所以,之前的小人之心,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根據。


司暢Ailan


文人抨擊政府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可以幫助政府發現自己工作中的錯誤,避免大的禍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我是一個老師,我就喜歡學生提批評意見,從中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誰都有缺點,沒有不要保持自己一貫正確的形象,那樣反而讓人不好親近,自己也少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反饋意見。


風華


國民政府當然不允許,但是辦法也不多。長期不是統一的中央政府,做不到統一思想。同時面臨外敵入侵和各種軍閥割據,中央政府也沒有精力去一一清除持反對意見的文人。民國政府很多高官有良好的西方背景或者深厚的國學功底,對知識分子是存有敬愛之心的,面對知識分子的批評往往也是一笑了之。最重要的是,很多文人的批評是對的。


McCandless


民國為什麼出名家?一是因為民國亂,所謂亂世出英雄,大家都在猶豫不知所措的時候,個別人的吶喊就特別突出。二是因為除了這些名人,其他人基本都是文盲,在外國留個洋就能出人一等,鶴立雞群。三是很多人都是現在人閒著無聊的人故意忽悠出來的。四是名家需要社會歷史積澱,當時可能很多人也不知道這些人是名家。對比一下現在的和平時期,美國有哪個名家?臺灣有哪個名家?大陸有哪個名家?說不出來吧,但不代表沒有,只不過被淹沒在燈紅酒綠的喧囂裡沒人注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