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大夫若沒有多說這3句話,可能晉國就不會一分爲三,而全歸他了

《三字經》簡要概括了春秋時期的格局: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這正是歷史上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年代,崛起與沒落、輝煌與慘淡、興盛與衰亡交替上演。

此大夫若沒有多說這3句話,可能晉國就不會一分為三,而全歸他了

“春秋五霸”說法不一,但晉文公卻是公認的霸主,因為周朝名存實亡,所以整個春秋時期基本上都是晉國在代行周天子的權力,晉國享有春秋近百年的領導諸侯的權力。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內部有勢力的大夫分割了地盤,相互攻打,最後晉國實際上名存實亡,分裂成4家:智家、趙家、魏家和韓家。這4家之間也是明爭暗鬥,表面上看似相安無事,內裡又是暗流洶湧。而這4家裡頭,以智家的土地最多,勢力最大。那時智家大夫(掌權人)是智伯瑤,而趙家、魏家、韓家大夫分別是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智伯瑤就把其餘3家召集來,以要打敗當時稱霸的楚國為幌子,要求其他3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人丁歸入公家,然後讓公家實力強大起來,再一起去攻打楚國。

此大夫若沒有多說這3句話,可能晉國就不會一分為三,而全歸他了

趙、魏、韓3家都明白智家這是想借著公家的名義要獨吞晉國。但這3家之間也不是很和睦。結果,韓家先悉數上交一百里土地和人丁給智家了。接著魏家也上交了。唯有趙家不答應。趙襄子以從先人那繼承的產業不能隨便拱手送人為由拒絕了。這下把智伯瑤氣得夠嗆,於是智家就慫恿韓、魏兩家一起去攻打趙家,並答應打敗趙家後三家平分趙家的土地和人丁。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家。趙家寡不敵眾,只好退守晉陽(如今山西太原境內)城裡,打算死守該城。因為這座城是趙家最為堅固的一座城。當時打造這座城的是趙家家臣董安於。此人善於築城,建築不僅美觀而且結實,更重要的是還在宮殿的圍牆裡暗藏了許多弓箭。

此大夫若沒有多說這3句話,可能晉國就不會一分為三,而全歸他了

智、韓、魏三家的兵馬把晉陽城圍困了有兩年之久,死活就是打不下來。因為趙家準備充分,糧草充足,士民一心,同仇敵愾。智伯瑤也是無計可施。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智伯瑤在察看地形時看到了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頓時有了主意。那就是把晉水從東北引到西南來,水淹晉陽城。想到這個好計謀,智伯瑤就下達命令,在晉水旁另挖一條河,直通晉陽城,同時在上游造一個巨大的蓄水坑。在晉水上游築壩建堤。恰逢雨季,連下幾天大雨。等蓄水坑的水滿了,智伯瑤下令挖了一個豁口,大水直奔晉陽城而去。不到兩天,城裡大部分房子都被水淹了。眼看晉陽城快要守不住了,趙襄子更是憂心忡忡,一籌莫展。家臣張孟是個很有心機的人,便和趙襄子建議派他去找韓、魏兩家談一談。因為張孟覺得那兩家也不是死心塌地要跟著智家,若能說動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家,那趙家就有救了。

此大夫若沒有多說這3句話,可能晉國就不會一分為三,而全歸他了

接下來的第二天,智伯瑤讓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陪同著察看水勢。智伯瑤忍不住得意洋洋地說:你們看,我不用再交戰,只需這條晉水,便能把趙家滅了。韓康子和魏桓子點頭稱是。智伯瑤於是更加得意了,更口無遮攔起來:晉水能夠淹了晉陽,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在山西省解縣東北),絳水也就能淹平陽(韓家的大城,在山西省臨汾縣南)。說罷哈哈大笑,臉上不無得意之色。韓康子和魏桓子連忙點頭,連說3個是字。前一天張孟找他倆各自談話,讓他倆有點舉棋不定。這下看透了智伯瑤的野心,更加堅定了要跟著趙家先幹掉智家再說的決心。到了第三天晚上,智伯瑤還在營地裡睡覺,突然間四面喊殺聲陣陣。趕緊爬起來,這才發現,原來是韓、魏背叛了智家,聯合趙家造反,先把水放過來智家的兵營了。眼看大勢已去,智伯瑤趕緊逃命,便在大將智國的保護下狼狽逃跑。好不容易把船劃到了龍山跟前,順著山路走,以為逃脫了。不曾想,趙襄子早就料準智伯瑤會從這條路上逃跑,預先就設下了埋伏。當場就逮住了智伯瑤,並砍下了智伯瑤的腦袋。逼得智國自殺了。

後來,趙、韓、魏不但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人丁,還按照之前的慣例,把智家的男女老少全都殺光,一個不剩。

此大夫若沒有多說這3句話,可能晉國就不會一分為三,而全歸他了

智伯瑤若沒有說那3句話,沒有讓韓、魏兩國意識到“唇亡齒寒”,戰爭的結果可能截然相反。但歷史無法假設,失敗了就是失敗了。智家本想一個一個蠶食鯨吞韓、趙、魏的國土和人丁,沒料到最後是自己被韓、趙、魏三國給瓜分了。智家原本有可能再次稱霸,卻落得天怒人怨,智家也從此消亡了。沒過多久,晉國也不復存在了,分裂為“韓、趙、魏”三國。智家從此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因為這段歷史鮮為人知,所以好多人知道戰國時期的韓、趙和魏,卻很少人知道有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