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晉國作為一個春秋大國,在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興盛與衰亡都影響著歷史車輪的方向。

晉國興盛之時,阻秦於函谷關,秦穆公窮盡畢生之力也未得以東出函谷。晉國滅亡,一分為三,拉開了戰國的帷幕,一時間華夏大地狼煙四起,戰國七雄逐鹿中原。晉國影響著歷史的發展,而“驪姬之亂”則影響著晉國的歷史。

“驪姬之亂”在晉國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女子不簡單,憑藉她的“閃轉騰挪”讓兒子奚齊登上了晉國國君的寶座。時也命也,若不是驪姬母子時運不濟加上一些客觀的因素,驪姬不會被釘在“亂晉”的恥辱柱上。今天我們細讀“驪姬之亂”,看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女子如何在面對獻公的晉制“閃轉騰挪”,為兒子奚齊開疆擴土。

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驪姬自揹負使命入晉開始,就開始在下一盤大棋

驪姬是晉獻公征伐驪戎的戰利品,他們姐妹倆原本是驪戎部落首領的女兒,為了部落的安全與發展,他們甘心入晉。驪姬不是一個嬌滴滴的美人,她是一個機智果敢之人,並且有著出色是政治頭腦。驪姬自入晉開始,就開始下一盤大棋,目的也很簡單:(1)求得生存;(2)謀求發展;

  • 求得生存

驪姬入晉之後,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傻白甜的女人,使勁渾身解數將晉獻公服侍好,只有讓晉獻公滿意了才能求得庇護,驪戎才會求得短暫的安寧。膚白貌美,一身異域風情的驪姬很快就讓晉獻公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將晉獻公拿捏的死死的。以至於至忠至孝的太子申生自殺前都在說:

“若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左傳》

可見驪姬侍奉晉獻公周到體貼,並且已經得到眾人的廣泛認可。

晉獻公在外出打獵之時,無驪姬在身邊都不能好好睡覺。

“床第之不安邪?亦驪姬之不存側邪?”——《國語》

可見驪姬的存在對於晉獻公的飲食起居影響巨大,她靠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晉獻公與一干王公大臣的認可。這表示驪姬基本在晉國站穩腳跟,“求得生存”這一目的基本達到。驪姬成功的將自己融入了晉獻公的生活,並且有了他們的兒子奚齊。

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 謀求發展

晉國與其他諸侯國的國情還不太一樣,晉國早已經將宗法制衝擊的體無完膚,晉獻公為清除君權的威脅,創造性的制定了“獻公晉制”——晉獻公創立的國內不養群公子而盡逐母舅之國的公族政策,國內選官實施以賢不以親的政策,徹底的衝擊了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在這種制度之下,只要是晉獻公一去世,他們娘倆就會被趕出晉國,甚至會被殺死,而且驪戎也有可能會再次面臨刀兵之災。因而驪姬想要謀求發展,幫助公子奚齊奪嫡就成了首要辦成的一件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他們娘倆的生存。

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驪姬想要發動奪嫡戰爭,需要GET到一個點,即讓獻公不反感她的行為。也就是說在觀念上,晉獻公感覺奚齊做太子也無不可。隨著驪姬的努力,晉獻公確實也隱隱的暴露出想要廢太子立奚齊的想法,被驪姬完美的捕捉到,主要是從這幾點上看出來:

  1. 晉獻公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公就有意廢太子;當時的驪姬第一反應就是哭泣推辭,她當時不知道晉獻公是真的有這個想法還是在假意試探,況且孤兒寡母的娘倆在當時確實沒有這個實力,因而第一反應就是哭泣推辭,保全自己,之後再確認獻公真實的想法,時機成熟之後再作打算。
  2. 晉獻公十七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當時大臣裡克勸諫,認為太子理應監國而不是率軍打仗,最後晉獻公甩出去一句:

“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誰立。”——《史記》

公開場合暴露出自己的想法,這件事不單單被大臣裡克以及在場的官員知道,驪姬也通過這件事看出獻公對於廢立太子的態度,因而開始著手準備奪嫡之戰。

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1. “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晉獻公再次親口告知驪姬此事;區別於當時的“獻公有意廢太子”這次晉獻公的想法明顯更加的堅定。驪姬在敏銳的捕捉到晉獻公的想法之後,便開始著手準備實施下一步動作。

驪姬帶著使命入晉,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在晉國站穩腳跟,並且得到了晉獻公與群臣的一致認可。在敏銳的捕捉到晉獻公有意更換太子的想法之後,便開始緊鑼密鼓的實施奪嫡的計劃。

驪姬發動“奪嫡之戰”

驪姬在敏銳的捕捉到晉獻公的心思之後就發動了“奪嫡之戰”。我個人總結,驪姬發動的“奪嫡之戰”主要是進行了以下幾步:

  • (一) 調虎離山;

申生與諸公子都在都城,朝堂內部勢力盤根錯節,驪姬孤兒寡母的根本沒有發揮的餘地。於是驪姬花重金賄賂晉獻公的寵臣“二五”,讓他們給晉獻公進言,說服獻公將公子申生等幾個公子調離都城。

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國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左傳》

晉獻公則採納了二位寵臣的建議,將眾公子派出都城,形成“群公子在鄙,唯二姬之子在絳”的有利局面。

  • (二) 智除眾公子;

三位公子均是俊才,奚齊與他們競爭無絲毫勝算。驪姬的首要任務就是除掉太子申生,並且順道解決重耳與奚齊。現在諸位公子與晉獻公不在一個城市,驪姬的就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實施起來成功率也就更高了。

驪姬假傳聖旨,趁著晉獻公外出打獵之際向申生帶了個話,謊稱獻公夜夢姜後,要申生在曲沃祭祀。申生是個孝順孩子必然會遵從,並且按照當時的風俗,將祭祀所用的胙肉也送到了王宮。當時晉獻公不在宮中,驪姬打發申生離開後,下毒陷害申生。晉獻公誤以為申生要毒害自己,於是勃然大怒,驪姬趁機煽風點火將申生逼死,逼迫重耳夷吾出逃他國,

“奪嫡之戰”取得了最大階段的勝利。

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 (三) 大樹底下好乘涼;

驪姬娘倆孤兒寡母,僅僅憑藉智謀坐上太子之位是遠遠不夠的。奚齊年紀尚幼,且無寸功於晉國,並且也無可以依靠的“外戚”,因而給奚齊找一個強有力的靠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晉獻公在離世之前,正式將奚齊交付給大臣

荀息,荀息是獻公的近臣,不單單能教奚齊治國理政,還能成為奚齊的一個依靠。荀息也不負眾望,為了奚齊也是盡心盡力,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驪姬最終為何會失敗

驪姬發動的奪嫡之戰基本已經以勝利告終,奚齊成為了太子,也有了荀息這棵大樹在朝堂所依仗,基本可以宣告這對孤兒寡母取得了這場奪嫡之戰的勝利。但是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驪姬母子最終失敗了,並且還背上了亂晉的罵名,那麼她到底是怎麼失敗的呢?時針總結了一下,驪姬的失敗主要是緣於以下幾點原因:

  1. “才不配位,必遭其累”,奚齊本身年幼,無寸功於晉,自身能力無法駕馭強大的晉國;驪姬本人對於奚齊來說是溺愛的,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奚齊有何過人的才華,除了拜荀息為老師之外,並沒有其他師傅。因而年幼的奚齊加上平庸的才華去管理強大的晉國肯定是不行的,驪姬過早的進行奪嫡戰爭,使得奚齊沒有完全成長起來,為之後的裡克叛亂埋下了伏筆。
  2. 晉國民風彪悍,受周禮教化太淺,晉國特殊的人文社會環境,導致了以下犯上事件的發生;晉國本身地處中原地區的邊緣地帶,長期與西北遊牧民族混居戰鬥,國民觀念受遊牧民族影響較重,受周禮影響較輕,因而極容易幹出以下犯上的事情。並且裡克作為晉獻公的大將軍,參與晉獻公屠殺晉公族的戰鬥,殺起公族來那是手起刀落得心應手,最終導致裡克幹出弒君之事。
  3. “軍權裡面出政權”,自古不變的道理;驪姬在取得奪嫡之戰的勝利之後,雖然取得了政權,但是並沒有取得軍權。而晉獻公的突然去世,使得其並沒有機會將元老們的軍權剝奪,只能退而求其次委託大臣荀息來擁護奚齊,這樣一來,就註定會出現君弱臣強的不利局面,禍亂也就再所難免。

幾點原因導致驪姬最終的失敗,裡克在接連殺掉奚齊與卓子之後,再次鞭殺了驪姬,自此驪姬結束了自己一生。成功需要機遇與實力,恰恰驪姬在這兩方面都稍微的差了一點點,使得其最終功敗垂成。

細品“驪姬之亂”,看驪姬於晉制下“閃轉騰挪”,這個女人不簡單

後記

“驪姬之亂”最終導致了強大的晉國長達二十幾年的動亂,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夷吾出逃,奚齊、卓子死於非命,使得本就孱弱的晉公族再一次雪上加霜。驪姬自此也被冠以亂政的惡名,但是自古以來哪一次的政權更迭不是伴隨著流血與犧牲,晉武公當年“曲沃代翼”不一樣也是用流血犧牲換來的?

站在驪姬的角度上,她所做的一切都無可非議,只是一種競爭的手段而已。試想一下,在當時獻公訂立的晉制之下,驪姬母子除了放手一搏取得繼承權這一條路之外,好像沒有給這對孤兒寡母留下更多的出路。驪姬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柔弱女子,能利用她有限的資源,在晉制之下“閃轉騰挪”,秉承“先立足,後發展”的戰略思想,一步步的施行自己的計劃,她差一點點就成功了。她雖然最終失敗,但是絲毫沒有掩蓋她的光芒,她這種精神無疑更加值得後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