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誅滅諸呂”的戰爭,歷來被認為是一場平叛之旅。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太皇太后呂雉死後,他的那些呂氏子孫意圖謀反,然後以周勃、陳平為首的漢朝重臣聯合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等人一舉將其誅滅,並將漢惠帝劉盈的“假兒子”全部殺光,迎漢高祖劉邦四子代王劉恆為帝,開創“文景之治”,傳為一番佳話。


然而,細細品味《史記》,卻會從字裡行間發現一些別樣的東西,似乎呂氏一族並未有過謀反的想法,反而呂雉一死,諸呂就如同一群小學生一般,被群臣輕輕鬆鬆便安排了。

誅呂被滅前的形勢

因為呂后的存在,呂氏外戚都逐漸佔據了高位。

但是,其封王掌權的過程卻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漢孝惠帝劉盈死時,呂氏也不過僅有呂后的父親臨泗侯呂公、其兄周呂侯呂澤、建成侯呂釋之三人封侯而已,而且呂澤與呂釋之尚且是因戰功封侯。正因為劉盈身死,其子前少帝劉恭年幼,呂后稱制,呂后才逐漸將呂氏一族逐漸提拔起來。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到呂后死時,呂氏一族最有實權的即是呂后的兩個侄子: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呂產為相國,統領南軍,呂祿的女兒則已經成為皇后。因為呂祿、呂產都沒有去其封國,因此可以說,此時京城長安的軍政大權皆在呂氏之手。

而此時中央群臣的首領則是右丞相曲逆侯陳平和太尉絳侯周勃。

率先發難的是齊國

在諸滅諸呂戰爭中,率先發難的是齊國,當時的齊王是劉邦庶長子劉肥的兒子劉襄,史稱齊哀王。《史記》中說其發兵原因是因為接到了其他弟朱虛侯劉章的消息,說諸呂“欲為亂”。

朱虛侯劉章有氣力,東牟侯興居其弟也。皆齊哀王弟,居長安。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畏高帝故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恐見誅,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為應。——《史記.呂太后本紀》

這裡的說法是諸呂意圖作亂,但是因為害怕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老臣,所以不敢動手,但是這個消息卻通過劉章的妻子(呂祿的女兒)那裡傳了出來,所以劉章把這個消息傳達給了他的哥哥劉襄,其目的即是發兵誅呂,然後讓劉襄做皇帝。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這裡面透露了兩條重要信息:一、諸呂“欲為亂”,二、劉襄等人慾“誅諸呂而立”。前者為劉襄發兵的原因,後者為劉襄發兵的動機。


劉襄發兵之前還有兩個眼中釘

劉襄的眼中釘即齊國的國相和琅琊王劉澤。

齊國的國相屬於中央派駐的官員,如果跟劉襄想法一致,則可用,但是事實證明,齊相併不想參與發兵,所以被劉襄誅殺。

而琅琊王劉澤原本是漢高祖劉邦的同族,是劉邦遠房的堂兄弟,但是問題是劉澤不但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xū]的女兒,而且還被呂后親自加封的琅琊王。而琅琊國的封地又恰恰是原來齊國所有的琅琊郡,緊緊挨著現在齊國的封地。劉襄無法判斷他一旦發兵,劉澤會站到哪一邊。所以劉襄設計把劉澤騙到齊國,並掌握了其兵權。但是,後來劉襄卻輕信了劉澤打算推動群臣立劉襄為帝的話,把劉澤放走,這也為劉襄後來沒有當上皇帝埋下了伏筆。此為後話,暫且不提。

劉襄解決了這兩個眼中釘後,便給各諸侯國發布討呂宣言,並扯起大旗,率兵西進。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諸呂的應對

面對虎視眈眈的齊國軍隊,諸呂卻做出了一個很難讓人理解的人事安排。相國呂產等人不但沒有派出呂氏族人,反而派了前文所說他們所畏懼的那個穎陰侯灌嬰,莫非是為了將灌嬰調離京城以方便他們“為亂”?

結果,灌嬰也果然“不負所托”,到了前線,就跟劉襄聯繫求和,相約只要京城呂氏有一點風吹草動,便共同誅殺之。

然後,灌嬰就駐軍滎陽不動了,而齊王劉襄則還師齊國邊界。看似劍拔弩張,實則一片其樂融融,等待時機。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時機到了

並沒有等多長時間,京城的時機就到了。只不過,並不是呂氏“為亂”,而是群臣“發難”。

考慮到呂氏“欲為亂”,卻“猶豫未決”,陳平、周勃等人決定先下手為強。然而,此時最為困難的就是京城的防衛兵權還在呂氏一族的手裡,即呂產手裡的南軍和呂祿手裡的北軍。權衡利弊,周勃決定先拿北軍下手。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北軍統帥呂祿有一個好朋友,名叫酈寄,而酈寄的父親正是開國老臣酈商,即高陽酒徒酈食其的弟弟。同為開國功臣,周勃、陳平與酈商的溝通並不太吃力,很快就使其倒向了自己一方,從而用酈商之口使酈寄去勸說呂祿。

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乃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足下何不歸印,以兵屬太尉?請梁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萬世之利也。——《史記.呂太后本紀》

其目的就是勸說呂祿回到自己的封國趙國,以使向眾臣以示清白,齊國也可以退兵了。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聽到好朋友酈寄如此勸自己,呂祿竟然真的就相信了,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呂祿還是將其彙報給了呂產及呂氏族人,而他們的意見卻不盡相同,有的覺得此計可行,有的卻認為不可,一時之間也拿不定主意。而呂祿的姑姑呂嬃則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提出一旦放棄軍隊,呂氏將無處存身。

呂氏被誅殺

只可惜呂祿並沒有聽從姑姑呂嬃的意見,最終還是在酈寄等人的再三勸說之下,交出了北軍的兵權。

而此時南軍的統帥呂產,也已經收到了郎中令賈壽的彙報,知道了灌嬰己經與齊國聯合、“欲誅諸呂”。賈壽給出的意見同酈寄相同,也是儘早到封國去,不過當前形勢下,很可能為時已晚。事實證明,賈壽的判斷並沒有錯。這個時候,不但呂祿的北軍的兵權已經被騙走了,陳平、周勃等人也已經朝著皇帝所在的未央宮進發。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巧合的是,欲進未央宮“為亂”的呂產同周勃、劉章等人剛好在未央宮門內打了個照面。朱虛侯劉章率領千餘人當即衝殺上去,呂產見狀連忙逃走,但終究沒能躲避劉章的追殺,死於非命。

呂產已死、呂祿兵權已丟,大局已定,隨即呂氏一族被全盤端,一個不剩,通通殺光。

孝惠之子

按說,到這個時候,諸呂已盡皆被誅殺,平叛工作已經完成了,但是此時,卻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史記.呂太后本紀》

後少帝劉弘跟他的幾個兄弟,都被以“皆非真孝惠子”的原因,殺光,一個不剩,動手殺少帝的正是齊王劉襄的另一個兄弟東牟侯劉興居。而真正的繼承人選則要從劉邦的皇子皇孫中重新選出。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在琅琊王劉澤的建議下,排除了外戚勢力強大的齊王劉襄,而選中了更為仁厚的代王劉恆。至此“平亂”工作方才告一段落。

到底是誰在叛亂?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整個事件已經有了重新的認識。

在整個過程中,諸呂一直都處在一種“欲為亂”的狀態。因為他們“欲為亂”,所以齊王發兵;因為他們“欲為亂”,所以周勃等人騙走了呂祿的兵權;因為他們欲為亂,所以呂產被誅殺;因為他們欲為亂,所以呂氏一族被滅。

然而,整個過程中,他們體現出“欲為亂”的狀態了麼?並沒有。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欲為亂”的呂氏為何會派出他們最畏懼的人之一的灌嬰去抵禦齊國軍隊;“欲為亂”的呂氏,為何在面對讓他們回到封國的建議時,不僅僅呂祿,連呂氏族人都有不少人同意;“欲為亂”的呂產,為何見到劉章帶領的一千來人轉身就跑,要知道南軍人馬少說也有十萬人。

呂氏一族在呂后死了以後,其所作所為不但沒有一點“欲為亂”的樣子,相反尚有擔心被群臣和諸侯疑心,而動了放權的心思。這才是他們被抓住“痛處”,被群臣一擊而倒的根本原因。


反觀,周勃、陳平、劉襄、劉章、劉興居等人,則是以“平亂”之名,行“叛亂”之實,輕而易舉地將毫無防備的呂氏族滅,並將劉盈的皇子一併誅殺,要知道這些劉盈的皇子們,每一個都出生於劉盈在世之時,他們雖然都不是皇后所生,但並非不是劉盈之子。

殺少帝劉弘,此乃弒君之罪,但卻被輕描帶寫地說成是“非劉氏,不當立”,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就這樣被洗白了。

水言水語

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也有人說“歷史就像一個任人裝扮的小姑娘”,雖然說有些言過其辭,但並非毫無道理。

但是,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才變得更加有趣。通過被勝利者裝扮的表面,看到一些隱藏在深處的事實,也是歷史吸引人的一方面。

細品《史記》,誅滅諸呂的戰爭,看起來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叛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