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晋国作为一个春秋大国,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兴盛与衰亡都影响着历史车轮的方向。

晋国兴盛之时,阻秦于函谷关,秦穆公穷尽毕生之力也未得以东出函谷。晋国灭亡,一分为三,拉开了战国的帷幕,一时间华夏大地狼烟四起,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晋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而“骊姬之乱”则影响着晋国的历史。

“骊姬之乱”在晋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女子不简单,凭借她的“闪转腾挪”让儿子奚齐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时也命也,若不是骊姬母子时运不济加上一些客观的因素,骊姬不会被钉在“乱晋”的耻辱柱上。今天我们细读“骊姬之乱”,看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女子如何在面对献公的晋制“闪转腾挪”,为儿子奚齐开疆扩土。

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骊姬自背负使命入晋开始,就开始在下一盘大棋

骊姬是晋献公征伐骊戎的战利品,他们姐妹俩原本是骊戎部落首领的女儿,为了部落的安全与发展,他们甘心入晋。骊姬不是一个娇滴滴的美人,她是一个机智果敢之人,并且有着出色是政治头脑。骊姬自入晋开始,就开始下一盘大棋,目的也很简单:(1)求得生存;(2)谋求发展;

  • 求得生存

骊姬入晋之后,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傻白甜的女人,使劲浑身解数将晋献公服侍好,只有让晋献公满意了才能求得庇护,骊戎才会求得短暂的安宁。肤白貌美,一身异域风情的骊姬很快就让晋献公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将晋献公拿捏的死死的。以至于至忠至孝的太子申生自杀前都在说:

“若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左传》

可见骊姬侍奉晋献公周到体贴,并且已经得到众人的广泛认可。

晋献公在外出打猎之时,无骊姬在身边都不能好好睡觉。

“床第之不安邪?亦骊姬之不存侧邪?”——《国语》

可见骊姬的存在对于晋献公的饮食起居影响巨大,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晋献公与一干王公大臣的认可。这表示骊姬基本在晋国站稳脚跟,“求得生存”这一目的基本达到。骊姬成功的将自己融入了晋献公的生活,并且有了他们的儿子奚齐。

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 谋求发展

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国情还不太一样,晋国早已经将宗法制冲击的体无完肤,晋献公为清除君权的威胁,创造性的制定了“献公晋制”——晋献公创立的国内不养群公子而尽逐母舅之国的公族政策,国内选官实施以贤不以亲的政策,彻底的冲击了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在这种制度之下,只要是晋献公一去世,他们娘俩就会被赶出晋国,甚至会被杀死,而且骊戎也有可能会再次面临刀兵之灾。因而骊姬想要谋求发展,帮助公子奚齐夺嫡就成了首要办成的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他们娘俩的生存。

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骊姬想要发动夺嫡战争,需要GET到一个点,即让献公不反感她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观念上,晋献公感觉奚齐做太子也无不可。随着骊姬的努力,晋献公确实也隐隐的暴露出想要废太子立奚齐的想法,被骊姬完美的捕捉到,主要是从这几点上看出来:

  1. 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就有意废太子;当时的骊姬第一反应就是哭泣推辞,她当时不知道晋献公是真的有这个想法还是在假意试探,况且孤儿寡母的娘俩在当时确实没有这个实力,因而第一反应就是哭泣推辞,保全自己,之后再确认献公真实的想法,时机成熟之后再作打算。
  2. 晋献公十七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当时大臣里克劝谏,认为太子理应监国而不是率军打仗,最后晋献公甩出去一句:

“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史记》

公开场合暴露出自己的想法,这件事不单单被大臣里克以及在场的官员知道,骊姬也通过这件事看出献公对于废立太子的态度,因而开始着手准备夺嫡之战。

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1. “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晋献公再次亲口告知骊姬此事;区别于当时的“献公有意废太子”这次晋献公的想法明显更加的坚定。骊姬在敏锐的捕捉到晋献公的想法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实施下一步动作。

骊姬带着使命入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晋国站稳脚跟,并且得到了晋献公与群臣的一致认可。在敏锐的捕捉到晋献公有意更换太子的想法之后,便开始紧锣密鼓的实施夺嫡的计划。

骊姬发动“夺嫡之战”

骊姬在敏锐的捕捉到晋献公的心思之后就发动了“夺嫡之战”。我个人总结,骊姬发动的“夺嫡之战”主要是进行了以下几步:

  • (一) 调虎离山;

申生与诸公子都在都城,朝堂内部势力盘根错节,骊姬孤儿寡母的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于是骊姬花重金贿赂晋献公的宠臣“二五”,让他们给晋献公进言,说服献公将公子申生等几个公子调离都城。

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左传》

晋献公则采纳了二位宠臣的建议,将众公子派出都城,形成“群公子在鄙,唯二姬之子在绛”的有利局面。

  • (二) 智除众公子;

三位公子均是俊才,奚齐与他们竞争无丝毫胜算。骊姬的首要任务就是除掉太子申生,并且顺道解决重耳与奚齐。现在诸位公子与晋献公不在一个城市,骊姬的就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实施起来成功率也就更高了。

骊姬假传圣旨,趁着晋献公外出打猎之际向申生带了个话,谎称献公夜梦姜后,要申生在曲沃祭祀。申生是个孝顺孩子必然会遵从,并且按照当时的风俗,将祭祀所用的胙肉也送到了王宫。当时晋献公不在宫中,骊姬打发申生离开后,下毒陷害申生。晋献公误以为申生要毒害自己,于是勃然大怒,骊姬趁机煽风点火将申生逼死,逼迫重耳夷吾出逃他国,

“夺嫡之战”取得了最大阶段的胜利。

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 (三) 大树底下好乘凉;

骊姬娘俩孤儿寡母,仅仅凭借智谋坐上太子之位是远远不够的。奚齐年纪尚幼,且无寸功于晋国,并且也无可以依靠的“外戚”,因而给奚齐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晋献公在离世之前,正式将奚齐交付给大臣

荀息,荀息是献公的近臣,不单单能教奚齐治国理政,还能成为奚齐的一个依靠。荀息也不负众望,为了奚齐也是尽心尽力,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骊姬最终为何会失败

骊姬发动的夺嫡之战基本已经以胜利告终,奚齐成为了太子,也有了荀息这棵大树在朝堂所依仗,基本可以宣告这对孤儿寡母取得了这场夺嫡之战的胜利。但是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骊姬母子最终失败了,并且还背上了乱晋的骂名,那么她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时针总结了一下,骊姬的失败主要是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1. “才不配位,必遭其累”,奚齐本身年幼,无寸功于晋,自身能力无法驾驭强大的晋国;骊姬本人对于奚齐来说是溺爱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奚齐有何过人的才华,除了拜荀息为老师之外,并没有其他师傅。因而年幼的奚齐加上平庸的才华去管理强大的晋国肯定是不行的,骊姬过早的进行夺嫡战争,使得奚齐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为之后的里克叛乱埋下了伏笔。
  2. 晋国民风彪悍,受周礼教化太浅,晋国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导致了以下犯上事件的发生;晋国本身地处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长期与西北游牧民族混居战斗,国民观念受游牧民族影响较重,受周礼影响较轻,因而极容易干出以下犯上的事情。并且里克作为晋献公的大将军,参与晋献公屠杀晋公族的战斗,杀起公族来那是手起刀落得心应手,最终导致里克干出弑君之事。
  3. “军权里面出政权”,自古不变的道理;骊姬在取得夺嫡之战的胜利之后,虽然取得了政权,但是并没有取得军权。而晋献公的突然去世,使得其并没有机会将元老们的军权剥夺,只能退而求其次委托大臣荀息来拥护奚齐,这样一来,就注定会出现君弱臣强的不利局面,祸乱也就再所难免。

几点原因导致骊姬最终的失败,里克在接连杀掉奚齐与卓子之后,再次鞭杀了骊姬,自此骊姬结束了自己一生。成功需要机遇与实力,恰恰骊姬在这两方面都稍微的差了一点点,使得其最终功败垂成。

细品“骊姬之乱”,看骊姬于晋制下“闪转腾挪”,这个女人不简单

后记

“骊姬之乱”最终导致了强大的晋国长达二十几年的动乱,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奚齐、卓子死于非命,使得本就孱弱的晋公族再一次雪上加霜。骊姬自此也被冠以乱政的恶名,但是自古以来哪一次的政权更迭不是伴随着流血与牺牲,晋武公当年“曲沃代翼”不一样也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

站在骊姬的角度上,她所做的一切都无可非议,只是一种竞争的手段而已。试想一下,在当时献公订立的晋制之下,骊姬母子除了放手一搏取得继承权这一条路之外,好像没有给这对孤儿寡母留下更多的出路。骊姬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柔弱女子,能利用她有限的资源,在晋制之下“闪转腾挪”,秉承“先立足,后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步步的施行自己的计划,她差一点点就成功了。她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丝毫没有掩盖她的光芒,她这种精神无疑更加值得后人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