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不上大夫」是什麼意思?其實它前面的一句話更經典

孟子曾提出“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的觀點,雖然這句話很知名,也經常被古代皇帝掛在嘴邊,但幾乎沒有一個王朝能做到這種地步,畢竟與古代帝王的威嚴有很大的衝突。商鞅更是不得了,為推行變法,制定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規定,不可謂不大膽。

古代“刑不上大夫”是什麼意思?其實它前面的一句話更經典

然而,古代卻又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與孟子和商鞅的觀點相悖,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要先解釋一下,“士大夫”是指古代有影響力的文人,在其之上的是朝廷大臣,如果僅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士大夫及朝廷官員,即使觸犯律法也不會被用刑。

聽起來很合理,畢竟士大夫的身份顯貴,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刑不上大夫”最早出自《禮記》一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也曾引用過,本意並非不可以對士大夫進行懲處,否則他們就會為所欲為,對此有兩種比較靠譜的解釋。

一是,假如士大夫犯罪,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逍遙法外是不可能的,只不過不可以對他們使用五刑中的刑罰。咱們都知道,古代的刑罰分為很多種,而“五刑”是其中最殘忍的,包括墨刑(刺青)、劓刑(割鼻子)、剕刑(砍掉雙腳)、宮刑及大辟之刑,除了這五刑之外,其他的手段都可以。

古代“刑不上大夫”是什麼意思?其實它前面的一句話更經典

二是,此處的“刑”,是古代是司法機構,可理解為刑部。通常來說,刑部負責審理案件,若是審訊的對象為士大夫,刑部無權直接定罪,必須上報給皇帝,然後由皇帝決定如何處置,即使出現什麼問題,也不會有人敢反對,畢竟是皇帝是意思,除非皇帝想找人背鍋。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古代士大夫相對於一般人來說,雖然有一定的特權,也不能橫著走。鮮為人知的是,在“刑不上大夫”的前面,還有一句更經典的話,也是五個字,即“禮不下庶人”,《禮記·曲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古代“刑不上大夫”是什麼意思?其實它前面的一句話更經典

“禮”指的是古代的禮節,“庶人”即普通百姓,整體可理解為,在一些禮節方面,不要對百姓太過苛刻,此處並沒有貶低的意思。對於古人來說,有條件讀書之人只佔一小部分,大多數都讀不起書,要求他們懂得所有禮節很不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