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爲什么半夜老哭?馬伊琍:應該和寶寶一起睡,寶寶才有安全感

話說,前天馬伊琍的一條微博火了,討論的話題就是要不要和孩子分床睡,馬伊琍的觀點就是: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所以,都急什麼呀,賴在身邊就賴著吧

寶寶為什麼會半夜起來哭?

嬰兒本來就應半夜醒來

布里斯托大學嬰兒健康與發展心理學的教授Peter Fleming表示嬰兒應該要一覺到天亮才好的想法是20世紀的概念,但事實上中途醒來才是更正常的。他說:“人類的嬰兒不應長時間睡覺,這對他們來說不好,也沒有證據證明如果寶寶能睡比較長時間或一直睡的話會對任何人有好處。但或許大多父母不希望聽見這個答案。”

大人也不會一覺到天亮

聖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rcia F. Narvaez說大家很常有個誤解,就是人就該睡滿8小時不間斷,但是“大人也不會一覺到天亮,他們只是忘記他們會定時醒來。我們把睡眠時間塞成8小時是因為我們白天要工作,但如果你去看人類的歷史,就知道這根本不正常。有醒來和小睡的時間才是正常的。狩獵採集者會睡兩小時、醒來,一整天這樣循環。”

人類的寶寶出生太早了

Narvaez說:“人類的嬰兒跟其他動物比起來早了9-18月出生。其他動物出生時就能走路並進食了,我們卻做不到。我們出生的時候看起來像胎兒,也的確是胎兒。這表示在腦部還在發育完整時你會希望寶寶保持平靜,因為他們腦部發展只有成人的25%,很多系統都還沒開始運作。他們需要好好照料,就像外部的子宮或巢一樣。”

愛半夜醒來寶寶更聰明

Fleming表示在“高發展程度跟智力”和“半夜不睡覺”是有關聯的。常常半夜醒來的寶寶可能更聰明或心智更健全。而Narvaez則表示那些跟父母距離比較近,能立刻受到照料的嬰兒會發展出“較高的同理心,也更能自我調整。他們較有道德,研究也顯示他們認知能力較高、不容易憂鬱”。

寶寶比大人睡眠循環短

Fleming說:“成人的睡眠循環有90分鐘,而且會幾乎或真的醒來,再睡回去。我們在晚上時大概會經歷2-3次的循環才會發現我們醒了,然後繼續睡。寶寶的循環則只有60分鐘。”所以寶寶會更常在半夜醒來,而且他們跟大人不一樣,很難自己自動睡回去。

嬰兒需要爸媽才能冷靜

嬰兒需要爸媽才能保持冷靜,如果放他們哭或等他們學者安靜會讓他們壓力很大。一份2011年的研究顯示如果透過“睡眠訓練”或“控制哭泣”(就釋放寶寶哭泣一段時間),嬰兒會漸漸學著停止哭泣。但雖然這樣能降低爸媽的壓力指數,嬰兒的壓力指數卻會升高。Narvaez說這讓寶寶學到的是“即使發出訊息也沒用”。寶寶在不舒適時身體會會產生壓力荷爾蒙,最後就會用哭泣來吸引父母,讓父母幫他們的壓力指數回覆平靜。如果爸媽沒來的話神經系統就會介入,以寶寶餓了來舉例。他們會先加緊呼救,因為如果得不到注意就要餓死了,但一直沒人來的話他們就會變成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讓寶寶鎮靜甚至昏倒。

寶寶想得到不間斷關注

寶寶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是為了得到不間斷的關注。Fleming表示寶寶基本上喜歡白天睡覺,從6點到半夜才是他們最常醒著的時間。他表示:“生物學上來說這是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可以從兩個主要照顧者身上得到更多關注,因為讓人分心的事物更少。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來,嬰兒的行為是完全正常可理解的,只是不適合21世紀人們的期望。”

寶寶應該和爸媽一起睡

寶寶不該跟爸媽分床睡,不管是什麼方式。Fleming說:“若我們回頭去看人類進化史,嬰兒以前都無時無刻待在母親身邊得到關愛,母親帶著他們到處走。”他表示在非洲的部落,母親仍然帶著寶寶到處跑,而寶寶就想睡的時候睡,想醒的時候醒,而且母親就在身邊,所以隨時可以被餵奶。所以如果寶寶都跟母親待在一起,那種“寶寶應該一覺到天亮”的概念就不會出現。

共睡(co-sleeping)

這就是為什麼共睡(co-sleeping)的概念愈來愈風行,寶寶想要跟爸媽親密接觸,如果得不到的話就會生氣。Fleming說:“跟寶寶分享同一張床是錯誤、不正常或詭異的概念都非常荒謬。大多人類都會覺得這種看法很詭異──90%的人類嬰兒都是這樣睡的,在人類50萬年間的進化中這也是常態。”不過他也承認對現代或雙薪家庭來說,無時無刻陪著孩子是不太可能的,只能鼓勵爸媽能陪孩子的時候就儘量陪在寶寶身邊!

看完今天的文章,一直帶著孩子睡的爸媽也會更加安心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