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宣传家乡「二」泾阳西北塬上的老王家

在泾阳县北仲山与嵯峨山交接的岔口,人称谷口。这里曾经建有谷口宫。这里的郭家塬曾是唐朝唐智壳练兵的地方。

  • 大力宣传家乡「二」泾阳西北塬上的老王家

    大力宣传家乡「二」泾阳西北塬上的老王家

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陕北乃至西北通往关中的必经之地。这里有尚武的传统。这里有山有水,有川有塬,有仲山晴岚,有嵯峨凌云,有文川秀色。这里有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庄——鱼池村。

这里曾经有一个大宅门,是西北原最大最阔的宅院、家有良田千亩,在王桥、桥底、润镇、口镇、泾阳、淳化县城都开了粮店和油坊。这里王家老太太何氏(白王人),她养了八个儿子。

家的男主人王子常是泾阳县口镇第一个地下党员,他在口镇建立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他领导1928年的泾阳交农运动。他多次被捕,但都不忘初心为党的事业奋斗,他掩护并输送了大批进步青年到陕北。他受县教育局局长杨和初之聘,任“一高”国文教员,由于他对古典文学造诣较深,兼擅诗文,治学严谨,管教得法,颇得师生赞誉。常以“西北风”“狂人”为笔名揭露社会的黑暗。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县内西北部分地区时,他积极配合中共泾阳工委迎接解放,被任命为县人民政府三科科长;同年10月,省委对其历史作出结论,恢复其党籍。1960年6月因心脏病突发病故,终年55岁。

他们有八个儿子,依次为王振铎,王振钊,王振镛,王振锐,王振钧,王振镖,王振钢,王振钰。八个儿子全上学,五个当兵 保家卫国,还有三个大学生:四儿学建筑、五儿学体育教育、六儿学石油地质。别人存钱,他们家养儒。

老大老二老三是解放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二子王振钊,泾阳简易师范中专,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大专毕业。先在泾教书,后投从戎,1949年4月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独立十一师。参于解放西北,甘南剿匪。主要从事政治宣传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老二陕北红区买药跑到西安,在千难万险下搞得四十盒消炎药品逃过了车站的严查,安全将药品带到革命红区。

三儿子王振镛1949年随西北野战军一路西进,解放西安,占领兰州,解放西宁。10月同王震的第一兵团第二军开赴新疆,部队在入疆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由于汽车少,多数士兵放弃了有水有人家但行军路程较远的路线,选择了徒步穿越荒芜人烟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行程700多公里,历时十八天最终抵达和田,消灭了国民党和少数民族暴乱分子。彭德怀总司令致电嘉奖他们“创造了我军有史以来的进军记录。”又参加了十多次剿匪战斗,因此荣获解放新疆荣誉勋章。1950年王振镛随部队由新疆和田出发

大力宣传家乡「二」泾阳西北塬上的老王家翻越高寒缺氧的昆仑山,骑着马赶着骆驼,手冻肿了,嘴冻裂了,渴了抓一把雪送入口中,饿了吃口炒面充饥。夜里山陡路滑,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阿里地区,最终西藏和平解放,他也因此获西藏和平解放勋章。1951年他考入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由于勤奋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新疆军区四师十团任中尉排长,后又任中尉连长。1955年实行军衔制,授予上尉参谋,负责军区作训工作。

因为五个儿子均在部队报效祖国,余下的分别在教育战线及油田工作,家里没有劳力种地,只好请来一个务农的农民给家里种庄稼,王家太太戴上了地富反坏的帽子。文革结束后,老王家的成分已经拨乱反正,四类分子帽子已经摘去,老王家的人也扬眉吐气。1990年王家太太过生日,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王家太太开心的说:“虽然我的儿子没有做大官的,但他们各个都成了才,我知足了”。如今,王家已经有三代、四代军人。当年的“佘太君”也不过生养六个儿子,王家太太生养八个儿子,并把他们培养成优秀人才。如今的人们生养两个孩子,都叫苦连天,真应该学习王家太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