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這句話是你學國學不可不懂的基礎

《周易》中的這句話是你學國學不可不懂的基礎

《易傳·繫辭》中有句話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那何為“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易》中的這句話是你學國學不可不懂的基礎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分為兩部分,《易經》和《易傳》。易就是變化的意思,周就是週而復始、循環往復的意思,則周易就是週而復始的不斷變化的含義。它揭示了大千世界的規律變化,包羅萬象,為我們闡明瞭世間萬物變化的道理,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諸子百家所作的學問,都是在《易經》的基礎之上的,可以說就是各自從不同的層面、角度來解釋《易經》,成一家之言。所以充分理解何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對學習理解諸子百家學說十分重要。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即一陰一陽,陰陽交互而生萬物。陰和陽就是同一事物的兩面,不是孤立而單獨存在、也不是分割的,而是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共存且是會相互變化轉換的。因而,我們在國學學習中要充分理解這一內涵,跳出二分法(如:非對即錯、非好即壞、非真即假)的思維定式,將二變成三,即建立三分法的思維。那三分法思維如何理解呢?

《周易》中的這句話是你學國學不可不懂的基礎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共存且會相互變化轉換

我們經常會簡單的認為一件事情“不是對的就是錯的、不是真的就是假的等等”二分思維,最後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要知道真與假、對與錯、好與壞……之間並不是那麼簡單易分的,而往往是難以區分。一件事看似好(對)的其實也有壞(錯),看似壞(錯)的其實也有好(對),關鍵看你看他的角度怎樣。因為道理是整全的、系統的、立體的、寬廣的,每個人都只能從一面出發講部分的道理,無法在同一時間面面俱到。所以從這一面看它可能是真的對的,從那一面看它可能又是假的錯的。我們經常說“講實話”,很少說“講真話”,因為到底真不真是很難判斷的,此時此點它可能是真的,他時他點可能又變假的了,時間、地點、立場、角度等等不同或發生變化,結果就不一樣。真會變假、假也會變真,有會變無、無也會變有。我們“講實話”,是基於此時此地此角度等等的事實,到底真不真,不知道。所以眼見不一定為真,只能為實,做實驗只能證實,不一定是真。因此別人要反對你,只需從另一面去反駁就可以,所以有時候別人同意你的看法只是不願駁你面子,不同意你的看法也不一定就說明你錯了。你對不代表別人錯、別人對不代表你錯。

講到這也許大家大概明白,什麼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怎麼建立“三分法思維”,就是看到陰就要想到陽、看到陽也要想到陰、看到實就要想到虛、看到虛也要想到實……,他說陰那一面的時候,可能包含陽那一面的意思;他說虛的時候,可能是為了成就實,他說無的時候,可能是為了實現有。我們考慮事情要多從兩面去把握,整體考慮。正如《道德經》上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陰陽是一體兩面、共生並存、會相互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