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潘建成: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增強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潘建成: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增強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姚冬琴 | 北京報道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8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8%,國民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如何更好地讀懂大量數據中透露的新信號?中國經濟“半年報”的突出亮點在哪兒?《中國經濟週刊》邀請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進行解讀。

《中國經濟週刊》:上半年GDP增速6.8%,其中一季度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連續十二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到6.9%這樣一箇中高速區間,這意味著什麼?

潘建成:中國經濟增速在0.2個百分點的狹窄波動區間運行了12個季度,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更強了,在外部不確定性加大、內部的困難和矛盾也在積累的情況下,還能取得穩定的增長,能夠經受住一系列內外的衝擊。

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一是來自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二,也來自更加精準有效的宏觀調控。

還有兩個因素,中國當前處在新興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興經濟動能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傳統產業也呈現出加快升級。中國還處在加快消費結構升級的階段,消費日益起到經濟穩定發展壓艙石的作用。

《中國經濟週刊》: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如何理解工業生產出現短期回落,又有哪些數據重點體現了新動能的快速發展?

潘建成:首先,對於工業增長短時間的輕微波動,不需要過多在意。經濟發展從來不會是一條直線,都是波動發展的。從目前來看,工業發展仍處在平穩增長的區間。

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看到工業結構的改善。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速,都明顯快於平均水平。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比如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等,產量都有較快增長。這些都折射出新舊動能的轉換。

而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7%,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產能利用率在不斷提升。這些都是工業增長的亮點。

《中國經濟週刊》: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個百分點。但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4%,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在投資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民間投資何以實現相對較快增長?

潘建成: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基礎設施投資出現比較大的放緩,帶動整體投資增速回落。基礎設施投資中,國有投資、政府投資比重比較大。相比之下,民間投資增速會比全社會投資增速要高。

第二,新動能快速發展。而新動能的形成需要投資。一系列新的產業,如IT服務業等,不少是由民營企業主導的,這也會表現在民間投資增速的加快。

第三,這也是政策引導的結果。通過放管服改革,改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提振了民間投資的信心。

《中國經濟週刊》:今年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3%,增速比1-5月份回落2.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所放緩,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潘建成:我們要看到背景是,此前長達5年,基礎設施投資都是呈現高速增長,增速在20%左右。基礎設施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不斷上升,去年高達22%以上。在此基礎上,哪怕基礎設施投資是零增長,規模也很龐大。在龐大規模之上,增速出現合理、自然地放緩。

此外,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債務、PPP項目中的風險。加強監管,客觀上影響了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速。

總之,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所放緩,主要還是積極主動調控、化解風險的結果,而不要把它理解成經濟的下滑。

《中國經濟週刊》: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三個月都低於5%,5、6月份是4.8%,這個水平是2016年國家統計局建立全國勞動力月度調查制度以來最低的水平。有哪些因素支撐了失業率維持在低水平?

潘建成:第一,是因為經濟增長韌性增強,保持了長時間的平穩增長,每個百分點對應的GDP比過去多。那麼,增量在提高,對就業的影響也就在加大。

第二,是因為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服務業比重在加大。製造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由於機器替代人的變革,會越來越少。而服務業對於就業的吸納是比較穩定的。產業結構升級,也帶來就業的穩定。

第三,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與過去每年新增勞動人口不同,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勞動人口每年減少300萬-500萬,需要就業的人實際上是在減少。

我們應當看到,失業率持續下降,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非常好的外部條件——保持穩定就業,不需要過去那麼高的增長。那麼,我們就有理由,也有條件,把注意力從高速增長,轉到高質量增長上來。我們要利用好難得的機遇和時間窗口,來加快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週刊》: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和一季度持平,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按人均計算,快於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這體現了什麼?

潘建成:這說明我們的收入分配在優化,更加關注民生,收入向民生傾斜,向老百姓傾斜。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從實際的發展,也表現出這一點。

《中國經濟週刊》:您對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有怎樣的判斷?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為下半年積蓄了哪些有利因素?

潘建成:上半年的穩定增長,經濟發展韌性在增強,為未來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有底氣,也有條件去應對困難和挑戰。

判斷下半年的形勢,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新動能持續增強,這些有利因素依然在持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改善營商環境的一系列舉措,正在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

當然,也要意識到,下半年的形勢有一些更加複雜的環境,包括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帶來的現實的和預期的影響。

總的來講,中國經濟韌性依然很強,不需要對經濟增長過多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