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心理學,讓多少父母淪爲了「禍害」

01 “一切都是父母的錯!”——爸媽究竟惹了誰?

"

一切都是父母的錯!"

似乎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

事實上,早在2008年,豆瓣的文藝青年們就成立了一個擁有10萬多成員網絡討論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

這種心理學,讓多少父母淪為了“禍害”

小組首頁上,諸如《教你如何同父母對峙》《他們將孩子當做一個"物",而不是人》等被認為具有指導意義的10個帖子長期置頂,而最多的討論內容是自己在父母那遭遇的心理傷害和對父母教育方法的批判


"禍害",竟成為了80後子女形容50後父母的關鍵詞

不單如此,"父母皆禍害""一切都是父母的錯" 這些論調背後,還潛藏著貌似合理的心理學基礎

"原生家庭"

這種心理學,讓多少父母淪為了“禍害”

無數心理學暢銷書都在幫助大家從原生家庭的角度自我憐憫

我們不由感嘆,家庭為什麼如此傷人?

"原生家庭"其實在學術領域中,特指的是"教養"和"早期經驗"。

原生家庭對個體的成長是有影響的,但是,在大眾傳媒的發酵下,似乎一種"家庭決定一切"的不良論調,充斥了公眾的視野

很多人掌握了些心理學的皮毛,就開始將自己的一切性格劣勢歸咎於父母教養方式的不正確

但是,真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02 "家庭是個筐,啥都往裡裝"| 別再拿原生家庭說事兒

“原生家庭”理論站不住腳的真正原因,是這個說法本就就缺乏科學支撐。

事實上,大部分的原生家庭研究都是採用觀察法,訪談法,在這樣研究背景下,

我們得出的結論只有相關性,沒有因果性,

所以,“我的××性格特點,是由原生家庭造成的”這一表述本身,就是不嚴謹的

這種心理學,讓多少父母淪為了“禍害”

此外,即使家庭真的能夠影響人,這個影響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

早在90年代,《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就曾發表一系列論文反思過去研究對“家庭教養”影響的過度強調。她綜合分析大量發展研究,發現家庭教養對兒童成人後人格直接影響比例,不足10%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也曾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個體自然形成的因素佔據了絕對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後

所以,真的明白人,從來不會拿原生家庭說事兒!

03 "我小時候…","對不起,你記錯了"| 童年回憶的不準確性

相信“原生家庭”理論的人,常常在心理諮詢師的引導下,回憶起童年時的一些創傷性經歷。

事實上,那些童年裡讓年輕人心裡過不去的坎兒,其實可能都不存在!

這種心理學,讓多少父母淪為了“禍害”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可能只是一段虛假記憶。

茱莉亞.肖博士也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中,研究者告訴參與試驗的人一段這樣的經歷:

"你5歲的時候和父母參加了一位朋友的婚禮,在婚宴上,你和其他孩子到處亂跑,把酒桌上的一大碗潘趣酒撞翻了,酒灑在了新娘父母的身上。"

實驗結果令人咋舌,最終25%的參與者產生了清晰的虛假記憶

12.5%能說出研究者提供的信息,但表示不記得自己打翻了潘趣酒,即產生了部分虛假記憶

所以,虛假的記憶甚至可以輕易植入到人類的大腦,我們“悲慘的童年”也僅存於想象

這又是給相信“一切都是童年的錯”的原生家庭論者,一記重擊!


04 "心理學不是懟父母的工具!" | 束縛我們的不是家庭,而是思想

最近,“薩提亞”、“家庭系統排列”、“前世催眠”等帶有心理學噱頭的療法越發流行起來。

每種療法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論,但是說到底,還是幫助我們想得通透,活得明白。

這種心理學,讓多少父母淪為了“禍害”

心理學最有價值的一點,就是告訴了我們:

遺傳、童年經歷等先天的生物性因素並不能決定人的命運

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完成自我超越

真正束縛我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思想

所以,停止抱怨父母,不再怨天尤人!

打造了自己的幸福,也就徹底原諒了父母。

這種心理學,讓多少父母淪為了“禍害”

就像李誕在《吐槽大會》中對他老爹所說的:

"你老了,越來越像個孩子,可是我知道,你比我小時候好哄多了"

你也曾經被一手養大的孩子當成過“禍害”嗎?

或者,你也曾經很想吐槽自己的爸媽嗎?

歡迎在留言區進行評論!


唐大大,心理學深耕者,只說乾貨,不熬雞湯,

“看問題,多一種角度,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