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安徽地處華東腹地,承東起西,位於在北緯30°“黃金產茶帶”上,境內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舉世聞名,長江、淮河、新安江川流不息,優越的原生態環境,孕育了生態徽茶不同凡響的獨特風味與美好品質,境內茶區成土母質特異,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植被茂密,素有“森林裡找茶葉”之美譽。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2017年安徽全省茶園面積270.21萬畝,茶葉產量13.43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334.48億元,出口5.97萬噸,同比增長5.18%;出口金額2.35億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額,位居全國第二。

飲茗太湖 禪意聖地

太湖,古稱左縣、晉熙,在西漢時為湖陵邑地,屬廬江郡。太湖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接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嶽西,東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總面積2040平方公里。境內山巒疊翠,植被完整,十萬畝花亭湖緊鎖於群山之間。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陸羽《茶經》記載,唐朝時太湖就已盛產茶葉,至明清年間太湖地區所產的芽茶更是被戶部列為貢品。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據記載,當時產於天華諸峰一帶的南陽穀尖家喻戶曉,為發掘這一歷史瑰寶,1986年4月,在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的親臨指導下,發掘歷史名茶南陽穀尖,改良製茶技藝,易名為天華谷尖。“天”為山之高,“華”為物之精,“谷”喻茶形又指時令穀雨,其原料採製和製作工藝非常考究,形似稻穀,色澤翠綠,香氣高長,湯色碧綠,滋味鮮爽,葉底勻整嫩綠明亮,以味道濃厚、持久耐泡而著稱。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畫意仙境 詩茶休寧

休寧,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居皖連浙通贛,是三省要衝之地,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地處黃山腳下新安江畔,域內地形呈“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是著名的茶鄉旅遊勝地、中國有機茶之鄉,更兼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正所謂:水墨江南畫境,詩茶相和休寧。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休寧建縣久矣,始於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休寧縣產茶歷史,亦有1200餘年的漫長歲月,千餘年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種茶製茶,把生於山水間的靈秀嘉木製成佳茗,氤氳芬芳,茶香不輟。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休寧茶事始於唐,聞於明,興於清,特別是明代中葉休寧茶葉中的代表——松蘿茶問世,更是帶動了中國炒青綠茶的繁榮,至清代徽州綠茶多集中於休寧縣屯溪鎮精製出口,故稱“屯綠”,是中國最早出口歐美的綠茶,曾經佔據了中國綠茶外銷的半壁江山。根據資料記載,著名的哥德堡號沉船上有大約有370噸中國茶葉,數量最多的就是安徽休寧地區的松蘿茶。一千二百餘年的製茶歷史,造就了休寧茶鄉名揚天下的榮光,傳統歷史名茶“琅源松蘿”、“白嶽黃芽”、“金龍雀舌”等歷來為茶人鍾愛,而新開發的“茗洲”、“鳧綠”、“霞雨”等更是中國綠茶中的精品。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山美水美 茶鄉嶽西

嶽西1936年建縣,由原屬舒城、霍山、潛山、太湖四縣邊陲地區組成,因位於天柱山(古稱南嶽)之西,故定名嶽西縣。地處大別山腹部,呈西北居高,東南、西南臨下的階梯地勢,按等高線劃分可以將其分為中山、低山以及河谷三種類型,其中低山地帶是名優茶、大宗茶的主要產區。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嶽西茶園分佈在土壤質地疏鬆、氣候溫涼溼潤的優越環境當中,有利於積累有機物,尤其是含氮物質,因而所產茶葉就具有優良的內質。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嶽西茶葉品質優異,早已聞名遐邇,其茶葉栽培歷史悠久,據《茶經》記載,可追溯至唐代。《潛山縣誌》載:“潛山多茶,近六安者佳”。《霍山縣誌》載:“南鄉茶優異多入貢”;兩志所指產地,均屬現在的嶽西地區。1985年用石佛、竹山群體種製作,獲中國新十大名茶稱號的嶽西翠蘭茶樣,色澤翠綠鮮活,香氣清鮮持久,滋味鮮醇。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生態徽茶·北緯30°“黃金產茶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