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健康所以要喝?還是好喝所以健康?

茶:健康所以要喝?還是好喝所以健康?

網上有句俏皮話: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

你覺得是在懟誰?

懟你嗎?——可是,這樣學數學我好得了嗎?

懟體育老師嗎?——你覺得我的鐵人三項應該包括立體幾何?

這下都明白了,應該質問校長——你這課程是拿腳後跟胳肢窩安排的?!

你真以為不會炒菜的司機絕不是好裁縫這邏輯脆生生健康火辣辣好看?如果是這樣,中國茶界的化學老師來教營銷課,就不會惹這麼大的風波了!

幾天前,中國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再掀營銷波瀾!與上次屠教授被採訪到被迫刪帖不同,這次是浙江疾控中心主動出擊,以一篇茶有助於消滅新冠肺炎病毒的科研新成果報道,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中心。圍繞這篇文章,各界議論紛紜,莫衷一是。這是一種“雞同鴨講”的畫風,是化學老師上營銷課的必然結果!

如果說營銷是扁嘴鴨,科研領域的聲音是尖嘴雞,這兩者語言不同,話風不同,功效、方向也不同,如何能讓他們和平共處?又如何不創造以其昭昭反使人昏昏的奇蹟?

在我看來,科學家的茶多酚、茶氨酸、茶黃素、兒茶素等等一系列的分子方程式,以及他們的物理特性、化學性質的分析說明,都沒有錯。錯就錯在這個時刻,它站在了別人的講臺上。在沒有成為營銷的有機組成部分之前,茶多酚、茶氨酸、茶黃素、兒茶素等等這些“科學家的茶”與喝茶几乎沒有半毛錢關係,也不必然成為營銷的促進因子。這次浙江疾控中心的這篇科研論文引起的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讓我們深刻反思“科學家的茶”與“百姓家的茶”的不同。百姓家的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安全、好喝、方便時尚。它的邏輯是:因為茶好喝,所以很多人喝了茶獲得了健康。

而“科學家的茶”的邏輯是:茶是健康的,所以你要多喝!這看似沒有多大區別的兩個順序,其實是兩個不同的邏輯。前者是消費品的邏輯,也是消費者最能接受的邏輯。而後者是科研的邏輯,起碼不適合做營銷的邏輯;尤其在新冠疫情鬧得人心惶惶之際,這樣的邏輯不僅讓人懷疑動機不純反生反感,而且這樣的營銷手法會越走越窄。作為消費者需要方便地喝到口感好、健康安全的茶,而不需要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科學家。難不成在沒有近現代化學的這些原理、名詞和分子式之前,中國人民就不喝茶了?世界人民就不喝茶了?實際上,中國的陸羽趙佶、外國的茶葉大盜以及東印度公司,他們都不是衝著這些科學成分、科學名詞來的,催生和促成他們的是堅實的生活消費需求,以及茶生活茶商業茶文化。

茶界這場紛紜讓我特別想起當年圍繞姓資姓社的爭論,鄧公那句嘎嘣脆的決斷——“不爭論”!因為他深知:姓資姓社各有其理,誰也駁不倒誰;把純學術理論的東西引到世俗經濟社會生活,除了添亂,別無好處!中國曾經有一段時間鼓勵人人寫詩,想讓人人都成詩人,結果呢?一地雞毛。

客觀講,不管是科學家的茶還是百姓家的茶,在各自的領域,他們的研究也好,他們形成的習慣與文化也好,都是合理的,有價值的;但非要拉郎錯配,非要讓化學老師講授營銷課,還板上釘釘說——我不為賣東西,但我這就是能促進百姓喝茶。這實在中國茶營銷的一種極度懶惰——不從消費品本身的屬性下功夫去搞好創新服務,而是幻想著拉大旗!同時這也是一種高級的愚昧——以為消費者是容易被嚇唬住的!

化學老師、茶學教授聽到我這些話,或許會捶著胸脯哭訴:你這沒良心的,我辛辛苦苦做試驗出數據,到你這裡反成了愚昧!還有天理嗎?且慢,親愛的化學老師,敬愛的茶學教授,這些都不是你們的錯!真的!

錯只錯在中國茶的營銷太熊,以致熊出了錯位、錯配、錯置的“呆瓜營銷”!

中國茶的營銷課既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也沒有對自身科學體系的強大自信;加之他自認為營銷是門學科,但更是一種實踐,所以,疫情時刻你讓我說什麼?你讓我說營銷還來得及嗎?正是這個中國茶營銷學界集體的沉默,換來了生存發展壓力下茶行業茶企業的“集體癔症”——科學能救國!對啊!科學能救茶!上啊!

這樣的群體氛圍下,企業層面的茶營銷就成了一個沒人管的野孩子、到處亂撞的熊孩子、撞得鼻青臉腫的倒黴孩子。以至於這三個孩子合成了一個營銷巨嬰:年紀巨大,但心智不成熟。一看到機會,一遇到誘惑,就表現出機會主義的嘴臉,就動搖,就變節。

當年周幽王外不修好,內不修兵,結果戰事一來只好向犬戎亂借兵,最終落得國破家亡貽笑大方。

最後,還想對中國茶營銷說一句話:守住底線,不要一見美女就流哈喇子,不要一遇到機會就想投機。

怎樣才能守住底線?——好好修煉中國茶的營銷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