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腫瘤患者出院後必須要做的幾件事!

「重要」肿瘤患者出院后必须要做的几件事!

惡性腫瘤已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而腫瘤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不可能長期住院,絕大多數患者經過階段性治療後,醫生通常會這樣建議:

“手術很成功,術後恢復得不錯,你可以出院休息了”。

“治療結束了,你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吧。”

這裡要注意,不要把醫生所說的“休息”理解為足球場上的“終場休息”,這可只能算是“暫停”——稍做休整而已。在出院“休息”期間如何更好的進行腫瘤康復,便成為患者出院後的首要任務。

「重要」肿瘤患者出院后必须要做的几件事!

擁有醫生的一個聯繫方式

在傳統的醫學模式上來說,患者出院便意味著與醫院的關係結束。患者出院後遇到各種與治療、護理以及康復等有關的問題,無法與醫護人員進行及時溝通。僅靠複查就診這有限的接觸時間,很難為患者及家屬解決問題,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康復效果。

為幫助患者在院外也可以得到專業健康指導,平臺邀請到您的主診醫生,利用他們的休息時間和我們一起推出了“私人醫生”個性化服務。突破空間和時間的侷限,即便您不在醫院也有醫生管理病情,確保在有疑問或身體不適時能及時找到你的主管醫生,讓您遠離焦慮,獲得全病程的呵護。

非緊急需求,醫生將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集中回覆。主診醫生講話將會根據您的症狀體徵情況給出患者的康復建議。

複查、隨訪必不可少

腫瘤患者通常在治療結束後,醫生往往會囑咐患者要隨訪,但常常有部分患者會陷入隨訪的以下誤區:

“隨訪就是檢查,CT、B超對人體有輻射,致癌啊。”

“哎呀,治都治療完了,還隨訪幹什麼呀,白花些錢受罪。”

“萬一到時候隨訪複查的時候,檢查結果說情況惡化了怎麼辦?”

“好嘛,即便到時候隨訪複查檢查出了問題,未必都可以給我治好了呀!”

那到底有沒有隨訪的必要呢?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告訴大家:有!肯定有!絕對有!

當前的腫瘤治療多采用綜合治療方式,在完成腫瘤的第一階段治療後,仍需要給予後續治療,如化療、放療、中醫藥、免疫等治療,這些治療需持續6至24個月,甚或更長。通過隨訪,可以及時發現腫瘤復發、轉移和第二原發腫瘤。惡性腫瘤經過治療後,並不意味著治癒,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可能復發和轉移,而復發和轉移如能早發現、合理處理可以延長生命,甚至治癒。故定期的隨訪是必要的,同時隨訪還可以發現新的原發腫瘤。

如複查發現存在異常,醫生可能會建議您進一步檢查。由於害怕“萬一真的癌症復發了怎麼辦”,而不接受進一步檢查是大錯特錯的。其實,已經有了癌卻放任不治,才是最可怕的。

「重要」肿瘤患者出院后必须要做的几件事!

隨訪時間的長短在不同的腫瘤中是不同的,大多數惡性腫瘤的隨訪時間以5年為宜,隨訪間隔為3個月。一般2年後可改為6個月一次。不同腫瘤的隨訪項目也不同,要根據該腫瘤的復發、轉移特點決定。患病後應堅持複查隨訪,若5年後仍未復發,才可鬆一口氣。

保留好自己的病情資料庫——病歷

為了詳細記錄診斷和治療內容,自您第一天來到醫院看病,醫院就會為您建立病歷。在門診看病,有門診病歷;住了院就自然就有住院病歷。

住院病歷的內容通常包括:住院記錄、出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檢査、化驗單。在住院期間,您的病歷由所住科室記錄並保留,出院後交由醫院的病案室統一保管。病歷為患者和醫院共有,出院後,您可以持個人有效證件,去醫院的病案室複印獲得自己病歷資料。

告別焦慮,找到生活寄託

從健康人到病人,到重新迴歸社會,社會角色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要重新認識自我,學會面對,與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多溝通。對家屬而言,能給予病人最大的支持,就是陪伴。陪伴不僅僅是在他身邊照料他,而是要讓他感覺到,我和你的心在一起,這種心靈與情感意義上的陪伴在病人診斷、治療、康復的整個過程都至關重要。

「重要」肿瘤患者出院后必须要做的几件事!

斯坦福醫院有個醫生患了肺癌,治療後,他堅持寫作,記錄心路歷程,身體開始好轉後就回到了臨床線上,如今的他寫得更多、看得更多、感受更多。每天早上5點半,當他按下鬧鈴,僵硬的身體甦醒,而妻子仍在身邊酣睡時,他會又一次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我可以前行多久,但我仍將前行。”穿上了手術衣,仍然走在去手術室的路上。他重回崗位不是因為經濟拮据,而是因為只有工作才能讓他忘記病痛,讓他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能找到生存的價值。

本文綜合來源楊宇飛醫生、醫妹兒、廣中醫一附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