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與中國在歷史上有什麼淵源呢?

V5202514087


朝鮮🇰🇵與中國的關係可以說難解難分,朝鮮的歷史裡一直有中國的存在,中國的歷史裡也一直有朝鮮的存在,下面給大家細細說一說朝鮮和中國的關係。

朝鮮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一.箕子朝鮮

箕子是商紂王叔叔,有“殷末三賢”之稱。他苦建紂王,紂王不聽反而將他貶為奴隸,於是箕子整日裝瘋賣傻,後來武王滅了紂王,聽說了箕子賢德,希望請他出來輔佐自己,箕子將禹傳下來的“洪範九疇”送給武王,隨後帶領族人和商的後裔5000人向東遷移到達今天的朝鮮,本來嘛,人家是商的皇族,怎麼可以再給周做臣子,後來武王派人將箕子封為朝鮮侯。




二.衛滿朝鮮

西漢初年燕王反叛劉邦,失敗後其下屬衛滿逃入朝鮮,朝鮮王箕準重用衛滿,衛滿利用中原流民壯大自己,後來乾脆直接推翻了箕子,在平壤建立了衛滿朝鮮。傳到衛滿孫子一輩,因為漢武帝雄心壯志開疆擴土,不久將衛滿朝鮮消滅,朝鮮歸於西漢直接統轄。



三.高句麗朝鮮

高句麗最早只是中國一個地域名稱,指今天的遼寧撫順市,後來高句麗一代部落慢慢壯大,乘著西漢衰弱,將領土慢慢衍生到今天的朝鮮地區,最後首都也遷移到平壤,並一再利用中原的動盪對朝鮮半島進行吞併,到南北朝時高句麗達到鼎盛,而朝鮮也進入了“三國時代”,在朝鮮半島,除了高句麗還有百濟和新羅。到唐朝高宗時代,唐將高句麗滅亡。

四.新羅朝鮮

新羅最早與唐結盟,共同打擊敵人高句麗,高句麗於公元668年滅亡後,唐曾經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進行管制,並任用名將薛仁貴駐守平壤,然而,公元670年,吐蕃入侵唐安息四鎮,唐緊急調薛仁貴前往西北,唐在朝鮮兵力減弱,唐昔日的盟友新羅開始乘機展開朝鮮半島統一戰,雖然唐軍在今天仁川附近三勝新羅,但由於西北牽制,高宗同意了新羅請罪,並將安東都護府遷移至遼東地區,新羅統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區。



五.王氏高麗

918年,朝鮮新羅分裂,中原進入五代時期,吐蕃分崩離析,朝鮮半島將軍王建發動政變,建立高麗王朝,定都開城,並用十八年時間統一朝鮮,元末,高麗王朝擺脫元的控制,準備乘著朱元璋立國不穩進攻中原。高麗軍將軍李成桂在軍隊開拔後發動下屬,回軍罷黜了高麗國王,王氏高麗結束。

六.李氏朝鮮

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長達500多年的李氏朝鮮開始,李成桂上表臣服明朝,明朝賜國號朝鮮,於是李成桂將高麗改為朝鮮,朱元璋則將朝鮮列為不徵之地。1592年,日本發動侵略朝鮮半島戰爭,明派兵保朝鮮,經過七年戰爭,日本最終戰敗,朝鮮將明朝視為再造之恩,以至於到清末,甚至在朝鮮出現了崇禎二百六五年的紀年。1897年,朝鮮高宗被迫稱帝,改國號大韓帝國,1910年日韓簽署協定,韓國永久併入日本,大韓帝國滅亡。



朝鮮半島與中國的關係分分合合,始終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環,可以說是與中國歷史淵源最深的潘屬國。

謝謝大家,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點贊留言。


慕容祁連山


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我想從未有過任何兩個國家的關係如同中國和朝鮮半島之間那樣綿延久遠且又複雜糾葛。自箕子朝鮮伊始,中國與朝鮮半島兩國已然歷經了三千年的交往史。在這期間兩國關係一直在征服與臣服之間交錯行進。


1.箕子朝鮮(約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94年),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帝王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其約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箕子朝鮮”政權,並被武王分封於朝鮮,賜侯爵,史稱“箕子朝鮮”或“箕氏侯國”。


2.西漢初年,燕王盧綰叛亂,其部將衛蠻率千餘人進入朝鮮半島,併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在公元前194年,衛滿在平壤一代建立了政權並推翻了箕子朝鮮,史稱“衛視朝鮮”(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08年)。


3.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征服衛滿朝鮮,並在朝鮮半島中部和北部設置四郡,從而首次將朝鮮半島納入中國版圖。


4.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朝鮮半島三國並立,戰端不斷,分別為:高句麗、百濟、新羅。史稱朝鮮三國時代。


5.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要求周邊國家和民族為其臣屬,納入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但是高句麗對此反對,並多次侵襲隋朝邊疆。為此,楊堅、楊廣父子先後四次興兵征伐,十餘年間總計徵發民眾1000餘萬人次以上,不料結果均無功而還,更由此引發了國內大規模暴動,以至於盛極一時的大隋帝國二世而斬!

6.唐朝建立後,唐太宗、唐高宗又數次出兵朝鮮半島,並於公元660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朝鮮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設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轄境東起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立漣,德安五都護府,後合併為熊津都護府。其後新羅再叛,唐高宗再次出兵,公元670年至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復為唐朝附屬國,直到公元935年被高麗所滅。


7.公元900年,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定都光州。公元901年,新羅貴族弓裔稱王,建立後高句麗,定都開成,後遷至鐵元。公元918年,後高句麗建立者弓裔的部將王建被部下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家鄉今開城,改國號為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在公元993年高麗被我國北部強國契丹擊敗,被迫斷絕了與宋王朝的關係,向契丹稱臣。遼代時期,高麗多次趁遼與中原王朝的戰事逐漸將領土北界由新羅時期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代,疆域原稱新羅,但是到了1127年又被迫臣服於金國。


8.元朝建立後,高麗便正式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後被元朝改為徵東行省。這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二次被中國納入其版圖。1388年,高麗國王趁明朝初建,國力恢復期間,責令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的高句麗故地,然而李成桂發動政變,在1392年罷黜了高麗國王,自立為王,建立了政權,並上奏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為“朝鮮”,史稱李氏朝鮮。其後,日本結束國內戰亂,在豐臣秀吉的預謀下,於公元1592年和1597年兩次入侵朝鮮,明朝出兵援朝,大敗日軍。朝鮮王朝的李舜臣則在海戰中聚殲了日本的主力海軍。


9.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4年12月4日,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生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佈和清征服斷絕關係,即“甲申政變”。袁世凱統帥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亡日本,守舊派則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再次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錄,日本軍隊也以此為藉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組織親日武裝平息內亂,隨後日軍便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因此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序幕。1895年4月,中日甲午海戰結束清朝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實際控制下的朝鮮政府最終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係。自此,朝鮮正式成為日本殖民地達40年之久,直至二戰結束。

之後的歷史就不用說了,地球人都知道,呵呵。


非白非黑


朝鮮與中國實在不一般,中國雖大,卻拿他沒辦,周邊的小邦,紛紛化於中國,而惟朝鮮數千年來獨存,雖然在唐朝時統一了朝鮮,但時間也不長就退出,元朝也是如此,其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特別行政區存在,既滅不掉,他出了事你必須管他,因為他是同文同種同血親,朝鮮人也是中國人,從商朝末年紂王的叔叔箕子為了保存商祀苗裔,率領數千親屬避禍於朝鮮開始,竟然在那裡建了個國家,那裡應該是有人的,只是沒有國家,箕子在朝鮮複製了一個商朝,並臣服於周,但又獨立於中央之外,在文化和體制上是完全效法中國的,但又不隸屬,是半獨立的藩屬國,正是脫胎於中原的箕子朝鮮與中國形成了一種特別關係,他仰奉中國,主動在心靈上歸附,但卻不肯在政治上歸附,五胡亂華的時候,由於鮮卑,東胡等少數民族內遷,朝鮮乘機擴張,過了鴨綠江,幾乎佔了整個東北,隋朝建立後,為了奪回失地,四次東征,四次大敗,從那時起,朝鮮人培養出了一種民族性格,團結愛國,不屈不撓,這種性格使得他作為一個小國而在大國身邊長久存在,在唐朝時,李世民父子採取騷擾策略,耗盡了高麗的國力,才將其統一,但不久聽說薛仁貴兵敗大非川,於是舉國造反,武則天明智地選擇了權力移交,此後,朝鮮對歷屆中原王朝都採取稱王不不稱帝的歸伏政策,直到元朝,才變為中國的一個行省,但朝鮮從來不真心歸伏除中原王朝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對契丹和全都是策略性的,對元也是,到明朝時,高麗王因為不尊奉明朝被廢黜,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這朝鮮二字即朱元璋所封,日本從擊敗元朝後自信力大增,不僅騷擾中國沿海,且圖謀朝鮮,朝鮮求救於明朝,日本一向不服中國,明朝援助朝鮮,擊敗了日本,此後,朝鮮夾在中日之間,時而歸中,不得已時又歸日,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頗有氣象,妄想統治世界,把朝鮮南部的韓國給同化了,所以北朝鮮還是心向中國,韓國則先化於日本,現在又化於美國,一個小國,夾在幾大國之間,早已不再是自己,雖然歸附於西方文明,那駐軍說明,只是一個家奴,南北朝鮮,本來是親兄弟,鬼使神差讓他們成了最仇恨的人。


縹緲孤鴻影45


朝鮮與中國的淵源太深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超滅亡時商王子箕子去了朝鮮半島,史稱“箕子朝鮮”,距今已有3000多年。後來又有“衛滿朝鮮”,可以說朝鮮半島深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一直就在中華的文化圈裡,幾千年來,朝鮮半島上的政權有分裂成新羅百濟高句麗的時代,與中原王朝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經濟文化的友好往來,並且納貢稱臣,在政權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高度效仿中原王朝,當然也有隋唐時代高句麗的戰爭。到1392年,李成桂統一朝鮮半島,再次使用“朝鮮”為國號,嚮明太祖朱元璋稱臣獲得明朝的承認和冊封。1592年到1598年,日本的野心家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明朝的萬曆皇帝派遣明軍入朝,和朝鮮軍隊一起擊退倭寇入侵。到明亡清興的時代,忠於明朝視清朝為“蠻夷”的朝鮮雖然被清軍打敗被迫向清朝稱臣,骨子裡對清朝是鄙夷的,以致於清末甲午戰爭以前民族英雄聶士成訪問朝鮮時崩潰的發現朝鮮民間竟然還在使用崇禎的年號,200多年了都。自近代開始,西方列強還有崛起的日本開始侵略擴張以前,立國500多年的朝鮮除了和明清兩代有來往,外交方面其他幾乎都是空白,中朝兩國的往來交流基本上沒有翻譯官,因為都說漢語用漢字。“亞洲巨人伸出的拇指”的朝鮮半島因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遭到日本入侵,腐朽的清朝被日本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打的大敗,失去了朝鮮,1895年朝鮮的實際掌權者高宗的閔氏王妃就是明成皇后被日本侵略者刺殺,朝鮮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美其名曰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抗日戰爭期間,不少朝鮮民眾在東北地區參加了東北抗聯,其中就有朝鮮後來的領袖金日成。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也支持以金九為首的朝鮮流亡政府,“暗殺大王”王亞樵還幫助朝鮮志士尹奉吉在上海炸死了日軍的大將白川義則。作為可以威脅中國和前蘇聯的絕佳跳板,美國在亞洲的抗日戰爭也是二戰結束時強行把朝鮮南北分割了,出現了朝鮮和韓國的對立,並在1950年軍事幹涉朝鮮的統一戰爭,剛成立的新中國派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接連失敗的美國不得不在1953年簽署停戰協定。朝鮮南北分裂至今。中國一直支持援助朝鮮,朝鮮則是至關重要的戰略緩衝空間,所以中國一直致力於朝鮮半島的和平


立志成蟲


謝謝邀請。朝鮮在漢朝、唐朝時期一度成為中國的領土,直到清朝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就把朝鮮的歸屬而改變了。

中國和朝鮮巳歷經三千年交往史,漢武帝時代已將朝鮮納入中國領土範疇,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更願意將朝鮮視作中國的附屬藩國,即是中國的近鄰、又是近親。朝鮮與中國綿長久遠,又親密複雜。從以下的歷史時間排列,從中可以看到中朝之間三千年間的複雜變化。

1,箕子朝鮮(公元前1122_194年),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人華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箕子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2,西漢初年,燕王盧綰叛亂,其部將衛滿(鮮卑族)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併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衛滿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史稱"衛氏朝鮮″(前195_108年),其勢力範圍北至遼東,南至今日首爾一帶。

3,漢武帝在(公元前108年_109年),派兵征服衛氏朝鮮。後在朝鮮中部和北部設置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邵、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合稱漢四郡,從此將朝鮮納入中國版圖。而玄菟郡的治所是今日的瀋陽。這證明了衛氏朝鮮時的疆域,曾包括遼東。

4,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朝鮮半島三國並立,分別為,高句麗(而37年_668年)、百濟(前18年_660年)、新羅(前57年_935年)史稱朝鮮三國時代。十六國時期前燕慕容氏家族多次打敗高句麗在遼東的擴張,在一定意義上維護了中國領域。

5,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要求周邊國家和民族為其臣屬。但高句麗還多次侵襲隋朝邊彊。為此,隋文帝楊堅,隋文帝楊廣父子先後四次興兵征伐,十餘年總計徵發民眾一千萬人次以上,卻都無功而返,還引發國內大規模暴動,以致大隋帝二世而亡。

6,唐朝建立後,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文父子又數次出兵朝鮮,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無法而返。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其後,新羅再叛,唐高宗再次出兵,公元670年_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復為唐朝附屬國。新羅羅時代結束。

7,公元900年,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定都光州。公元901年,新羅貴族弓裔稱王,建立後高句麗,定都開城。至此,朝鮮半島再次分裂,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並稱為"後三國時代″。

8,公元918年,後高句麗弓裔的部將王建被下屬擁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公元935年滅新羅、公元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史稱"王氏高麗″。公元993年高麗被契丹擊敗。遼代高麗將領土彊域遠超新羅。

9,公元1231年蒙古進攻高麗,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後改為東行省,朝鮮半島第二次納入中國版圖。直到元末1356年,高麗恭愍王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10,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李成桂將兩個待選國號"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御筆欽定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李成桂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李氏朝鮮。1592年和1597年日本豐臣秀吉兩次入侵朝鮮,明朝萬曆皇帝下令出兵援朝,大敗日軍。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朝鮮戰爭。

11,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36年後金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李倧投降,被迫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2,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日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藉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簽訂《濟物浦條約》,並且組織親日政府平息內亂。隨後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朝午戰爭。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係。1896年朝鮮高宗李熙在俄國的教唆下,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3,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朝鮮政權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已條約》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自此朝鮮陷入日本殖民統治40年之久。

14,二戰結束後,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駐朝日本投降事宜。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就是今天的北朝鮮和南朝鮮。自此北朝鮮成為俄國人的附屬國,陷於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祖孫三人獨裁統治69年之久。

15,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在蘇聯斯大林和金日成要求下派兵參戰。


周明建16


朝鮮和中國有著極大的淵源,最早的箕子朝鮮,箕子是商紂王的伯父,武王伐紂後,他帶著五千商朝遺民遷徙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箕氏侯國。

漢朝初年,燕國將軍衛滿率千人進入朝鮮,後推翻箕子朝鮮,建立衛滿朝鮮。

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建郡。

高句麗原來是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後來擴張到朝鮮半島。

不論是三韓時期,還是新羅時代,還是後三國,都可中國有了必然聯繫,不論是血統還是政治依附。

王氏高麗,有人說國君王建的祖上是中國人。

李氏朝鮮,則不用說,和中國的聯繫基本是唇齒相連,李成桂嚮明朝稱臣。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朝兩國共同抵禦外敵,朝鮮派兵與明朝對抗後金,丙子之亂後,朝鮮向後金稱臣,後來依附清朝。

甲申政變,袁世凱率領清軍打敗日本,加強了朝鮮和清朝的附屬國關係。甲午之戰,中日兩國也是因為朝鮮問題,但甲午戰爭失敗後,朝鮮正式脫離清朝,成為日本殖民地,後來李氏朝鮮滅亡,朝鮮併入日本版圖。除了部分朝鮮的愛國人士在中國東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朝鮮與中國已經沒有附屬國的關係。PS,清朝時期,朝鮮國旗是大清附屬國。


五味社


據相關史籍載,在3000年前商期王子箕及遺民逃亡朝鮮,形成稱為“箕子朝鮮”並統一朝鮮半島。之後,歷代中原王朝,極少統治過朝鮮。中原王朝統一時,朝鮮及時臣服稱臣。可以說,中國與朝鮮的淵源,是中央政權與地方軍閥勢力關係。近代之後,是唇亡齒寒的鄰里關係。1.歷史上,中原分裂時,朝鮮作為諸侯割據一方,半島北部會被中原勢力割佔。中原王朝統一時,朝鮮政權都是稱臣,保持地方勢力。2.朝鮮地方政權,受中原王朝冊封,接受中原文化。所以,期鮮的歷史及文化建築等,多為漢文。而朝鮮居於東北,氣候寒冷,中原王朝多不願發展那裡,只是不能讓其成為威脅。朝鮮歷代政權得以保留。3.朝鮮在歷史上,也似中國的嶺南類似,作為失意王族等流放地。比如,元末明初的陳友諒後代陳理、明玉珍後代明昇等,都被“流放”到朝鮮(現在的韓國)。而朝鮮的美女,也要似中原王朝地方政權一樣,被挑選入中原王朝皇宮。以上情況表明,歷史上中國與朝鮮關係,實際上是中央政權與地方勢力關係。4.近代之後,特別是晚清及之後,朝鮮變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此時,朝鮮戰爭,往往波及中國,變成唇亡齒寒的關係。


憤怒野虎


這個複雜了,簡單點說,朝鮮半島的人都是不同時期從大陸遷徙過去,遠古就是土著,與環太平洋及島嶼的人類似。以十六國為時間節點,之前漢人在朝鮮半島作為主導,少數民族為附屬,幾次大的漢人遷徙,箕子朝鮮時期,春秋燕國時期,戰國秦統一六國時期,漢武帝設四郡時期,東漢末中原戰亂時期,公孫氏統治東北時期等,經過幾千年的經營,朝鮮形成了以遼東郡與樂浪郡為中心一南一北。十六國以後,五胡亂華,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極大破壞了北方的政治局面,隋唐是竭力恢復東北漢人的政治秩序,有了渤海國和新羅國兩個代表中央政府的地方附屬國,後來的,高麗、李氏朝鮮,一直依附中國,包括元和清,漢人為主體融合其他土著形成的朝鮮族,體貌特徵,風俗就是最好的印證,朝鮮人與日本人的體貌與大陸江浙一帶非常相像,好多韓國的上層到山東半島尋根。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清末甲午戰爭,日本人和俄羅斯的崛起,形成現在的政治格局。


姜贏鑫


三國時,整個朝鮮半島屬於曹魏。唐時,被稱為:高句麗,百濟。臣服大唐。朝鮮王姓李,也可能從那時被大唐所賜。明時,朝鮮才被朱元璋稱為朝鮮至現在。朝鮮古時官服全是仿明朝的,以示臣服。朝鮮服也是仿明漢服而改,就像日本的和服是仿大唐的漢服一樣。朝鮮王族的龍袍只能是四爪,五爪金龍只能中國皇帝穿。


楓子123130242868


是鮮血凝成的友誼!一條戰壕的戰友!一對患難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