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南歌子》遊山玩水,美女輕歌醉酒雲,何以成千載神品端午詞

端午節在宋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在這天吃粽子,賽龍舟,浴蘭湯,纏綵線,節日氣氛非常濃厚。這麼美好的節日裡,當然也少不了蘇東坡的佳作留世。他曾給宮廷做過二十首帖子詞,貼在宮廷各處。他還曾寫自己的小夫人小他二十六歲的王朝雲如何準備浴蘭湯,戴小符,情義殷殷,他祝願“佳人相伴一千年”。今天我們的蘇軾詞人是和朋友一起去遊玩,沒有想到的是,在玩樂之中,竟然寫出了千古名詞,那種神韻在不經意間流傳了千年。好了,下面我們就看下他寫的是一首什麼詞,有著什麼樣的神韻與自然之美吧。

蘇軾《南歌子》遊山玩水,美女輕歌醉酒雲,何以成千載神品端午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這首詞是寫在1090年,他擔任杭州知州期間,曾與朋友一起遊山玩水,而這首詩就是寫他在端午這一天登臨十三樓,寫下了自己所見所感。

蘇軾《南歌子》遊山玩水,美女輕歌醉酒雲,何以成千載神品端午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是說蘇軾和他的朋友們一起賞西湖的美景,湖光山色中,他們盡情聽歌,開懷暢飲。那歌女之眉黛色濃濃如聚,就像那遠處蒼翠的山巒;而醉酒之後眼波流動,就像明鏡湖中的水波漣漪。真個是湖與人俱醉,歌與水有情!

遊人都上十三樓。”凡是來遊西湖的人,沒有不上十三樓的,原來這一動人的場面就出現在十三樓上,美酒笙歌與美景,西湖佳處在此留。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只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了,都說竹西亭好,哪裡比得上這裡呢?

蘇軾《南歌子》遊山玩水,美女輕歌醉酒雲,何以成千載神品端午詞

據《輿地紀勝》記載 :“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里”,得名於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一向為遊人羨慕。

往下,蘇軾接著寫宴席上的歡樂, “菰黍連昌歜 ”,菰黍就是粽子,而昌歜是什麼呢?它是菖蒲根的醃製品。又稱昌菹。端午節有食菖蒲菹與飲菖蒲酒的風俗。宋代的范成大在《代兒童作端午貼門詩》中說:"黍筒小費名田課,昌歜多浮樂聖盃。"

蘇軾《南歌子》遊山玩水,美女輕歌醉酒雲,何以成千載神品端午詞

瓊彝倒玉舟”“彝”為貯酒器,“玉舟”即酒杯,這句的意思是從漂亮的酒壺裡不斷地往杯中倒酒。於此處,笙歌陣陣美人舞,山青水秀有賓朋,是仙人也會醉呀!

最後“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水調,相傳為隋煬帝於汴渠開掘成功後所自制成曲 ,唐時為大麴 ,凡大麴都有歌頭,水調歌頭即截其歌頭,另倚新聲而成。這兩句是化用了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 ,明月滿揚州 ”詩意,但更具聲情。意思是不知誰家唱起了水調一曲,歌喉宛轉,音調悠揚,情滿湖山,最後飄飄繞過近處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雲彩卻不肯流動,彷彿是被歌聲所吸引而止步,這不就是餘音繞樑絕妙之曲嗎?

蘇軾一生曾兩次在杭州,一次是做的通判,一次做的知州。尤其第二次他政績卓著,為民造福。修建了蘇堤為人們所熟知。而同時,他也在杭州找到了快樂的所在,成為他的又一個故鄉,他總是能沉溺於優美的景色中忘卻愁腸,他曾說道“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西湖用一波碧水為蘇東坡盪滌了一路的塵俗。杭州給了蘇東坡無限的自由和歡愉,在杭州的蘇東坡也因此春風得意。而這首《南歌子》正聲情並茂的寫出了那種心神俱醉的美好。

蘇軾《南歌子》遊山玩水,美女輕歌醉酒雲,何以成千載神品端午詞

是不是可以說,他把對生活對人民對祖國山河的愛都融入了這一首詞中,還是在不經意間,他運用對比,移情,比喻,擬人等手法,形象生動而刻畫出了西湖景色的美好,遊人的歡愉,如詩如畫,情景交融,而又不見雕琢,渾然天成。你能說這不是神品之作嗎?

蘇軾《南歌子》遊山玩水,美女輕歌醉酒雲,何以成千載神品端午詞

好了,關於蘇軾《南歌子》的故事我們就寫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發現歷史,每天有更新,謝謝大家,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