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歌子》游山玩水,美女轻歌醉酒云,何以成千载神品端午词

端午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浴兰汤,缠彩线,节日气氛非常浓厚。这么美好的节日里,当然也少不了苏东坡的佳作留世。他曾给宫廷做过二十首帖子词,贴在宫廷各处。他还曾写自己的小夫人小他二十六岁的王朝云如何准备浴兰汤,戴小符,情义殷殷,他祝愿“佳人相伴一千年”。今天我们的苏轼词人是和朋友一起去游玩,没有想到的是,在玩乐之中,竟然写出了千古名词,那种神韵在不经意间流传了千年。好了,下面我们就看下他写的是一首什么词,有着什么样的神韵与自然之美吧。

苏轼《南歌子》游山玩水,美女轻歌醉酒云,何以成千载神品端午词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词是写在1090年,他担任杭州知州期间,曾与朋友一起游山玩水,而这首诗就是写他在端午这一天登临十三楼,写下了自己所见所感。

苏轼《南歌子》游山玩水,美女轻歌醉酒云,何以成千载神品端午词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是说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赏西湖的美景,湖光山色中,他们尽情听歌,开怀畅饮。那歌女之眉黛色浓浓如聚,就像那远处苍翠的山峦;而醉酒之后眼波流动,就像明镜湖中的水波涟漪。真个是湖与人俱醉,歌与水有情!

游人都上十三楼。”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原来这一动人的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美酒笙歌与美景,西湖佳处在此留。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都说竹西亭好,哪里比得上这里呢?

苏轼《南歌子》游山玩水,美女轻歌醉酒云,何以成千载神品端午词

据《舆地纪胜》记载 :“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一向为游人羡慕。

往下,苏轼接着写宴席上的欢乐, “菰黍连昌歜 ”,菰黍就是粽子,而昌歜是什么呢?它是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端午节有食菖蒲菹与饮菖蒲酒的风俗。宋代的范成大在《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中说:"黍筒小费名田课,昌歜多浮乐圣杯。"

苏轼《南歌子》游山玩水,美女轻歌醉酒云,何以成千载神品端午词

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这句的意思是从漂亮的酒壶里不断地往杯中倒酒。于此处,笙歌阵阵美人舞,山青水秀有宾朋,是仙人也会醉呀!

最后“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成曲 ,唐时为大曲 ,凡大曲都有歌头,水调歌头即截其歌头,另倚新声而成。这两句是化用了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 ,明月满扬州 ”诗意,但更具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飘绕过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止步,这不就是余音绕梁绝妙之曲吗?

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一次是做的通判,一次做的知州。尤其第二次他政绩卓著,为民造福。修建了苏堤为人们所熟知。而同时,他也在杭州找到了快乐的所在,成为他的又一个故乡,他总是能沉溺于优美的景色中忘却愁肠,他曾说道“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西湖用一波碧水为苏东坡荡涤了一路的尘俗。杭州给了苏东坡无限的自由和欢愉,在杭州的苏东坡也因此春风得意。而这首《南歌子》正声情并茂的写出了那种心神俱醉的美好。

苏轼《南歌子》游山玩水,美女轻歌醉酒云,何以成千载神品端午词

是不是可以说,他把对生活对人民对祖国山河的爱都融入了这一首词中,还是在不经意间,他运用对比,移情,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而刻画出了西湖景色的美好,游人的欢愉,如诗如画,情景交融,而又不见雕琢,浑然天成。你能说这不是神品之作吗?

苏轼《南歌子》游山玩水,美女轻歌醉酒云,何以成千载神品端午词

好了,关于苏轼《南歌子》的故事我们就写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每天有更新,谢谢大家,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