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真正堅定的人沒有那麼多藉口

古代流傳下來的名篇名言,往往會有固定的解釋,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也會產生出不同的理解。像荀子在《修身篇》中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在我看來,就有三層意思。

《荀子》:真正堅定的人沒有那麼多借口

時移世易,人們對於經典的理解也不同以前(資料圖 圖源網絡)

第一,坦蕩的君子不會被利益左右;道德低下的小人則會被利益所誘惑所驅使,去做一些不符合道義的事情。

古代關於這一點的例子不勝枚舉。像導致秦國滅亡的趙高,他是宦官出身,卻想成為帝王。為了自己的利益,他逼死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立胡亥為帝,結黨營私,害死李斯,又逼胡亥自殺,想要自立,自然不能得到眾臣的信服,不得不立子嬰為王。

最終子嬰在要登基的那天,設計殺死了趙高,並夷滅其三族。“役於物”的小人趙高不得善終。

第二,君子是萬物的主體,不應該被萬物所控制,不應該受到客觀存在事物的影響,正像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小人則受制於外物,被世俗羈絆。

《荀子》:真正堅定的人沒有那麼多借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豁達超脫的境界(資料圖 圖源網絡)

孔子說:“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品德低下的人總是患得患失,沒得到時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這樣的人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

事實上,患得患失是每個人都有的缺點,關鍵在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患得患失的人,首先傷害到的就是自己。

兵法中就講“三軍之災,起於狐疑”,在打仗的時候,既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總是不能決定該如何去做,即使能打贏也會失敗。

所以我們在平時不要擔心得失,只要順著自己的心去做,不違背道義就好。但是總會有一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就高興得不得了,失去了就無法忍受,這樣的人,可能會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不擇手段,我們要對這樣的人加以防範。

第三,因為客觀條件而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

正如荀子自己所說的“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優秀的耕者不會因為水災旱災而不去耕作,優秀的商人不會因為市場上的虧損而不去做生意,君子不會因為貧窮就不去遵守道義。君子不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就不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不去遵守道義。

我們是人,是世界的主人,但並不代表我們能控制每件事情。自然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什麼時候下雨,什麼時候颳風。一些事情也是我們無法預料,也是無法控制的。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今天下雨就不出門工作、談生意,不能因為上級喜歡另一個人、自己不能升級而不去努力,不能因為害怕失敗就不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

也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對自己的目標望而卻步。我們要做的,就是無論客觀條件如何,想做什麼事情,就去大膽地追逐。

無論是哪一層意思,對我們的指導性意義都很大,希望我們在這個現實生活中,做能夠“役物”的君子,做“喻於義”的善良的人,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平和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向著夢想出發,不忘初心,永不停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