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造成巨大影響的三部《勸學篇》

是什麼對歷史的影響最大?是思想。一種思想如能廣為傳播,深入人心,其後才能有英雄人物順勢而為,利用社會力量成就巨大的歷史功業。巧合的是,歷史上有三部都叫《勸學篇》的著作,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歷史影響。

荀子《勸學篇》

對歷史造成巨大影響的三部《勸學篇》

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又稱孫卿。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和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也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最有名的三個弟子分別是韓非子、秦丞相李斯和漢丞相張蒼。荀子也是我國戰國四大散文家之一,其餘三人是莊子、孟子和韓非子。荀子的著作現在總稱《荀子》,第一篇就是《勸學篇》,這也是荀子散文的代表作,摘錄部分章節如下: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讀這種文章簡直是享受,成語、名句俯拾皆是。孔夫子提倡好學深思,荀子教導人學不可已,這種學習精神,經過世代傳承,已成為我們民族的性格特徵之一,所造成的歷史影響絕不可以低估。

張之洞《勸學篇》

對歷史造成巨大影響的三部《勸學篇》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晚清名臣,直隸南皮人,生於貴州,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湖北武昌蒙養院、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廠、湖北槍炮廠等。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張之洞於1898年發表所著《勸學篇》,大的歷史背景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步一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書中提出一系列主張,以此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但大部分主張均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和反動性,但其中關於教育方面的主張在客觀上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

日本福澤諭吉《勸學篇》

對歷史造成巨大影響的三部《勸學篇》

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1835-1901),大阪人,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畢生從事著述和教育活動,形成富有啟蒙意義的教育思想,鼓吹“脫亞入歐”,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功臣。福澤諭吉也堪稱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寫了大量鼓吹侵略的文章,把日本“文明開化”的近代化進程與對外侵略密切聯繫起來,公開鼓吹弱肉強食的強盜哲學。他提出的侵佔朝鮮、吞併我國臺灣、再佔我東三省等一系列侵略構想,其後輩均付諸實施。現在日本最大面值一萬日元紙幣上即是用的他的頭像。日本對其尊崇如斯,國人能不警醒乎!

福澤諭吉的《勸學篇》撰寫於1872年2月至1876年11月間,共由17篇論文組成,1880年結集出版,書中立足於人權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號召人民捨身衛國,努力趕超先進國家,反映了日本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對於日本資本主義民主運動以及社會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對歷史造成巨大影響的三部《勸學篇》

一萬日元上的福澤諭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