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聲音」“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聲音」“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有這樣一個問題:古代官員如果出現不擔當、不作為問題,誰要對此負責?

《尚書·大傳》中有記載:“百姓不親,五品不訓,則責司徒。”《韓詩外傳》中記載:“群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人怨其上,則責之司徒。”這兩處記載中的意思都是說,如果在社會治理中存在著不親、不訓、不正、不和等方面問題,就會認為是司徒無所作為,認定他沒能夠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孔子家語》中也有類似記載:“賢能而失官爵,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飭司馬。”在這裡,如果賞罰不明、用人失當,那麼,司馬就要承擔相應責任。

由此聯想到,《孟子》中有一個著名的“不能”和“不為”之辯:“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可見,不作為不擔當並非今天所特有的問題,古代人也曾為此憂心勞神、煞費苦心;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舊時“不為”與今日“不為”其實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其原因都出在主觀上動力不足,而非能力上的缺陷。

在一些人看來,幹部安安分分,因能力“不足”而不作為,危害似乎並不大,還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若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不盡其責,形同“公堂木偶”,那還要這位幹部有何用?

對此,荀子就認為:“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可以說,幹部佔著位子不作為,即便沒有貪汙受賄,仍不失為一種消極腐敗行為。這類不作為的危害,往往是隱性的、潛在的,但也是巨大的。譬如,不作為導致改革政策“中梗阻”,錯失發展機遇,造成的損失又豈止是經濟上的?若是不作為,群眾反映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還會失去民心,動搖執政基礎,害處更是難以估量。

為官避事平生恥。被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的狄仁傑,為人剛正廉明、不畏權貴,為官兢兢業業、夙夜在公,正是靠著勤勉贏得了老百姓讚譽。狄仁傑為官從不避事,後來被擢升為大理丞,掌管國家刑法大權。在其到任僅僅一年時間裡,就處理了之前遺留下來的幾千件案子,而且他斷案公正,明察秋毫,老百姓無不畏服,一時之間在朝廷傳為佳話,沒有人不知道這位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相形之下,狄仁傑的前任們留下了堆積如山的案卷,怎能不令人反感呢?

優秀的共產黨員從來都是用勤勉與擔當詮釋對黨忠誠、對民負責。“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進,把畢生心血獻在建設軍民融合創新型領軍企業上。在幹部群眾眼中,他是出了名的“鐵漢”,曾經連續64天吃住在車間裡,正是靠著這股子勁頭,硬是將一家瀕臨破產的軍工企業,發展成為具有7大產業群的科技集團。面對各種艱難險阻,他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二字,他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硬是憑藉著自己的敢闖敢拼,把黨交辦的任務搞得有聲有色,也將共產黨人精神永遠留在國企職工群眾心中。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把新時代藍圖變為現實,需要廣大黨員幹部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肯幹、會幹、實幹,遇到困難和風險不退縮不躲避,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志,找尋良策“解決橋或船的問題”。

「声音」“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