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還我帝辛清白

說起商紂王,大傢伙的反應是不是封神演義裡的那個荒淫無道,窮兇極惡的昏君?在沙丘聚集了大量野生鳥獸和戲樂享受腐敗而又被眾人羨慕的生活(插句題外話,沙丘這個地方是個神奇的地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搜,或者等我以後寫寫)。聽妲己的話剖開婦人的肚子看男孩女孩,酒池肉林,炮烙酷刑,把人丟到蟄盆裡。十足的無道昏君啊!

但是,又是但是,代表轉折的但是來了,歷史上真正的商紂王不是這樣的!

冤!還我帝辛清白

帝乙的小兒子為什麼能當君主?呂氏春秋·當務》記載:"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後。"紂王的兩個哥哥出生的早,那時他們的母親還只是妾,生紂王的時候是妻,身份地位不一樣了。古代是很講究這個嫡庶之別的,雖然哥三一個媽,但是媽的地位不一樣啊,所以說紂王還是上應天時的。

《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看荀子書裡說,紂王塊頭大長得帥,天下間的傑出青年,筋骨好力氣大是個百人敵。太史公說他腦子轉的快會說話,學習快,力氣大能徒手跟猛獸打。出生好,文武雙全,還有顏,更有權,還要不要一般人活了。

冤!還我帝辛清白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看封神的朋友知道有個聞太師,當時就是在征討東夷人的戰場,所以紂王沒人管放飛了自我。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在一首詩裡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看看,開國太祖都說紂王在歷史上有功,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這要是放在唐太宗手上,這功績不得大吹特吹?

  帝辛敢於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這個是社會的進步,不殺奴隸俘虜,保存了生產力,創造財富,進行擴張。

他蔑視陳規陋俗,不祭祀鬼神(這個在後來有類似的事情,比如滅佛,別人幹都叫好,到紂王那後來神話演繹成了調戲女媧娘娘);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論地位高低;擇後選妃,不分出身貴賤,立奴隸之女妲己為後,寵幸倍之。——到這裡為止所做所為都是明君氣象!

冤!還我帝辛清白

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

注:在此之前有個孟津觀兵,史載有八百諸侯,不是一件事),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焚於火而死”。——後期膨脹了,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天坑再也爬不起來。

好了,紂王的種種說到這裡,開始我們的分析:

要說紂王前半生英明神武,後半生昏庸,這樣的例子不少了,比如齊桓公、漢武帝、唐玄宗、開國太祖。但是為什麼他們都能有個相對公正的評價、諡號?而帝辛卻得了一個“紂”字(《說文解字》援引諡法的解釋:“殘忍捐義曰紂”。用一句現代話來說,就是兇惡的壞蛋)?甚至還有助紂為虐這樣的成語?我想,這是與他的終結者周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周王怎麼得國?說白了就是趁商的主力在外,內部空虛,糾結一幫子人造反得來的。按照後來的禮法觀念來看,就是得國不正。那麼要怎麼才能站得住腳?只有宣揚紂王昏庸無道了。至於是真的假的,從周武王八百諸侯孟津觀兵(八百個村長城主湊一起也不容易啊),到最後聯合的西方11個小諸侯來看,沒有其他方伯的參加,大家心裡有數了吧。

周禮,作為儒家所推崇的生活禮儀準則,儒生們自然不想它的生成存在瑕疵,那麼在後來的各種史籍中對紂王進行抹黑工作也是必然的。所以同樣的半生英明半生昏庸,齊桓漢武沒有帝辛這麼的惡名昭彰!

另外,商王有帝號“帝辛”、“帝乙”,而周君主稱之為王,這裡面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周人從未達到商人那樣的強力統治,對於諸侯之間的掌控和約束是有限的。周朝的統治更像是現在的聯邦同盟而不是宗主國和藩屬。這才需要周初大量分封諸多的姬姓封國。

我們遠離歷史真相太多年了,到底事實如何誰也說不清,只能從字裡行間尋求蛛絲馬跡,或許也是讀書之餘的一絲快了吧。


以上是我的拙見,歡迎大家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