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都是曹操的寵臣,一個被殺,另一個卻還留在身邊!

司馬懿和楊修,都是曹操的寵臣,看似兩個人都很聰明,實則智慧大有不同。

司馬懿低調務實,楊修處處張揚聰明

司馬懿做為謀士,非常的低調,只對國家治理、軍隊戰略,在合適的時候,提出合理的建議,甚至在三國前期,都看不到司馬懿的身影,大家只能聽到郭嘉、荀彧等的名字。

而主薄楊修卻處處顯露聰明,無論是將曹操軍令解釋成“雞勒”,還是將“一盒酥”破譯為“一口酥”,都是非常張揚地顯示自己的聰明,在楊修的職業生涯中,這種例子絕不在少數。

兩個都是曹操的寵臣,一個被殺,另一個卻還留在身邊!

對於一個處處顯示聰明的人,而且顯示比自己領導聰明的人,其“聰明”只會招來兩個字“找死”,其結果也會是兩個字“必死”。

立儲之事,儘量少摻和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歷經了無數的王朝,但有一個事情官員一定要少摻和,那就是“立儲”之事,因為一旦搞不好,那是要殺頭的。

司馬懿深知“立儲”的重要性,那是曹操家的家事,但又不能不重視,因為事關前程。所以司馬懿的策略是明著儘量少摻和,要深沉低調。因此,司馬懿雖然也是支持曹丕的人,但外人看得並不真切。

楊修卻是深度介入“立儲”之事,極力幫助曹植出謀劃策,而且還有設計貶低曹丕之意。在曹丕、曹植爭奪太子的過程中,楊修明目張膽地為曹植敲鑼打鼓、吶喊助威。

兩個都是曹操的寵臣,一個被殺,另一個卻還留在身邊!

因此,兩人對於皇家最重要的問題上表現非常不相同,一個張揚,一個低調,一個處處顯示聰明,一個儘量保持低調深沉。

事實證明,過於張揚的要了自己的命,表現低調的最後革了曹魏的命。

格局大不相同

楊修雖然恨聰明,但都是小聰明,卻無大智慧。無論是格局、胸懷、眼光,楊修都差強人意。在曹魏的發展過程中,沒有提出什麼大戰略,在關鍵的階段也很少看到楊修的身影和建議。

司馬懿是一個有著大智慧的人,在治國安邦上有大才,連曹操都對司馬懿讚歎不已。司馬懿給曹操出了不少建議,有些採納了,有些沒有采納。

兩個都是曹操的寵臣,一個被殺,另一個卻還留在身邊!

最著名的莫過於曹操遷都之事,當時掌管荊州的關羽風頭太盛,於是曹操準備從許昌遷都,以避其鋒芒。很多謀士表示支持,司馬懿卻表達了不同觀點,:不能遷都,這樣會讓敵人覺得我們弱,另外,東吳會牽制關羽,不需要太過擔心。

於是,曹操採納了,後來,關羽果然被東吳牽制,甚至死於東吳呂蒙之手。

兩個都是曹操的寵臣,一個被殺,另一個卻還留在身邊!

司馬懿和楊修,看似兩人都很聰明,可是,楊修是小聰明,而司馬懿是大智慧,於是曹操殺了楊修,楊修也就早早的去了閻王殿報到,而司馬懿最終沒有被殺,並且成就了霸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