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却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和名将,先是在秦国为秦将收复河西 ,助秦破魏,后来又以五国之相率合纵联军抗秦与张仪的“横强”对抗。公孙衍一开始就事秦,而后来又离秦事魏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了,就是秦

国当时的“家底”实在是太薄了,根本支撑不起公孙衍为秦国提出的纯军事战略。有道是,“君主有鹍鹏之志,征伐频频;将士有口腹之欲,捉襟见肘”。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却都在反秦、抗秦

秦惠文王与张仪影视形象

秦惠文王初即位,秦国虽值商鞅变法二十载,不论是土地、人口还是财力,远不如山东六国。虽然河西一战斩首魏八万获胜,可“杀敌一万,自损八干”。长期征伐,以当时秦国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住东出长年累月因征战带来巨额消耗。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却都在反秦、抗秦

秦惠文王影视形象

时值张仪来秦,提出“东出不惟秦剑,须横强”的方略,正是基于当时秦国的国情所考虑的。张仪认为,结盟有两种,结果也有两种:为止刀兵而盟,今日止明日复,终无善果;为横强而盟,远可以取势压制强国侵犯,近可削弱邻敌而取地。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却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影视形象

并在横强的基础上,以邦交为主握旋于强国,避免与强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以征战为辅,打痛那些本来就弱,却不断纠缠自己不放的弱国,使之断了不过分纠缠念想,以免长期损耗国力。

张仪提出的方略,正是基于对当时秦国国情正确判断。也说到了秦惠文王的心坎上去了。可以说,张仪的方略既考虑到秦国“东出”成效,又考虑到了如何节约“东出”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去办最大、效率最高的事,正是那时尚处于上升阶段的秦国所急需的方略。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却都在反秦、抗秦

战国诸候各国地理位置

相比公孙衍的纯军事方略,动则千军万马,死伤则论万计。这每次动一下都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国家“台账”,那时尚未得巴蜀、汉中且后有义渠之患的秦国,根本消耗不了几回合。基于这些,大约是秦惠文王改用有外交才能的张仪而弃用具有军事大才的公孙衍的根本原因。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作为具有号称“犀首”美誉的当世军事大才公孙衍,虽然基于国情不被秦王所用,但必为它国君主所向往。由于“犀首”名气实在太大,所以不管去到哪国都被君主所重视。魏惠王也是基于领教过犀首河西大破魏军的本领,才重用公孙衍为相。既为魏臣,必为魏谋。魏与秦为敌,魏臣必以秦为敌。这是人之常情,后来公孙衍发挥自身才能以合纵的方式与秦抗衡也是正常之情,并无任何反常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