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坐莊後,微信、支付寶、銀聯3個競爭也變得要正兒八經了!

央媽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近日,央行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新規將個人客戶的條碼支付業務根據風險防範能力等級進行限額管理。使用二維碼付款,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不超過500元。

央媽坐莊後,微信、支付寶、銀聯3個競爭也變得要正兒八經了!

限額500元,這個數字能滿足普通大眾的消費需求嗎?很多人買件衣服、吃頓飯就可能超過這個數字,但從調研數據來看,2015-2016年,主流支付機構每日條碼支付95%以上都在500元錢以下,2017年上半年,主流的支付機構條碼支付人均每日金額是108元,也就是說500元的限額基本可以滿足大眾的需求,不會有太大影響。

此外,當消費超過500元時,大家完全可以打開自己的二維碼提供給商戶。在這個過程中,用戶使用的二維碼是動態條碼,且登錄賬戶時大都有指紋解鎖,大額支付時有短信驗證碼,要比商鋪擺放的條碼安全得多。

央媽坐莊後,微信、支付寶、銀聯3個競爭也變得要正兒八經了!

這已不是央行第一次出手“整治”第三方支付。2015年,央行發佈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支付賬戶超過限額要用銀行網關、快捷支付金額要在200元以下、要用五證來證明“我是我”……因此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史上最嚴”。2017年,央行再發《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通知》,明確提出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給第三方支付再上一道緊箍咒。為何央行一再出手規範第三方支付?答案無非二字:風險。

此次,央行對靜態掃碼支付限額的規範,可以理解為央行在第三方支付企業身上再加的一道鎖。靜態掃碼易被篡改或變造,宜攜帶木馬或病毒,真偽難辨,導致支付風險較高。依照央行的風格,完全可以一刀切,直接禁止使用靜態掃碼支付,但如今的二維碼付款成了多數人的支付手段,支付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一味“堵”不如“治”。

央媽坐莊後,微信、支付寶、銀聯3個競爭也變得要正兒八經了!

此外,《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也是在抑制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不正當競爭。央行的用意很明顯,支持金融創新,但不允許部分市場機構在業務開展中擾亂公平競爭秩序。因此明確點出:“部分市場機構在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時,在定價和市場推廣策略中採取傾銷、交叉補貼等不正當競爭手段,濫用本機構及關聯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務競爭,導致支付行業無序發展和不公平競爭,擾亂市場秩序。”

此次新規一出,第三方支付企業大都三緘其口,對於央媽的決定檯面上一直持“贊成”“擁護”“支持”的態度。大家都明白,支付寶和微信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每年都不惜下血本燒錢來培養用戶習慣,但明年,兩家在市場打法上一定有所改變,無法再繼續通過“補貼”“傾銷”的方式搶佔市場。此外,央行有意在將第三方支付引向一個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雖然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仍有很大的流量優勢,但當優惠不再,單靠簡單、便捷吸引用戶明顯不夠。日後,在央行的“有意”扶持下,若覺醒的銀聯開發出更快捷的支付方式,可能會對當前支付格局產生影響。

數字顯示,該季度市場交易規模達294959.2億元人民幣。支付寶、騰訊則繼續分別以53%和39%的佔比遙遙領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