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不良平台「爆雷潮」 P2P行業將有序洗牌

央媒聚焦不良平台“爆雷潮” P2P行业将有序洗牌

對於網貸行業來說,剛剛過去的6月絕對是多事之秋。據網貸之家最新統計顯示,從6月19至6月26日僅一週時間,全國共計有42家網貸平臺出現問題,頻繁爆出的清盤、跑路事件讓行業陷入了恐慌。我們不禁要問,網貸行業真的不行了嗎?

新華社發聲:P2P的實質是普惠金融

頻繁的“爆雷潮”也引發了央媒的關注。7月7日,新華社發表了《“爆雷潮”之後,P2P行業將走向何方?》一文。文章指出,“P2P行業能夠覆蓋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提供資金支持的領域,也是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縮影。相關部門應加快行業整改的工作進度,將符合整改要求的平臺做好備案登記,緩解市場緊張情緒,避免行業恐慌。”

央視新聞:備案延期有利於統一監管標準

無獨有偶,恰在一週前,6月29日晚,央視《新聞1+1》以"網貸平臺倒閉,監管如何更明朗"為主題,對目前行業現狀進行了報道。一位專家在接受主持人白巖松採訪時說道:“經過國務院大力有效的整頓,大量不好的平臺已被淘汰出局,有很多好的平臺按監管要求,在做城市的信息中介平臺。像這些好的平臺、在積極備案的平臺,可以讓它先行備案通過,有些不好的平臺,等慢慢符合條件以後再加以通過。”他還表示,因為地方政府監管的差距比較大,往後延期的確有利於統一的標準。

央視和新華社的觀點不言而喻,真的P2P不會跑路,跑路的平臺,都不是真正的P2P。“優勝劣汰是所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短期內的集中‘爆雷’未必是壞事,不好的平臺被淘汰,合規的平臺經過層層考驗後穩步前行,這是行業進行自我淨化的一個正常階段。”

投資者如何甄選優質平臺

事實上,據不完全統計,央視曾先後十幾次點名報道過網貸行業,對於P2P在解決民間資本借貸、中小微企業融資等方面的作用均給予了積極評價。眼下正值行業人人自危的風口,不少人想知道,網貸行業還能放心投資嗎?投資者又應從哪些方面甄別平臺真偽呢?

一般來說,篩選靠譜的P2P平臺,可通過考察P2P平臺的實力背景、投資的借款資產項目健康度、以及大數據風控三方面來把握。

1、平臺:平臺背景分很重要

平臺背景很重要,當前階段,要重點考察平臺的主要股東。

在投資股東方面,優先考慮具有央企、國企背景的平臺,如果是央企成員企業更好。核心團隊最好具備清北復交等國內、國際名校背景,以及相關的國際頂級金融機構工作經驗。

在資質上,銀行資金存管,信息披露,ICP許可證、ICP備案、公安機關網安備案三證合一,國家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這些都可作為平臺重要的參考依據,優先選擇運營時間超過2年、企業信譽良好的穩健平臺。

其實,只要刨去收益率的糾結,同時滿足以上背景的P2P平臺並不多。

2、資產:個人信用貸類的風險最低

從資產類型來說,當前最好避開企業貸類的借款項目。由於企業貸一方面金額大可能超標,另外當前經濟不景氣,企業容易還不上錢而違約。就算有第三方擔保,也因風險較為集中會出問題。

車貸平臺本來算是一類優質資產,但今年明顯受到了外部政策影響,車輛二押貸款、暴力催收也成為打擊重點。另外,車貸平臺大部分比較草根,抵抗風險能力不強,道德約束也相對較弱。因此,如果投資車貸類資產,儘量挑選少數幾家靠譜平臺。

相對來說,個人信貸的債權情況好一些。借款週期在1-3年,還款週期長,相應流動性風險小。並且,除非金融大危機,否則個人小額借款不存在全面逾期的可能性。

3、風控:大數據風控成最有力保障

說到大數據風控,一些人可能不瞭解。大數據風控和傳統風控的本質差不多,只是在風控模型中多加了些維度和關聯性分析。

舉個例子,傳統風控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貸款資質,會審核他的存款,收入情況等。而大數據風控不僅會考量這些數據,還會引入借款人的社交數據,比如購買力,消費習慣等,進而形象地刻畫出申請人的經濟形象,從而給出一個較為中肯的評價和借款額度。

不過,大數據風控看著很美好,但真要做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建立了大數據風控體系的平臺通常都不會差。總而言之,投資者在投資P2P時要多方考察,謹慎投資,分散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