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如何做人工智慧的「弄潮兒」?

2016年人工智能火了,它被行業公認為是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後的又一重大機遇和挑戰,並將成為各個領域的“水電煤”,成為行業的重大支撐。人工智能如潮,那麼教育如何做人工智能的“弄潮兒”?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吧!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做人工智能的“弄潮兒”?

對學生來說,現在全世界技術含量最高的學習方式是什麼樣的?

據瞭解,IBM開發了一個機器人助教吉爾·沃森(Jill Watson),用於佐治亞理工學院開設的“基於知識的人工智能”在線課程來回答學生的問題,而學生沒有意識到吉爾是智能機器人。應該說它能夠代表當前人工智能在教育應用中的較高水平,它將機器智能帶入了認知時代。這使得開發者堅信,使用人工智能能夠實現規模化的個性化學習。當然這只是從技術含量上考慮學習的先進性。

其實,僅僅從技術層面考慮教育的先進性,未免有失偏頗。比如,現在教育界受信息技術界影響,也在大談“互聯網+教育”。說實話,這有盲目跟風的嫌疑。信息技術界所謂“互聯網+”背後的理念是,將信息技術滲入到各行各業,改變產業的結構與生產方式,特別是在服務業。在教育領域,技術帶來的便利性是必要的,但便利性並非教育的核心價值,給學生創造美好的學習與發展體驗才是核心價值。所以教育中採納技術具有天然的“慢性”特徵,因為教育從來都不是單純根據技術的需求來變革的。

人工智能使人類的學習發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

在學習方式方面,人工智能使得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空通過多種渠道學習,獲取知識不再侷限於學校教育;在認知方式方面,使得認知處於分佈式狀態,即認知不僅發生在頭腦中,還發生在人與智能工具的交互過程中;在教育關係方面,打破了教育的知識傳播平衡,引起教育者權威的削弱,加強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係;在系統生態方面,虛擬導師、虛擬學伴、虛擬團隊、虛擬教練、虛擬班友提供行為主體的智能代理,改變了以往學習主體之間及學習主體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改變了學習生態;在學習機會方面,因為網上提供的開放學習資源可以廣泛共享,使得人們接觸優質資源的學習機會大大增加。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做人工智能的“弄潮兒”?

很多人說“技術引領教育變革”,技術帶給教育的本質變化是什麼?

我比較贊同“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說法,這表明了先進教育理念引導教育變革的重要性。本質上講,技術首先是由人類賦能的(對技術設計者、創造者而言),而技術又倒過來起到為人類賦能的作用(對普通使用者而言),讓普通人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為大能。

“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基本原理:

第一,由於技術改變了人類活動的時空結構,從而會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

第二,由於技術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表徵或表現形式,從而會改變學習者的認知方式。

第三,由於技術改變了人類信息活動的社會主體結構、參與方式以及對信息資源的擁有關係,從而會改變參與者之間的教育關係。

第四,技術提供了行為主體的智能代理功能,從而會改變學習的系統生態。

第五,技術使學習資源具有無限複製性與廣泛通達性,從而可以極大增加人們的學習機會。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做人工智能的“弄潮兒”?

現在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方式有哪些?

在教育技術領域,大數據出現之前已經出現了四種研究範式:計算機輔助教學,讓計算機當助教;智能導師系統;讓計算機當家教;讓兒童用Logo語言來教計算機。智能教學系統起源於人工智能,早期主要關注系統教學能力,在大數據時代則更多地關注學習服務,由此增加了個性化和自適應兩個新元素,這與新出現的第五種範式個性化適性學習是很吻合的。

隨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正在出現第六種範式——機器自主學習。如果真的達到了,人們就會意識到,既然基於知識算法的機器人能夠輕易超越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教育為什麼不讓學生轉向審辯思維、創造思維發展呢?高考為什麼不多用一些面向本真問題解決的綜合能力測試題,增加表現性評價呢?這時候,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真正意義就更為明顯了。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做人工智能的“弄潮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