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資本論與消費主權理論有何區別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Fried rich A.Hayek)曾提出“消費者主權理論”。消費者主權理論(Consumer Paramountcy Theory)又稱顧客主導型經濟模式,與生產者主權或企業主導型運作模式相對。

(1)“消費者主權”最早見於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後來的奧地利學派和劍橋學派都把“消費者主權”看成是市場關係中的最重要原則。

所謂“消費者主權”,是詮釋市場上消費者和生產者關係的一個概念,即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偏好到市場上選購所需的商品,這樣就把消費者的意願和偏好通過市場傳達給了生產者,於是所有生產者聽從消費者的意見安排生產,提供消費者所需的商品。這就是說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最終取決於消費者的意願和偏好。

消費者主權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消費者在市場上每花一元貨幣就等於一張選票,消費者喜歡某種商品,願意花錢去買它,就等於向這一商品的生產者投了一票。生產者只有使自己的商品適合消費者的需要,消費者才會投他的票,也就是願意購買他的商品,否則商品就會滯銷、生產者就會虧本。各個生產者就是通過消費者在市場上“投貨幣票”,瞭解到社會的消費趨勢和消費者的動向,從而以此為根據,安排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增加品類,以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從而最終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從亞當·斯密到哈耶克,西方經濟學家都把消費者主權看作是生產者(企業)和消費者都能得到效益和滿足的有用概念,是市場經濟理論中確定不移的原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融合和加劇,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技術的蓬勃發展,顧客的主動地位更加突出出來,顧客逐漸成了“上帝”,企業與顧客的關係成為企業市場經營的生命線。

用一位美國管理專家的話來概括消費者主權理論(顧客主導型經濟運作模式)的特點,即"無論大小企業都必須永遠按照下述信念來計劃自己的方向,這個信念就是,企業要為消費者所有,為消費者所治,為消費者所享" 。

(2)消費資本論與消費者主權理論一脈相承,但又突破了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園囿以及哈耶克理論的侷限,消費資本不僅是對消費者主權的重視,更是確定了“消費者”作為“資本所有者”的地位。

消費者主權理論僅闡明瞭消費者的重要性,僅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沒有解決“怎麼辦”的問題,即沒有探討生產者應在“消費者主權”的前提下,如何獲得消費者支持。

在理論模型上,消費者主權理論認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對立的,消費者的主權對應的是生產者的服從,它沒有認識到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在一定的機制下有機結合,在市場上實現消費的資本化。

消費資本理論主要針對的問題,是在新經濟的條件下,如何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有機結合,通過構建各種類型的市場制度,使生產和消費從對立走向統一,在使消費者的主權得到最大化滿足的同時,通過消費的資本化,實現企業利潤在更高層面上的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