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幾條新聞告訴你,這些個股有潛力

評論員:陶倩倩

新能源汽車幾條新聞告訴你,這些個股有潛力

上週重要的新能源汽車重要新聞有如下幾個

(1)2018年6月新能源A00級乘用車佔比大幅下滑,乘用車產銷向高端車轉型

(2) 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上海臨港,科技創新中心落戶北京

(3) 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在德國設立電池生產基地

這三個新聞看似無太大聯繫,其實反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幾個重要趨勢,對於挑選新能源汽車相關個股有較大指引作用。

一、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結構大幅改善,由依賴補貼的"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順利過渡。

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大幅上升,補貼退坡導致環比略微下滑。2018年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6萬輛和8.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7%和42.9%,環比分別下滑10.4%和17.6%。2018年1-6月累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1.3萬輛和41.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4.9%和111.5%。新能源汽車6月產銷量環比下降,這是補貼退坡第一個月的正常現象,預計7月環比企穩,8月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回升。

純電動、插電混動產銷量同比均上升,純電動汽車仍佔市場主要部分。純電動汽車產量為6.4萬輛,銷量為6.3萬輛,產銷同比增幅分別為18.6%和31.25%,環比增速分別為-15.79%和-13.73%。在總產銷中佔比分別達74.4%和75%,佔據大部分新能源汽車市場。插混式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1萬輛和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0.91%和100%。插電混動產銷量環比均上升,產量環比為5%。銷量環比為14.82%,持續5月趨勢。

A00級乘用車佔比大幅下滑,乘用車結構調整,向高端車轉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7.3萬輛,同比增長70%,環比下滑12.4%。新能源商用車銷量達1.1萬輛,同比下滑29.9%,環比下滑40.3%。值得注意的是,A00級純電動乘用車佔比33.56%,較5月的61.25%有較大幅度下降;而A0級佔比由5月的12.46%提升至25.33%、A級佔比由5月的25.75%上升至40.68%。乘用車數據說明,隨著續航低於150km車型補貼消失,搶裝效應弱化,補貼新政下,乘用車在加速向高端車型轉變。

從6月新能源汽車數據可以看出,補貼逐步減少,並且向高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車型轉移,預計2018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月110萬輛,鋰電池裝機量約50Gwh。新能源汽車產銷結構從低端車型向高續航里程的高端消費車型轉變,新能源汽車市場由依賴補貼的"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順利過渡。

二、鋰電全球化已成主流趨勢,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鋰電企業迎來新機遇。

近日,鋰電龍頭寧德時代將在德國建廠。寧德時代計劃在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市設立電池生產基地,計劃於2021年投產,2022年可達14GWh產能。選址德國該市是因為緊鄰大眾、寶馬以及保時捷工廠,寧德時代電池運輸以及售後服務更加便捷。另外,寧德時代獲得寶馬的定點信,儘管最終訂單數額尚未確定,按相關車型銷售量判斷,預估電池採購需求約40億歐元,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電池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在不斷加強。

中國鋰電企業進軍國際的同時,特斯拉也在打入中國。特斯拉獨資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3將正式落戶上海臨港,預計2020年前後建成, 2-3年後年產量可達50萬輛,並在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承擔新產品研發工作。

新能源汽車以及鋰電材料全球化,一方面可以促進行業競爭,讓國內相關企業接受到國際巨頭的先進技術,利用產能優勢進軍國內市場。另一方面,也給國內消費者帶來更多車型選擇,加速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到來。

三、新能源汽車市場向"消費型"、"國際化"轉變,為相關個股帶來重大機遇

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步退坡,消費目的也從圖補貼,購買便宜車型,逐漸向高續航里程車型轉變,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逐步打開。然而,"消費型"市場對於新能源車能量密度、續航里程以及成本有較高要求,要求電池以及鋰電其他材料成本的快速下降。作為佔據電池成本40%的正極材料,提升其能量密度顯得尤為重要,高能量密度的高鎳三元正極的推廣,將成為降成本的一大重要路徑,高鎳三元進展較快的企業上升空間較大,如正極材料龍頭企業杉杉股份、當升科技。

特斯拉國內建廠,將會帶動外資車企佈局中國。外資鋰電企業產能擴張慢,中國鋰電供應商將成為必然選擇,從而拉動上下游鋰電相關企業發展。外資企業選擇供應商較為謹慎,優先選擇已經打入國際廠商供應鏈的優質企業,以及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如電解液龍頭新宙邦、隔膜龍頭星源材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