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消費趨勢研究報告丨是誰在追趕星巴克?

“咖啡+”消費趨勢研究報告丨是誰在追趕星巴克?

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經濟放緩期,通常而言,是餐飲、電影院和咖啡店大爆發的時期。經濟的發展會帶來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展速度放緩則會讓人有更多時間和衝動去思考、享受生活。而中國正在進入這個階段。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咖啡市場的銷量規模已達700億人民幣,2020年預計將達3000億,2025年則有望突破一萬億。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咖啡店數量已經超過10萬家,市場增長率也高達16%,遠超世界平均水準。被培育起來的中國咖啡消費市場正逐漸和全球整體趨勢靠攏。

雖然從目前來看,中國目前人均年咖啡消費量為5杯,還遠遠低於日本、韓國年人均約300杯的水平,也遠低於世界平均的240杯左右。不過,中國咖啡消費量繼續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長,正成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咖啡消費大國。

從咖啡飲用結構上看,從全球範圍來看,現磨咖啡在咖啡總消費量中的佔比超過87%,速溶咖啡佔比小於13%。而在中國,速溶咖啡是咖啡消費市場最大的板塊,佔據這84%的市場份額。現磨咖啡市場份額僅約16%。但隨著消費者年齡層次的改變,80後、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消費觀念的轉變會帶來咖啡業態消費結構的變化,更強調口感和風味的現磨咖啡將得到青睞,在此推動下,國內咖啡店將迎來很好地發展空間。

在現磨咖啡領域,咖啡連鎖店以經營模式的不同,分為傳統連鎖型、咖啡+型和精品咖啡型三種。壹流研究以三種模式下的典型企業為例,剖析不同模式下咖啡業態的現狀和發展,對了解當前中國咖啡行業有著積極的樣本意義。

傳統連鎖

“咖啡+”消費趨勢研究報告丨是誰在追趕星巴克?

【此處省略4000字,咖啡行業巨頭星巴克和Costa商業模式全面剖析,選址、擴張及差異經營策略一步到位,僅完整版可見】

咖啡+

據業內看法,第一波咖啡浪潮出現於 20世紀初,速溶咖啡的發明和崛起將咖啡作為消費品推向了大眾市場,特點是咖啡的商品化;第二次咖啡浪潮起源於二戰以後,意式咖啡的蒸汽加壓萃取法逐漸被被消費者熟悉和接受,於是以濃縮咖啡為基礎的花式咖啡得以流行,特點是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店出現並風靡;第三次咖啡浪潮於2000年前後首次被提出,喝咖啡逐漸成為一種體驗而不是一款商品,在此之下,咖啡被看做是一項手藝或工藝產品,特點是精品咖啡和多元化咖啡店逐漸興起。

就國內來說,2010年開始,以3W咖啡、車庫咖啡為代表的創業咖啡店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出現,並迅速擴張;2012年,以連咖啡為代表的外送咖啡也開始出現。隨後,線上紅利減少,線下經濟成為了資本新的關注點,咖啡店與書店、美妝品牌、共享經濟等零售業態的結合也逐漸興起。

1、+品牌購物

除了靠著請明星做廣告、促銷宣傳之外,彩妝還能怎麼賣?今年早些時候,Chanel曾在上海靜安寺附近開了家名為Coco Café的限時咖啡店,這家僅在4月12日-23日開放的咖啡店,主打商品不是飲品,而是唇膏、指甲油等美妝用品。

“咖啡+”消費趨勢研究報告丨是誰在追趕星巴克?

消費者入門後會領取到一份特色“飲料單”,沒有美式、拿鐵,也不存在手衝冰滴,而是在首頁列著17款可可小姐唇彩。店內的餐桌上提供的也不是蛋糕、糖果等小食,而是彩妝試用品。在製作區前的玻璃甜點櫃裡,則是水果塔、糖果、餅乾,以及亂入的香水與唇彩,飲料櫃裡則擺著精華、香水,和包裝成同一色系的咖啡杯,還配有專業彩妝師在現場傳授化妝技巧。

不過,Coco Café並不只有美妝產品,在產品體驗結束後,消費者可以換取到一杯咖啡。但是,對於大部分進店的消費者來說,相比體驗咖啡的口感,這個帶有雙C logo的咖啡杯更多的變為自拍道具。

事實上,這不是Chanel首次嘗試美妝咖啡店,此前在迪拜、多倫多和日本,該品牌也試過相同的快閃咖啡店模式。能賣出多少新唇彩和咖啡或許無法肯定,但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會有大量的消費者會衝著自拍的目的,朝聖似地跑去咖啡店排隊。

無獨有偶,繼Chanel的快閃咖啡店亮相後,美妝大牌Bobbi Brown's也把美妝咖啡店開在了上海,而美國的護膚品牌Kiehl’s則是正經在策劃一家跨界的咖啡店。日前,Kiehl’s首家咖啡店Kiehl’s Coffee House選址臺北,與Chanel的玩票不同的是,Kiehl’s咖啡店的消費者在享受咖啡、甜點的同時收穫護膚諮詢,此外,科顏氏在大陸的第一家咖啡店也正在積極籌備中。

和之前的快閃店主打新奇不同,大牌們現在顯然是希望到店的顧客能坐下來認真瞭解、體驗自己的產品,這也是他們將目光放在咖啡店上的主要原因。

咖啡店的自身優勢決定它天生就是跨界的料。首先咖啡店本身有著非常好的形象定位,作為舶來品,很早就被賦予了浪漫主義色彩,非常適合與定位高端目標客戶的奢侈品牌嫁接在一起。而作為一種飲料,咖啡是可以隨時被人們所需要。最後,從消費習慣上看,咖啡店的社交屬性讓消費者往往習慣端上一杯咖啡就坐上半天,而消費者在咖啡店待的時間越長,商家可以營銷的機會就越多。

大牌們紛紛看中咖啡店,毫無疑問是在根據顧客的社交需求做出的改變,近些年奢侈品市場萎靡不少,在品牌門店中設置咖啡店,不僅能夠讓顧客在店裡的停留時間加長,且在某種程度上,顧客也因此多了一個去實體店購買商品的理由。

從門店設計上來看,大牌跨界咖啡店在門店佈局上無處不在強化品牌形象,不僅提供了美妝等商品,也提供了更為完整的生活配套服務。同時,相對普通咖啡店更為高端的裝修佈局也是品牌營造的高品質生活方式的延續,將奢侈品消費延伸到生活方式上,也為奢侈品牌增加了消費群體的範圍。

2、+便利店

隨著線上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小而美的便利店業態正深入人心。數據顯示,便利店的浸透率從去年的32%回升為38%,便利店近年來驚豔的表現,成為零售行業裡的一抹亮色。

一項針對35歲以下年輕消費者的調查顯示,他們光顧便利店的次數已經超過了大型超商,便利店正在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習慣。此外,全家、羅森等便利店的統計數據顯示,60%左右的進店消費者會購買便當等鮮食商品。從消費場景考慮,便利店提供咖啡不僅是一種下午茶小憩,也是重要的佐餐選項之一,有相對剛性的需求。漸豐富的客群和市場,讓便利店搶咖啡店的生意變成了現實。

便利店選擇做精簡版咖啡廳的理由,跟自身的消費人群有很大關係。以人群來說,主力消費者多為快節奏都市生活的上班族,大多數時間買咖啡不是為了坐在咖啡廳裡聊生意和發朋友圈,而是基於工作壓力的剛需。那麼同樣質地,但是更為便捷、廉價的咖啡就更容易被複購了。

消費者對於便利店咖啡的印象,往往是便宜、高效、方便,同時,對咖啡本身口感期望值較為寬容。從定價來看,便利店咖啡的售價往往在10-14元之間,這個價格在咖啡產品中完全可以稱得上平價,選擇便利店比選擇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店往往要便宜一半以上。

作為便利店三大巨頭之一的全家便利店,新一代門店日前在上海悄悄亮相,新店不僅裝修改頭換面,而且將咖啡吧引入店內,擺出進軍現磨咖啡領域的架勢。

從門店佈局來看,將餐飲區升級為咖啡廳,一是咖啡市場的增速很好,正成為年輕人的社交、休閒、生活方式;二是強化了門店社群屬性,能對目標消費者產生黏性;三是咖啡和鮮食品類的毛利很好,能帶動門店業績。

同樣以全家為例,全家的便利店咖啡,請明星代言,做大規模做媒介投放,品牌化推廣不可謂不大力。而且,全家在咖啡宣傳中也像精品咖啡店一樣突出強調了採用單一產區咖啡豆。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全家賣出了約1000萬杯咖啡,同比增長了140%;在全傢俱有“主場優勢”的上海,部分門店一天能賣出超過300杯咖啡。

從目前來看,全家的咖啡業務距離其便當等主營業務線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全家進入現磨咖啡領域,可以看做是在“養市場”。如果消費者習慣了全家新一代店的現磨咖啡業務,那麼,全家便利店以後與羅森、7-Eleven的競爭,就會有新的抓手,可以在沒有選址優勢的區域開設更多配備咖啡吧業務的四代店。

3、+書店

具體來說,從書店經營成本來看,高昂的租金和管理成本、以及電子商務的影響,單純賣書已經不能支撐書店生存下去。在電商時代,圖書的價格很透明,利潤相當低。利潤微薄,可是房租卻總是居高不下,在總成本中,租金和物業費往往佔到40%-50%,人工成本則有20%,圖書上的投入只佔20%左右。這也是為什麼民營書店總是遠離市中心的原因。

對於消費者來說,太多人都需要“能閒聊兩句,但不必正經吃飯的地方”。所以,“咖啡+書店”的模式中,咖啡品質並不是第一訴求點,提供具有社交屬性的深閱讀或者深交流的空間。

書店與咖啡的結合,其實並不是第一次。在杭州頗有名氣,已經開了20年的楓林晚書店,早在2000年就有了這樣的創意。楓林晚書店通過購入書店隔壁的咖啡店,為消費者提供了讀書沙龍等活動的新場地,和買書看書之餘的新的消費方式。

不過這種簡單的接單組合並沒有給共同促進的“化反”,書店只是書店,咖啡店也沒有品牌加持,更像是兩家開在一起的店鋪,而不是結合在一起的一家店鋪。

反觀現在市面上的咖啡書吧,以杭州悅覽樹為例,開架圖書全部可以免費取閱,圖書種類多達8000多種,書店裡有免費wifi上網,還有天然酵母麵包、純鮮榨果汁、酸奶、咖啡、意大利麵條等各類美食配套供應。甚至,如果書架上找不到想要的書,消費者可以隨時告訴營業員,從新華書店調配過來。

4、+外送咖啡

外送咖啡實際上為咖啡帶來了很多新的消費場景,將咖啡從咖啡廳解放出來。對於咖啡最重要的消費人群白領來說,傳統的咖啡店在時間和空間上已經滿足不了日常需求。於是,基於場景消費的外送咖啡應運而生。

2015年,連咖啡不滿足於“跑腿”的微薄利潤,在咖啡外送業務基礎上推出自有咖啡品牌Coffee Box,逐步取代星巴克等連鎖品牌的咖啡代購。

有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上所有的“跑腿工”其實都不滿足於現在的盈利方式和水平,瞄準“最後一公里”的O2O企業以配送服務為切入口,將產業鏈上移,可以圍繞既有用戶嘗試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連咖啡做其他國際連鎖品牌的咖啡外送既是為客戶服務,也是在收集數據,可以說,連咖啡的核心是自營品牌Coffee Box,而星巴克、太平洋咖啡代購是路徑和階段。

連咖啡的用戶中包括了原有的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品牌用戶,但是通過連咖啡前期提供的外送服務,這些消費者逐步習慣了連咖啡模式。同時,通過連咖啡線上和線下的引流和市場推廣,及布點數量的增加,逐步具備了規模效應。

Coffee Box跟傳統上的星巴克,或Costa,最大的區別在於Coffee Box不是以店面的面積來取勝的。連咖啡的門店面積非常小,從功能上來說,它就是一個完全生產加工咖啡的地方,它不是提供給用戶消費咖啡的地方。從形式上來看,Coffee Box是基於快送體驗的咖啡品牌,強調用戶在哪兒,咖啡就在哪兒, 而非傳統的用戶跟著咖啡店走。

在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之後,不僅可以讓咖啡走進生活的更多場景中,也為連咖啡在商業上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目前,Coffee Box在北上廣深有近百個咖啡車間,這些咖啡車間根據其所在商圈的不同,規模、產能也不同,從而保證滿足各個區域的需求。

5、+無人零售

傳統零售行業在電商的衝擊下,紛紛尋求轉型出路,租金、人力成本的大幅增長被看作是無人零售誕生的驅動因素。

資本不斷加碼,創業者躍躍欲試,無人零售在一夜之間成了一個“爆炸性”風口。傳統的咖啡店也搭上了這股互聯網+的浪潮,融合了新零售模式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自助咖啡售賣機已經成為資本關注的一個細分方向。

“咖啡+”消費趨勢研究報告丨是誰在追趕星巴克?

在7月8日至12日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阿里推出無人零售淘咖啡,引來大批觀眾排隊體驗。不過從常規業態來看,目前市面上“咖啡+無人零售”模式領域的初創企業包括咖啡零點吧、極咖時光、萊杯咖啡、咖啡碼頭、友咖、e樂飲等。

今年2月,咖啡零點吧宣佈完成由愉悅資本投資的A輪融資,加上豐厚資本的天使輪投資和西部資本的Pre-A輪投資,公司的累計融資金額達億元。

6月,萊杯咖啡宣佈在9個月內完成了3輪融資,包括: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海爾產業金融CEO周劍振於2016年9月的數百萬元種子輪投資;2017年3月,青山資本、險峰長青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7年6月,真格基金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自助咖啡頻繁宣佈獲得融資的消息,背後是資本對咖啡消費市場、新零售和智能互聯的看好。在新零售背景下,藉助物聯網、智能化、大數據、雲平臺等技術,智能自助咖啡的模式正在滿足咖啡消費者在碎片化場景中的需求。

傳統咖啡消費的場景包括咖啡店、辦公室、居家等,在此之外,自助咖啡機則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路上。

傳統咖啡店更多的價值在於“第二休閒場所”,滿足人們的休閒、社交需求,而“咖啡+無人零售”模式滿足的是那部分純粹想喝咖啡的需求,直接對標的話,就是占星巴克銷售額35%的外帶市場。

從目前來看,未來的“咖啡+無人零售”將是以以自助式智能現磨咖啡售賣設備為載體,搭建一個以咖啡文化為入口的社交生活圈。

星巴克、Costa這些洋品牌,用十幾年的時間,逐漸培養了中國人對咖啡的興趣和依賴,業內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700億,並以每年15%的增速爆發,預計2025年將達到萬億規模。目前市場上速溶、即飲和現磨咖啡的比例約為 7:2:1,現磨的比例隨著人均GDP的上升在逐漸提高。

與速溶、罐裝咖啡相比,“咖啡+無人零售”模式下的現磨咖啡品質相對較好;與傳統咖啡店相比,則省去了排隊時間,相對高效,同時定價更低。在割裂了咖啡店“第二休閒場所”的屬性後,滿足的是部分純粹想喝咖啡的剛需消費者。直接對標的話,就是占星巴克銷售額35%的外帶市場。

就傳統咖啡店而言,往往存在資產結構過重,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盈利週期長等諸多問題,並不符合VC的偏好,僅少數傳統咖啡店品牌(如迪歐咖啡、兩岸咖啡等)獲得了投資。

同時,以快餐化的連鎖咖啡店而言,主要依託人工+機器的模式完成咖啡製作,雖然耗材、比例都有固定的標準,但人工操作仍然無法確保品質。而“咖啡+無人零售”模式下的現磨咖啡,每一環節都由機器完成,產品水準十分穩定。

同時,依靠智能化設備,“咖啡+無人零售”模式下的現磨咖啡,可以根據消費者自身的需求,設定飲品的冰度、甜度、杯型等,DIY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消費樂趣。

除咖啡需求市場自身的增量外,日漸增加的地租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在進一步擴大自動售貨機這種零售形態在中國的發展空間。

目前市面上的“咖啡+無人零售”模式主要為自動咖啡售賣機,佔地面積通常不足1平米,節省了大量地租成本。除去咖啡機的人力維護成本,用戶自助下單、支付的形式也省去了主要的人力成本。

同時,作為一款人工參與環節較少的標品,自動咖啡售賣機可以又個人加盟而不至於降低管理水平。國內已有的自動咖啡售賣機廠商所採取的經營模式也是租賃+買斷+自營,靈活的商業模式可以避免傳統咖啡店在擴張經營方面的侷限。

不過,從目前來看,無論是技術上還是信用體系建設上,無人零售還處於試水階段。這是一個跨界的模式,既需要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硬件技術,又要有新零售大勢下的品牌、渠道運營能力。在傳統速溶咖啡逐漸“失寵”的背景下,“咖啡+無人零售”模式能否順利分走蛋糕,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獨立精品咖啡

“咖啡+”消費趨勢研究報告丨是誰在追趕星巴克?

【此處省略“咖啡界的蘋果公司”Blue Bottle全面剖析,及國內精品咖啡行業現狀分析,僅完整版可見】

結論

1、中國咖啡行業將進入高速發展期,新模式前景看好

與歐美日韓等市場相比,中國的咖啡市場還處在相當初級的階段。具體表現在:

全球咖啡消費市場的規模在12萬億元以上,相比之下,中國市場700億元規模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是從增速上看,中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遠高於全球市場2%的增長率。很顯然,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依然沒有成型,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

未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化和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改變,中國咖啡消費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具體來看:

1)主力消費人群的改變將促進體驗式消費、場景式消費的發展。與購物品牌、書店、外送咖啡等模式結合的咖啡店將成為咖啡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2)移動支付技術的完善和無人零售技術的漸為成熟,給無人咖啡領域帶來了有力促進。成本低、便利性高的無人咖啡將成為咖啡行業新的發展方向。

3)消費力的提升促使消費者對咖啡品質有了更高的需求,強調文化和品質的精品咖啡店在國內逐漸起步,並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咖啡消費市場呈分化趨勢,便利性、社交性成主流需求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咖啡市場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從消費人群的年齡構成看,如今的消費主力軍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消費者,他們對於咖啡的認識和需求都有很大不同。當前,長期處於優勢地位的速溶咖啡市場發展速度開始放緩,消費者對於現磨咖啡的需求主要分為兩類,具體來說:

1)追求便利性,要求隨買隨走,針對的是把咖啡作為剛需消費的人群。多集中在寫字樓、互聯網公司聚集地及地鐵站附近等高人流性地帶,以出品穩定的連鎖咖啡店、便利店咖啡為主。其中以星巴克、Costa為代表的傳統連鎖品牌,在門店流量上依然領先於其他門店。

2)追求社交性,選擇在咖啡店裡工作、休息或交際,追求環境品質。在此要求下,咖啡+模式的多元化咖啡店和“第三次咖啡浪潮”帶來的精品咖啡店受到了追捧,未來的咖啡消費場景除了傳統咖啡店,便利店、咖啡+形態、無人咖啡機等新增的消費場景也將成為主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