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看,階層固化到一定程度,是否一定會引發革命?

橙子橙子Vincent


人們頭腦裡一般觀念大概是如此,社會學原理也有這樣的說法,當一個社會固化到一定程度,人們無論怎樣在固有的社會制度下努力,都無法實現向上流動,通常會引發社會的衝突。

但這一套道理在人類歷史上似乎並非是普遍適用的。最典型的反例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固定的種姓,實際上也就是固定的社會身份,這套制度實行了數以千年計,印度社會並沒有引發非常劇烈的社會衝突。就我所知,印度社會的動盪往往來自於外部的入侵。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西周東周的封建制度,當時分封了很多諸侯國,諸侯再分封子弟為卿大夫,並建立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來維持這套固化的社會階級區分,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套固定的等級制度,也並沒有因此爆發大規模的社會衝突。

當然,這裡說的所謂社會固化,並非那麼絕對的,在人類歷史上並沒有絕對的階級固化,總是有社會流動的,社會固化通常也具有相對性。以上印度、中國的等級制度,同樣也不是沒有社會流動的,但相比而言更加穩定。


考貳拉


階級固化代表了低階層的人沒有渠道上升到高階層,從而享受更多的權力,必然會發生革命,革命就是一場社會權力的洗牌,社會利益的再分配,形式就是王朝的更替,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出現階層固化的時候,必然會導致社會財富的懸殊,貧富差距增大,社會矛盾計劃,低階層的人不滿高階層的利益分配,甚至剝削壓迫,隨著階層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發革命,從而打開階層上升的通道,實現權力的更替以及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更替,就是由此產生的,這可以說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規律。

階層固化阻絕了人們對權力以及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必然會造成社會矛盾激化,改革一般只能緩矛盾,很難消除矛盾,而革命是解決階級固化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我個人認為階層固化到一定程度並不一定會引發革命,對於傳統的封建王朝,土地兼併到一定程度,讓大部分的底層老百姓活不下去才會必定引發革命。中國早期是沒有科舉制度的,太平的時候,很多人是沒有機會晉升的。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階層可能是永遠固定。但是西周和東周加起來至少有800年的歷史,並沒有天天發生革命。

因為的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講,能夠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說階級固化,很多人根本不會在乎。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一個社會的底層老百姓至少佔據了99%以上。即使現在,如同美國這樣發達國家,階層固化也是非常嚴重的。很多有錢人或者政治家族的後人,基本上很容易繼承長輩的財富和影響。比如有名的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

下圖是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其中一個點越靠右代表這個國家貧富差距越大,一個點越靠上代表這個國家“代際流動性”越差。可以看到美國在發達國家中基本上階級固化最為嚴重,因為美國階層其實流通性其實並不高。比如,美國大學是非常昂貴的,而且是推薦入學制。但是由於美國福利制度相對較好,即使社會底層的生活也強於很多國家,底層也不會存在活不下去的問題。


歷史是什麼


階層的產生,來自於各種社會資源的分配差異,在剛開始時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人的差異所導致。正所謂十指有長短,人有賢愚強弱,甚至強弱有好有壞,不分善惡。正如大自然中害蟲益蟲都是有強有弱一樣。但是人與動物的差別在於,人不僅有生存的需求,物質的需求,也有情感和精神的需求。人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支持人類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主要因素就來自於人對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追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雖然十指有長短,但是你會不要你任何一個手指嗎?人不是神,再偉大的人相對於整個人類社會都是渺小的。不可能獨自一人創造整個人類文明,也不可能一個階層就創造整個人類文明。脫離了整個社會,個人或階層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如果把個人扔到一個和地球一模一樣的星球,個人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把一個階層扔到一個和地球一模一樣的星球,階層也就失去了意義。會從原始社會開始,併產生新的階層。

人類社會的資源在目前來說是有限的,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賢者,強者都能平均獲得資源。因為各種原因,有些比較優秀的或者有潛力的只獲得了一般的資源。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所謂的上層階層並非是不可取代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般的,和普通階層的差別只在於經過各種原因掌握了資源。這種對資源的擁有可以是通過個人奮鬥,可以是繼承,也可以是純粹因為運氣好。消滅了所有上層階層,自然會有新的上層階層產生。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皆可以為堯舜。劉邦,朱元璋,還有許許多多打破舊格局,實行資源再分配,成為新階層的都是依靠普通階層的力量。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人才是許多因素造就,並不能定製,可以說是隨機產生。古時候的太子擁有的資源不可謂不多,但成為明君的少之又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溫室裡的花朵往往不如大自然中的花朵生命力強大芬芳。由於擁有資源的是少數,所以從概率上來說普通階層產生的人才更多,質量也更好。就算你能培養出滿室鮮花,又如何和大自然中無數的花草相比?

二是人擁有巨大潛力,通過各種磨鍊,鍛鍊,以及學習,可以釋放和發揮巨大潛力,成為人才。知識並不是成為人才或判定人才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重要標準,因為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對於人才來說,天賦,意志和見識更為重要。而這些無形的東西很難繼承,幾乎所有的二代三代都不如艱苦創業的一代。

能力無法繼承,但是資源可以。當掌握資源的大多都不是人才,或者普通階層對生活普遍感到不滿,就會導致普通階層對資源的重新洗牌再分配。當社會資源不多時,上層階層只會是少數,就算全部都是人才,也無法抵擋普通階層更龐大,並且源源不斷的人才衝擊。

階層產生後,慢慢形成了特權,剝削,壓迫和不平等等特性。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些特性在慢慢消失或者被消滅。現在普通階層對生活和生存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物質需求,還包括了政治需求,和各方面的平等等生活需求。

希望階層固化或者說幻想階層固化的,大多都只是自私自大者或希望享受各種不平等待遇的資源擁有者。這和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背道而馳。固化階層的最好方法,或者說唯一方法就是消滅階層,或者說使所有人處於同一階層。一起努力不斷增加和擴大人類資源,使更多的人對資源的需求得到滿足。人類除了擁有資源,使用資源的差別外再無別的差別或不平等。


龍人史事


這種想法的問題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階層固化一定會引發革命嗎?答案是否定的,你太低估了人的忍耐性和適應性。《肖申克的救贖》裡有句話這麼說,人在監獄裡待久了就習慣監獄了。那些清朝滅亡後抗拒剪辮子的人就是這種情況。

階層固化不會引發革命,這不僅在中國,在西方也一樣。中國周代是第一個等級制社會,這種等級制是通過分封世襲運行的。就是說出身就決定了一切,或者說決定了你的總體人生。這樣的社會存在了八百年,尤其前四百年。後四百年出現了可以通過能力適當獲得封賞的門客制度。但階層總體還是固化的。雖然這點流動性確實帶來了大量想要改變命運的人四處獻策,成就了百家爭鳴,但並沒有撼動階層固化。直到秦製出現,封賞主要依靠功勞了,尤其底層人也可以通過戰功獲得封賞。這個時候階層有了很大的流動性,秦人又通過秦法保證公平性。所以也就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被殺就是這個原因。到了秦末,按理說秦制解放了底層人,人們通過奮鬥有機會改變命運了,土地原本都是世襲和分封所得,而秦制可以買賣了,就連佔有財富都可以流動了。為什麼會說秦末第一次出現農民起義呢?匪夷所思吧。

其實秦末所謂農民起義是楚人的復國主義和舊貴族的復辟。這次革命剛好是反的,是階層流動使得舊貴族不滿。是楚人這個有著家國情懷的群體不滿。隋朝滅亡也一樣,歷代把隋煬帝說得多麼不堪。其實恰恰相反,隋煬帝也是被舊貴族滅亡的。因為科舉制度動了關隴貴族的整體利益,科舉制度在那個時代就是打通上升通道,是反階層固化的。結果與秦朝一樣,兩個偉大的時代不僅覆滅,還被潑汙水最多。

秦制放出了一個魔鬼,就是階層的流動性。因為可以流動了,所以人們拼命爭奪,社會也變得非常可怕。但階層流動性真的不好嗎?絕不是,是因為後世只學了流動性,沒有學秦法規則。沒有規則,可以不擇手段,當然就很可怕。更嚴重的是這種流動性並不能實現健康循環。每到王朝末期,就形成了龐大的貴族階層佔據了多數土地。貴族與平民的配比並不像周代奴隸制那樣是穩定的、合理的。很可能需要養活的群體過大,而且貴族的吸金量是逐漸增大的,它與分封制的穩定不同。分封制奴隸主需要考慮自己封地的平民、奴隸的生存配比。而帝制社會各種貴族都是拼命搜刮,這自然就會突破忍耐極限。就算勉強還能生存,但生活突然變得不好了,這種變化就是不滿和憤怒的源泉。

所以競爭固然好,但必須用法制保證多數人認可這種競爭是公平的。必須有法律約束那些不擇手段的人不能容易獲利。階層流動固然好,但需要制度措施能保證可以持續循環下去。變成寡頭經濟,循環不下去了,流動不起來了,榨取過度了,就危險了。


國病


從歷史角度看,階層固化到一定程度,只要在政策上能夠保障廣大窮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不一定會引發革命;但是,如果出現普遍性官場生態墮落、立法執法司法腐敗、正義得不到伸長,社會財富分配機制異常使貧富嚴重不均,廣大窮人不能安居樂業,教育醫療養老居住四大基本民生保障不能有效覆蓋全體人民尤其是窮人,那麼,發生革命運動或革命醞釀是歷史的必然。縱觀古今中外的人民革命,無不如此。時至今日,單純的農民起義已絕少成功率,但不排除國內政治爭鬥勢力以及國外政治或武裝勢力藉助廣大受貧困長期折磨的固化階層人民的擁護支持,從而出現聲勢浩大的政治或戰爭動亂,這會成為今後革命運動的主要形式。


Qinser


看問題應當辨證地看。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不斷進步,歷史也是如此,不過歷史是邏旋式向上發展的,它不是直線的。

從人類有歷史以來,人類和動物起始階段都是有一定的相通性,它們一開始以母系為單位發展的,後來遂著種群的擴大,就向父系發展,我們看猴群,猴群有猴王,狼群有狼王,這種以種群劃分地盤的行為是社會的初步組織,有了組織就有了階層,一個種群的穩定,組織系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父系種群建立起來了,社會就會有分工,這個分工就是階層的初步形式。

在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上先哲們認為是勞動和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這時的人類向高級動物快速轉化,如人學會了擇巢而居,燧石鑽火,開始分男女,有廉恥,分工開始細化,於是有了國王,國王之下有了管理系統,隨著領地的擴張,為了爭奪生存資源就發生了戰爭,戰爭產生很多俘虜,為了統治這些俘虜把他們當作會說話的工具,於是奴隸出現了,奴隸制也就建立起來了,社會階級也遂之建立起來了。在落後的生產力下,社會發展緩慢,社會也就相對穩定,這就是有人說的漫長的奴隸制社會,如我國的西周之前穩定的社會原因。

社會一旦形成,它會循著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階層固定之後會向上持續發展積蓄財富和力量,但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頂端,由上而下的壓力也會增加,上層的勢力會大到下層無法接受的程度,社會就會崩潰,社會重新洗牌,財富重新分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革命,當年毛主席與黃炎培時論社會週期率問題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歷史進程中一種勢力初時積蓄力量試圖向前發展,必定衝擊舊有的社會秩序,兩者必定發生博弈,由於新生力量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因此它的動力會很大,在博弈中衝破舊的秩序與框架,建立新的生產關係,新的生產關係一旦確立,它會以摧枯拉朽式的革命行動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新政權在初始階段會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組織,組織機構建立起來後,逐漸形成固化,一個新的特權階層開始出現,漸漸走向自已的反面,階層重新固化,反而成為阻礙社會的力量,這樣代表另一個更新的生產關係的力量出現,新的一個循環開始了。依照這個定律社會就循著這個規律反覆重複,直到代表更先進的社會制度出現。

因此社會勢力的發展一開始力量很小,但有強大的核心動力,遂著力量的增加它會衝擊底層基礎,當它由質變轉變為量變時,舊有的勢力如很強大,它會反撲,將新生力量扼殺在搖藍中,如果新生力量足夠強大兩者必產生博弈而舊勢力必定滅亡,這是歷史規律。一旦新生勢力突破瓶頸會以雷霆萬鈞之力,以摧枯拉朽式的突破各種阻礙似濤濤洪水發蠻荒之力摧毀一切阻礙其前進的力量。另一種情況則是當新生力量發展受挫後,舊勢力會復辟捲土重來,但由於舊勢力基礎己經動搖,社會也不會迴歸以前而是在重新洗牌後的新起點,再向前發展。

社會有了以上這個發展規律我們從中得知,社會階層固化是一種相對現象,不是絕對現象,它是在時時變化的,前提是有沒有新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出現,和它的質與量變化有多大,決定了階層固化時間的長短和動盪期。


狼煙一九三一


起義的爆發由來已久,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而直到清朝末年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無不告訴世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而起義的爆發也是多原因而造成的,不過歸根結底還是階層對立矛盾的積聚的爆發,或者看成是階層固話而導致也無不正確。

還記得陳勝的那句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伐無道,誅暴秦”,從此可以看出這是對命運不公的叫囂和挑戰,是有打破牢籠桎梏的底層向統治階層的直接吶喊。明末李自成起義的口號是“等貴賤,均田免糧”;太平天國的起義口號是“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歷史上的口號不少都是大同小異的,先不管這些人的初衷是什麼,但是他們革命的口號永遠是符合當時社會背景,能夠令得眾人所高度認同的,由此革命就有了意義。

從歷史學來看,國家是先創建,再發展,再達到高峰,接著是衰弱,直至最後的滅亡,這是一種循環,就好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有著獨有的過程,不過在正常的進行中,當朝代進入衰退期的時候,可以說階層是已經被固話的了,也就是說階層之間出現了壁壘,而人的出生將大至決定此人以後的路途,正常來看是很難打破階層,想要從下層進入到上層將不會是一個容易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科舉制度的出現,如此給了寒門子弟一條通往康莊大道的“艱辛的坦途”,這是挑戰世家大族的政治舉措,所以隋文帝會被譽為是雄才偉略之君王,不過寒門子弟的出生和貴族子弟比起來,天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之上,甚至於寒門子弟的終點也無法企及世家子弟的起點,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古中國是一個農耕大國,即士農工商,官僚士族高高在上,農民百姓臣服於下,當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失去土地,失去家園,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耕地,當他們飢腸轆轆,身體得不到食物的保障,尊嚴上得不到法治的維護,公平正義離他們而去的時候,往往是階層固話到矛盾即將爆發的時候,那個時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和起義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朝代的氣運也將會在一次次的有識之士的前仆後繼之下迎來新的出生的朝陽。


歷史風雲天下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封建王朝為什麼都逃不過被推翻滅亡的宿命?

那是因為無論革命之初有多麼崇高的理想,一旦得了天下,獲得治天下的機會時,當權者便恢復了帝王本質,忘記了革命初衷。而跟著打天下的人也醉心於掌權的好處,沒有誰會在乎革命初心了。


在治國理政方面,一般都照搬成法,為適應新朝略加修改,本質上還是跟前朝一樣的體制。隨著開創之君的離世,後代繼任者便逐漸喪失了執政的清醒。又由於君權神授,繼任者的選擇面非常狹窄,在位者為防止權力削弱,也不肯認真培養、歷練繼任人,會導致繼任者政治經驗不足,能力低下,貪圖享樂,以至於懶政、怠政甚至政治荒淫。

最後就上行下效,層層腐敗,民不聊生,便會揭竿而起。

所以無論什麼社會制度,一旦流於祖宗成法不可廢而固化、僵死,在時空的漸變下,不可能如開創者理想的那樣,用自己成功的制度就可以奠定萬世基業,江山永固。因為時空在變化,政權卻止步,猶如一潭死水,必然腐化成為臭水而百蟲橫生,導致腐化到極致而誕生新的思潮將它推翻獲得大治、新生,也就是所謂的革命。



誠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適應天道自然,處於不斷的與時俱進的變化之中,才能夠保持新鮮活力,處於不斷進化成長,才能夠永葆青春,長盛不衰。

所以,要想政權獲得持續發展,永不凋謝,就得永遠在改革的路上,不能讓制度固化變易,而是讓制度適應變化,代代傳承,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這便是天道自然的本質,也是天道不滅的精義。


謝金澎


幾位答題者的文章,儘管表達不盡相同,但概括起來,就是兩種答案:一種觀點認為階層因化不會引發革命,另一種認為會引發革命。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一一

想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革命“的概念。馬克思主義對“革命”的釋義是:革命是指被壓迫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革命破壞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但二十世界末,美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輸出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常以支持某個國家的反對派利用網絡發動“顏色革命“,且屢試不爽。所以,當我們討論這個話題時,對“革命”的含義與外延就須重新介定。當代世界,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極度貧窮的國家己經很少了,所以暴發階級性暴力性的革命的可能性大為減少,而受美國和西方列強的盅惑,在一些專制國家發生“顏色革命”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為什麼說發生暴力革命的機率正在減少?原因是世界上專政性國家,看似貪窮落後,但這些國家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本國的經濟坐著順風車,隨看全球經濟發展而進步。這些國家的百姓尚有生存下去的必要的生活資料,並未走到窮極潦倒之境地,所以不願冒著被殺頭的危險舉起革命義旗。這些國家最有可能發生的是顏色革命。而在那些資本主義國家中,由於經濟繁榮,國家的福利保障制度比較成熟,全民覆蓋率高,即便階層固化,那些低層民眾仍能享受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福利,所以不會冒生命危險參加暴力革命。如美英德法等西方列強,就是如此。其實這一點,早在恩格斯晚年就己敏銳地感受到了,他曾預想到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中,將不會爆發無產價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並據此完成了從暴力革命轉向和平過渡的重大理論突破,形成了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進程和策略的新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