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兴的读书生活:吸纳与释放

翻《渑水燕谈》一书,看到这样一则庄谐小品:有某刀笔吏,拟为一贵侯作传。此侯早年以杀猪为生,乃一屠户。倘若照直写之,似有所不雅;倘若回避不书,又恐有失真实。于是他便去请教—位叫胡旦的老笔吏,胡旦告之曰:“可写‘贵侯早年操刀为业,即有主宰天下大志’,可两全其美矣!”小笔吏为之叹服。

读完此篇,笔者不禁莞尔一笑。这位老笔吏真是妙笔生花,出语不凡。假使那位贵侯是员武将,恐怕老先生还要这样描绘之:“少时执刃,即令群猪丧胆;将军风度,其时已露端倪。”

在书海中倘徉,常常可读到这样令人忍俊不禁的文字,亦可读到一些言近旨远,引人入胜的篇什。内容与文笔俱佳的书籍,读之可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对于喜爰读书的人来说,书籍可谓是生命的全部,正如宋人尤袤所说的那样:“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读性强、品味高的书籍对读者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使人常常欲罢不能。孔夫子的“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与杜甫的“三月不知肉味”都是书籍富有魔力的最好佐证。

读书之乐,只有痴爱读书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到。

笔者出生在山西柳林县三交镇坪上村,家乡黄河的景色十分壮观,只有久居它身边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春夏秋三季的美景自不必说,即使到了冬天,它也有一种夺人魂魄的美。劲厉的寒风在黄河冰冻的表层呼啸而过,淡淡的夕照与苍凉的田野溶为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人生的思考。

少年时的我酷爱学习,常常一个人在黄河岸边的沙滩上看书,累了,就望着黄河发呆,想着黄河的源头与尽头,进而想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形而上学的迷雾笼罩着我的少年时代。当时,河中经常有小木船搏风击浪,船夫们艰难地摇动着橹把,喊着撼人心弦的号子。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与艰难行进的小木船不断地告诉我,要学会劈波斩浪,一定要做一个有成就的人。

刘继兴的读书生活:吸纳与释放

从那个时候起,我渐渐地志存高远,意志越来越坚强,硬如钢铁,坚如磐石。在家乡读小学和初中,我把能借到的书都看了。那个时代,出版物是少,但都是精品,使人终身受益。

当岁月蹉跎的影子渐渐拉长的时候,我与黄河不得不说再见了。在吕梁贺昌中学读高中时,看书疲倦了,就想起了在黄河边度过的苦乐年华,于是便陡地来了精神。翻卷着浪花的黄河水,夜夜澎湃在我的梦里,涛声高一声低一声,如严父的呵斥,一直在鞭策着自己。

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天津大学,其前身是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我的大学时光,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至今我都为当年没有虚度光阴而欣慰和自豪。我的读书分为苦读和乐读,苦读是主色调,用来拓展知识领域;乐读,就是快乐读书,这是调剂性的。

天津大学风光秀美,校园内有景色旖旎的四个湖泊,潋滟的湖光,映照着湖畔诸多的苦读身影,清风徐来,不时传来书声琅琅。白天的课余时间,我喜欢在湖畔读书。苦读时,我专注书本,力求过目不忘;乐读时,我一书在手,心游万仞。有时端坐在湖边的长椅上,将书展放于膝盖上,任由风吹,风吹到哪一页,就看哪一页。当晚霞在西天燃尽、夜幕降临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湖边,去图书馆的阅览室读书了。四年的大学生活,都是这么过来的。博大深广的知识积淀,成就了我今天纵横驰骋的笔墨江湖。那时,我印象最深的书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深深为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这本书告诉我,失败与成功并无界限,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止境的奋斗之中。

古人曾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亭楼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其意思是,越是人生阅历深知识面广的读者,读书时汲取的营养越多。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心无旁骛地读书,就可读出青山之妩媚,读出落叶之精神!

工作以后,读书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坚持最多两天读完一本厚书,20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这些年来,我写出了三十二本文史类的书籍,都是出版社主动找到我出版的,在市场上颇受好评,有近十本迈入了畅销书的行列。在海外,我也出版了七本繁体字的书,供全球华人阅读。

为了写作去读书,目标可能会更明确一些。只读不写,很容易失却责任感,成为人生各种竞技场上的看客。待到山花烂漫时,你在丛中笑还是旁边笑,区别非常之大。只有参与其中忧乐与共,才能体味到生活的真谛。

阅读的过程是个吸纳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个释放的过程,吞吐历史烟云,化为笔底波澜,写出人世沧桑。这种厚积薄发的吸纳与释放,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或递减,更是质的飞跃。我以此来严要求爱读书的儿子,激励得他在大学时代就写出并出版了两本著作。儿子参加工作后,起点很高。这与他喜欢读书和创作是很有关系的。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人才,任何时代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读出人生智慧,用于生活与工作,才是读书的本来意义。那些读了不少书成天却抱怨社会怨天尤人、坐谈立议无人能及随机应变却百无一能者,极大地损害了读书人的集体荣誉。爱读书会读书真读书的人多起来,将知识转化为工作力、生产力,文化吕梁才能实至名归。 (刘继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