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潦倒一生的“联圣”留下的这副对联,触痛了蒋介石的内心世界

崇丽阁,在四川省成都市望江公园内,始建于清朝末年。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川总督刘秉璋约集蜀中士绅筹集资金在原回澜塔旧址上修建了崇丽阁,取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故名。

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又名"望江楼"。现已成为成都市的标志物。

“长联圣手”钟云舫在这里留下了一副绝佳的长联。而这副长联,与蒋介石发生了交集,深深触痛了蒋介石的内心世界。

1949年12月12日,在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政权即将分崩离析之际,在成都的蒋介石第二天就要逃去台湾。

当晚,他在儿子蒋经国的陪同下,打着手电,来到成都市郊的锦江公园,父子登上望江楼,站在一副很长的对联下,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蒋介石:经国,你知望江楼上有一副很有名的长联吗?

蒋经国:听说过。

蒋介石:打开电筒,让父亲看看这副清人钟云舫的长联——

蒋经国:恩(打开电筒,射向联匾)。

蒋介石: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蒋经国:写得好,写得好啊。

蒋介石:好在那?告诉父亲——你喜欢长联的那句?

蒋经国: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蒋介石:来看看下联——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那—块云是我的天?

蒋经国:父亲,在这下联中,你喜欢那句?

蒋介石: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

潦倒一生的“联圣”留下的这副对联,触痛了蒋介石的内心世界

此联长达212个字,借物抒情,说古寓今。读后令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无疑,这正是这对蒋氏父子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天是12月12日,这个夜里,蒋介石一定想起了很多往事。就在13年前的这一天,发生了令他惊魂动魄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震惊中外。而如今,大陆已丢,自己只能仓皇逃离。

无可奈何花落去。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别离成都逃到了台湾,直至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再也没有踏上大陆一步。

此联的作者钟云舫是个奇人,他生于1847年,卒于1911年,重庆府江津县人,为人“性情真挚,平生不作欺人语”,“性好侠”,“博于交”,“刚简则不能谀”,“与人直言不讳”(《江津县志》)。他自号“铁汉”、“铮铮居士”,嫉恶如仇,专爱控告贪官污吏,鄙视趋炎附势。因此怀才不遇,潦倒一生。

光绪二十年(1894年),47岁的钟云舫写诗嘲讽县令朱锡藩狎妓嫖娼,品行不端,被朱革去廪银,关闭了他执教多年的塾馆,为避祸流落成都,写下了这副长联。

崇丽阁还有一副奇联,据说是清代的一位江南才子,一天登上望江楼,看到沿江景色美不胜收,一时兴起,写下了上联,顿时称绝,但下联怎么也写不称意,只得报憾将上联书于望江楼上。

多少个春秋过去了,无人能对上。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什邡名士李吉玉月夜独游,漫步印月井边,此时天上浩月当空,印月古井波光粼粼,眼前景致使他文如泉涌, 不经意间联想起成都望江楼崇丽阁无人所对千古奇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于是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景万年",

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地工稳,贴切,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江山有幸,代出才人。妙笔生花,装点乾坤!(刘继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