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兴回望故乡:鼓子秧歌黄河魂

01

在黄河东岸的巍巍吕梁山上,有一朵民艺奇葩,枕着黄河的涛声,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枣花的飘香,千百年来回荡在庄户人家的苦乐年华中。

它,就是柳林县三交镇鼓子秧歌。

柳林县三交镇历史文化积淀很深,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这里的鼓子秧歌起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黄河东岸的三交百姓,抗洪胜利后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欢乐地唱跳起来,逐渐就形成了鼓子秧歌。后来逐步演化为老百姓祭河神祈求行船安全、敬天地祈祷风调雨顺、欢逢节日喜庆丰收的民间广场舞蹈形式,传承至今,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子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鼓声震天,舞步轻快,犹如一条翻滚前行的彩色巨龙穿梭,更如一波又一波的黄河浪在翻卷,蔚为壮观,美不可言。

柳林县三交镇就是我的家乡,是全国最大的红枣集散地与最大的红枣交易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三交镇横跨秦晋两省,是柳林县和石楼县交界处,黄河对岸又是陕西省绥德县与清涧县接壤之地,自古就有“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之美誉。

刘继兴回望故乡:鼓子秧歌黄河魂

小时候,身边奔腾不息的黄河,与气壮山河的三交鼓子秧歌,慰籍了我不屈的年幼灵魂。

少年时的我,常常一个人在家乡黄河岸边的沙滩上看书,累了,就望着黄河发呆,想着黄河的源头与尽头。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告诉我:一定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有意识的磨练自己,发愤读书。

后来在外学习与工作。累了的时候,一想起家乡的黄河,于是就又有了精神。黄河之水夜夜澎湃在我梦里,激荡着黄河魂的鼓子秧歌裹挟着风云一起入我梦,高低起伏的涛声,声震天地的鼓点声,像严父的呵斥,像慈母的勉励,时时鞭策着我。

02

唐代山西籍大诗人柳宗元客居广西柳州时曾诗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上路后回望故乡时,无法不感慨:走不到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到的地方是故乡。

在家山遥遥交通不便且战乱频仍的古代,不仅游子回乡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连“家书抵万金”也几乎是一种常态。于是就有了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之浩叹,有了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无限感慨。

今人回乡易,乡愁凝聚难,致使人与故乡的关系日渐淡薄。文学失去了乡思乡愁,韵味就少了许多,所以当今文学作品式微之势在所难免。

但对于许多人来说,无论岁月如何变换,无论人生几度秋凉,故乡情永不褪色。

我也是这样,故土深情是刻在骨子里的。春风老屋留晖远,秋雨故园洒泪多。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早已与我血脉相连了。

家乡风物很多,黄河鼓子秧歌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胞弟刘兴亮前一段写了篇儿时的唢呐记忆,字字真情。我今天来写这篇鼓子秧歌,与之呼应。

能够流传不息、润泽久远的,只有根植于沃土的文化。

03

看过三交鼓子秧歌的人,都会不禁为之叫绝。特别是行进在路上时,打鼓敲锣拍铲声交织在一起,声势浩大,气吞山河,一眼望去,方阵缓缓推进,每张笑脸鹤阳光一样灿烂,将欢快幸福的电波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儿时,春节的最大快乐,就是看村里人闹秧歌。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要闹一遍,那时候的快乐很纯,不渗透一点杂质。

刘继兴回望故乡:鼓子秧歌黄河魂

每当闹完一家时,主人就得赏烟两盒。秧歌队的领导就当众宣布:谁谁谁家赏烟两盒。

秧歌队的全体人员都要高呼一声:大干快上!然后就是一阵激情四射的锣鼓声。

我上小学高年级后,赏烟变成两条了。秧歌队的领导当众宣步后,秧歌队全体人员的高呼内容变成了:实现四化! 

再后来,赏烟两条不变,烟的档次上去了,还外加数百元赏钱。这时秧歌队全体人员的高呼内容变成了:装的凑凑! 

凑凑是家乡一带的方言,衣服口袋之意。意思是说:装进衣服口袋吧。

无疑,这样的说法解构了群体活动的神圣庄严之感。

高呼内容的演变,折射出岁月变迁对人们思维的冲击。

市场经济席卷城乡时期,家乡的秧歌闹得越来越少了。以前是人们争着要参与,后来是花钱雇,才肯参加秧歌队。

历史在这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所幸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家乡人回归老传统了,每逢春节或其它重大节点又大闹秧歌,响遏行云,舞动山乡,纯真的快乐又出现在大家的脸上。

04

上个月底,2017首届山西艺术节盛大开启。这是全省文艺战线的大集结、大检阅,体现了国家水准、山西风格、三晋气派。

山西省的11市文化周比拼激烈,大量非遗绝活、特色群众表演亮相艺术节。其中在长风商务广场开展的120多场行进表演十分火爆,累计吸引无数群众前来观看,大家纷纷拍照、录像、转发朋友圈,成为金秋时节省城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在长风商务广场表演最火爆的,无疑是来自我老家柳林县三交镇的黄河鼓子秧歌。整个表演活力四射气场很大,犹如滚滚黄河水一样雄壮浑厚,不仅吸引了在太原工作与生活的很多柳林人特别是三交人,还引发周边散步、健身群众的热情互动,一同进入巡演队伍,随着有节奏的鼓点快乐地扭动起来,形成“人人都是演员、个个都是明星”的热闹场面。鼓声、锣声、唢呐声、舞步声、掌声、笑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被媒体赞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刘继兴回望故乡:鼓子秧歌黄河魂

刘继兴回望故乡:鼓子秧歌黄河魂

刘继兴回望故乡:鼓子秧歌黄河魂

鼓子秧歌闹省城,闹出了三交人的精气神。

此番进省城演出的三交鼓子秧歌队伍近200人,由于名人所限,很多积极报名参加的人未能如愿。由此可见三交人对艺术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

孟子曾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有这种气势恢宏、欢天喜地的群体活动,才能将一方水土的精神全面展示出来,才能将此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空前凝聚起来。

柳林三交黄河鼓子秧歌在省城的这次精彩演出,必将载入山西艺术史册!

05

柳林县三交镇不仅有驰名四方的黄河鼓子秧歌,亮点还有很多。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交古镇曾是秦晋的水上交通要道,素有铁码头之美誉。这里四季摄魂,处处动魄;春回黄河流冰,如万马奔腾;夏归黄河怒潮,挟惊涛骇浪;秋至层林尽染,看秋水长天;冬来黄河凌汛,似上舞银蛇。

黄河在这里水流跌宕,造就了万里黄河第一碛--土金碛,巨澜翻卷,浊浪滔天!更在土金碛旁边留下一座堪称黄河奇观的黄河母亲峰---酷似母亲仰卧的山峰,眼鼻耳发均栩栩如生,非常逼真,静静地屹立千年,阅尽人间风雨,终日守望着滔滔而过的黄河。

这里的黄河母亲峰景区笑迎八方客。乘坐游艇、快艇,在三交古镇的黄河中尽情冲浪,体验风一般的感觉,安全又刺激!

枣儿满枝,层林尽染,红映河谷,香溢山乡。游客可尽情对山歌串枣林尝鲜枣。这里已有13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当年李闯王拴过战马的大枣树,至今犹存。

物华其史,厚重三交。古晋遗风,历千番浩劫犹未歇;黄河雄魂,经万般磨难而不绝。李闯王曾于此地东渡黄河,留下一座吞吐烟云的闯王寨。古老的兵寨栉风沐雨,透着无限的沧桑。!斑斑点点的历史遗迹,资料遗物琳琅满目的李自成展览馆,旌旗猎猎、古朴苍凉的寨墙,一石柱天的点将台,雄险奇骏,峰峦如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遥想当年红军东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1936年2月,东征红军总部从三交镇坪上渡口挥师东进!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地建立,周恩来在此地住了三天三夜指导工作,毛泽民在此地为红军筹粮筹款……

西北根据地创始人、我军公认的36位军事家之一的刘志丹血洒此地,英魂长眠。

黄河母亲峰景区拥有十分别致的黄河窑洞宾馆,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干净整洁,古老的窑洞与现代生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可让厌倦了城市喧嚣的人们在此实现乡村式的返璞归真。

窑洞宾馆的餐饮别有风味,特色鲜明。游人可在此吃到极具营养价值的黄河野生鲶鱼。这里的夹肉花饼子、枣馍馍、农家枣糕、劲到豆腐等特色菜食,皆为本地产的绿色食品,既营养丰富,又卫生健康,使前来旅游的游客都赞不绝口。窝窝头、金裹银(一种软面馍馍)、山药擦擦,老咸菜、苦菜、三交特色拌三丝等,更是尽显当地的农家特色。

06

黄河鼓子秧歌在省城大展风采之后,在省城发展的三交人无不扬眉吐气。

黄河水黄河人,一代一代唱不尽。

鼓乐声声,是很多人对家乡三交的集体记忆。当记忆在眼前满血复活时,多少人为之热泪盈眶。

为生计奔走无论有多忙,也不能忽视文化对人的滋养!

所以黄河鼓子秧歌在家乡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乐绵延无绝期。(刘继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