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征程如海

小米:征程如海

文 | 闌夕

小米的上市過程,和這家公司的歷史一樣,笙歌鼎沸,車馬駢闐。

萬眾矚目下,小米昨天在香港成功完成IPO,經歷了上市首日的股價低迷後,今天一開盤,小米迅速逆襲,高開高走,漲幅超過13%,最終收盤報19港元,市值突破4000億港元。

港交所曾經拒絕了要求同股不同權的阿里——這件事情後來被稱作是香港史上最為失策的損失之一,並倒逼港股制度啟動改革——而小米成為新規推出以來的第一個受益者,也象徵著港股對於中國新經濟勢力一次誠意滿滿的示好。

和小米在同一天掛牌的一家深圳投資公司,甚至因為港交所的特製大鑼專門留給了雷軍,不得已選擇在後門敲鐘,引起網民「富貴不由命」的感慨。

但是資本市場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或者說,從一級市場來到二級市場,企業家再也無法在閉門會議上以人格魅力說服近在咫尺的投資者,他面對的是把鈔票當選票的、永遠處於計算和換手中的散戶。

換句話說,如果市場對於小米的估價真的十拿九穩,那麼雷軍和他的老幹部團隊也就不必如同繃緊的弓弦那樣不斷對外釋放信心。

歸根結底,這取決於小米從事的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的判斷結果。

小米:征程如海

按其最核心的手機業務來看,儘管數字足夠亮眼——每年近億的銷量、以及乘以千倍的營收、加上換機率帶動的強勁需求——但它依然難以說是引人入勝的事業。

因為手機行業群狼環伺,能夠超額獲取利潤的,只有蘋果一家——勉強可以加上三星——多數玩家都在薄利多銷的藍海里競爭,小米更是做出了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的承諾,這無疑是在勸退看重短期回報率的投資意向,

曾經身為巨頭的諾基亞在短短几年時間內的覆滅,則反映了手機行業的風險並不算低,擺在消費者面前的可替代性和可顛覆性的方案種類繁多,沒有什麼是千秋萬代的。

所以雖然小米品牌主要建立在手機這條業務線上,但雷軍從來不曾孤立的談論手機,隨著形勢的變化和創業的深進,他甚至不無機智的在對所謂的「小米模式」進行迭代:

在小米於2011年發佈第一款手機的時候,雷軍稱其「鐵人三項」由米聊、MIUI和手機構成,時至今日,小米的「三駕馬車」變成了硬件、互聯網和新零售。

除了新零售是由原本不在計劃內的實體業務衍生而生的——互聯網手機一度是小米引以為傲的標籤,直到雷軍在2016年承認,忽視線下是小米在過去犯過的最大錯誤——另外兩個都是升級換代的產物,硬件不止是由手機,也包含了電視和路由器兩個被視作擁有入口能力的產品類別,還包括了小米投資的生態鏈消費品佈局。

豐富的硬件消費品產業鏈的完善,使小米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連接了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則囊括了MIUI、互娛、影業等立足於數字經濟的項目板塊,而兼具流量、場景、大數據等關鍵因素的IoT生態佈局,又給其互聯網服務收入增長提供了巨大商業空間。

這種搭配,最終構成了人們在打量身材厚重的小米時,難以投下的價值之錨。

關於騰訊乘以蘋果的估值方法,在這次香港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雷軍說這是在投資者午餐會上的一個玩笑,但這也體現出了定義小米的難度。

騰訊是互聯網公司,幾乎沒有多少實物資產,高毛利的產生取決於它在互聯網服務領域佔有的市場規模,蘋果是硬件公司,網絡業務雖然但貢獻有限,主要的利潤來源還是取決於能夠把昂貴的手機和電腦賣成暢銷商品。

若是小米夾在中間,那麼很不湊巧的,它並未吸收到兩邊利潤肥厚的優點,無論是以MIUI為代表的數字業務,還是以手機為代表的零售業務,小米都不以構建利潤空間見長,相反,它的商業模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以致於鎖死了溢價路徑。

小米:征程如海

找不到參考標的,雷軍選擇用「新物種」來概括,稱小米是一家罕見的、能夠同時開展那三大塊業務的公司。

小米的硬件、互聯網和新零售之間是存在相互刺激與促進的關係的,而且不難看出,其火車頭還是在於硬件業務,只要硬件的銷售持續增長,它就能夠拉動互聯網業務以幾乎為零的邊際成本隨著硬件發行出去,而遍及各大城市的小米之家,也就可以最大化的發揮線下坪效。

於是,小米的新徵程,或者說是它在未來的資本故事,就成為了那些掏錢購買股票的人,是否相信小米可以做到這點?

當然,小米令人驚訝的能夠把上市這件事情,也製造出如同它在粉絲社區裡發動的那種狂熱氛圍,關於小米股價的討論充斥社交媒體,輕而易舉的突破了金融話題的壁壘。

吸引到超量的注意力,好處自然不必多說,但是風險同樣不易避開:鎂光燈的亮度太足,瑕疵的暴露也會更加明顯。

而破發的新聞,就寫滿了昨夜的媒體案頭。

資本形勢的嚴峻這種外部原因固然可以用於解釋,然而事實總是勝於雄辯,雷軍和他的小米可以關注長遠價值,不過它終究無法要求別人剋制住兌現的慾望。

不過好消息頻頻傳來,今天的開盤逆勢大漲給資本市場小米投資者穩定了信心。7月9日,麥格理髮表研究報告表達了對小米的看好,將其目標價定為30港元,評級「跑贏大市」,同一天恆生指數公司發佈公告稱小米將在7月23日納入恆生綜合指數。

更重要的是,在小米的身後,是樂觀者和悲觀者的觀念博弈。

美國風險投資機構Collaborative Fund的合夥人Morgan Housel曾經非常貼切的講過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有什麼不同:

它們的區別往往在於時間段的長短。如果你害怕下一個經濟衰退,你應該悲觀。如果那只是一個精彩大戲中插播的一個糟糕的廣告,你應當樂觀。

短期的各種衝擊,往往比長期的收穫感覺更加頻繁更加新近,所以悲觀主義通常讓人覺得比樂觀更加睿智,因為它更容易讓人回想起來。

樂觀者常常被譏諷為對世界的危險一無所知,這是個錯誤的解讀。樂觀者通常知道風險,但是也知道風險才是可以培育出樂觀的土壤。

雷軍則在上市慶功宴上這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那麼問題來了,你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以及,你覺得自己是否屬於大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