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小米,求求你別做芯片


小米,求求你別做芯片


“芯片業應該借鑑互聯網實現免費,按照成本價銷售。”“三五年之內一定會有一家新的芯片公司是按沙子價格賣芯片,而且取得巨大的成功。”


雷軍大概沒想到,2013 年在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上的這一番意氣風發的預言,五年後看來是如此令人尷尬。

4 月 2 日,小米集團組織部宣佈了關於旗下芯片公司松果的動向,與新一代 SoC 無關,而是松果電子團隊迎來重組: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並獨立融資

重組後,小米持有南京大魚半導體 25% 股權,團隊集體持股 75%。大魚半導體將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 AI 、IoT 芯片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而松果將繼續專注手機 SoC 芯片和 AI 芯片研發。

而據相關報道,大魚內部人士表示已有多家投資機構在接洽大魚,“最快的幾家,盡職調查都已經做完了”。

關於分拆原因,官方的說法是“為了配合公司 AIoT 戰略加速落地”。但不管是戰略調整也好,換軌重生也罷,許久未有動靜的松果難得露面,卻隻字未提新一代手機 SoC 的動向,依然讓看客們對於唯二的“中國芯”澎湃系列前景心生疑惑。

為何分拆松果電子?

與華為早年頂著壓力,強行上三代旗艦海思K3V2不同,小米的澎湃芯片堪稱“短命”。

2017 年 2 月 28 日,搭載松果推出的第一款 SoC 澎湃 S1 的中端機小米 5C 發佈。頂著第二顆“中國芯”的頭銜,雷軍在發佈會上數次哽咽,同時為澎湃 S1 定下了基調:大規模量產的中高端芯片。

小米,求求你別做芯片


然而事與願違,澎湃 S1 不僅未能搭載在更多小米產品中,就連小米 5C 也從官網上下架了,生命週期約 7 個月。從此,澎湃處理器再也沒能出現於小米手機中。

松果的新聞最後一次出現在小米的官方渠道,則是 2017 年 11 月的小米 IoT 開發者大會上。

也就是小米 5C 下架後的一個月,當時松果已經在 NB-IoT 模組的產品路線中,預計在 2018 年 Q2 發佈,但這款產品至今沒有下文。

小米,求求你別做芯片


關於小米為何沒有大面積使用澎湃 S1,我認為兩種說法都有一定可信度:

一方面,作為松果拿出的初代產品,澎湃 S1 的表現只能勉強達到及格線,28nm 製程與 14nm 製程的差距擺在面前,發熱嚴重的小米 5C 也落得個銷量慘淡;

另一方面,小米在當年 11 月的中美企業家對話中,與 OV 一起,跟高通達成了意向備忘錄,將在三年內採購金額為 120 億美元的零部件,這又變相擠佔了澎湃 S1 的生存空間。

儘管年年都在說“摩爾定律失效”,但芯片行業是眾所周知的“一步慢步步慢”,本就慢了一代的澎湃 S1 缺乏大規模商用經驗積累以打磨產品,更使得後續產品被行業甩得越來越來遠。

換句話說,從發佈頭一年起,澎湃芯片便沒能浪得起來。

而時間翻到 2018 年後,事情變得更加複雜。人人都在說紅利消失,國產手機市場其實最為敏感。

且不說華為,以往被詬病高價低配的 OPPO 和 vivo 兩家,也在 2018 年開啟了反擊節奏:向上,推出 NEX 和 Find X 扭轉了一貫“不注重研發”的固有印象。向下,各自推出了面向電商渠道的 Z 系列和 K 系列,同價位產品的性價比甚至和小米打成平手。

但對於小米而言,2018 年的表現已經值得警醒。

產品層面,上市後小米的產品表現出明顯的求穩心態。MIX3 的妥協和平庸,可以說是砸了改變“小米無高端”印象的 MIX 系列的招牌。

而另一邊卻是 2018 年財報的尷尬。一直標榜“硬件不賺錢”,但 160 億元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中,廣告收入便達到了人民幣 101 億元,同比增長 79.9%,這被不少人視為負面。雷軍也在日前表示要“整治廣告”。

所以,高溢價產品不敢做,廣告要收著做,淨利潤到底從哪兒來?

而在大盤萎縮的大前提下,OV 兩家對性價比市場的切入,不僅進一步擠壓了小米的生存空間,更使得小米喪失了“任性”的資本。

何為任性?

參考華為海思的發展路徑。一方面在於研發投入,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彼時手機仍處於增量市場的紅利期,只要產品稍有亮點,消費者依然願意打開錢包。所以,前期的麒麟 SoC 在功耗與兼容性上堪稱“慘不忍睹”,但好歹是頂著罵名走到現在。

顯然,如今的市場不僅不會給松果這樣的機會,更因為臨近 5G 爆發前夜,對 SoC 基帶提出了更高要求,導致市場對新玩家的更加不友好。

換句話說,手機 SoC 本是一個可以講得很性感的故事,但錯過一個窗口期後,有沒有熬到下一個的實力,才是分拆松果最基本的考量。以目前小米基本盤的情況,並不樂觀。

松果何去何從?事情的變化早已有了跡象

2018 年 4 月,阿里宣佈全資收購收購中天微。不過,這只是一連串動作的終局。早在 2015 年,阿里已經與中天微合作開發物聯網雲芯片架構。2016 年,阿里入股中天微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這在當時被視為阿里兌現了成立達摩院時的承諾:阿里需要具備設計與改造芯片 SoC 架構的能力。

而在五個月後,也就是去年 9 月,久違的松果登場了:

以官方信息來看,背靠阿里、資金充裕的中天微將提供基礎技術,而松果則依靠小米成熟的智能硬件生態提供產品落地的市場。

看起來,RISC-V 是開源架構,不會在專利層面上被卡脖子,技術方面有中天微墊底也能大大減少研發投入。對於早已規劃了 IoT 方向的松果而言,算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事情要結合起來看。實際上,澎湃 S2 已經在去年 11 月傳出連續五次流片失敗:

  • 2017年三月S2第一版流片歸來,臺積電16nm工藝製作(流片就是把圖紙給臺積電小批量試產一次費用幾千萬),一週後內部確認芯片設計有大問題根本不能亮機需要大改;
  • 2017年8月第二版S2歸來,依然無法點亮;
  • 2017年12月第三版S2歸來,還是無法亮機;
  • 2018年3月第四版歸來,芯片有重大bug需要推倒重來;
  • 2018年7月第五版S2歸來,遠遠沒達到量產預期,有大量晶體管無法響應,需要改設計、修復bug。


以小米這一體量,一年半時間流片五次,幾乎是數倍於同行的頻率,無非印證了兩方面的問題:

其一,研發薄弱,仿真驗證等準備不足;

其二,澎湃 S2 燒掉了大量研發預算。

當然,無論細節與事實否吻合,已經沒有證實的意義,畢竟到現在也沒有關於澎湃 S2 流片成功的官方報道。不過,一位松果員工在知乎上的說法,卻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澎湃 S2 的失敗:

  • 澎湃 S2 以後有可能用在無人機上;
  • 目前澎湃 S2 依舊無法用於手機。


小米,求求你別做芯片


結合起來看,如今的松果分拆也就不難理解了。

眾所周知,芯片行業需要“資金人才兩手抓”。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AMD 被英特爾壓制多年,大牛 Jim Keller 帶隊拿出 Zen 架構,總算讓 AMD 在近幾年喘了一口氣。

而一年半五次流片失敗,團隊本就不大的松果,顯然並不具備拆成兩家分開研發的實力。

去年與中天微的合作,其實更像是松果已經開始兩手準備,抱上一條“技術大腿”,讓自己得以繼續生存下去。而這次宣佈拆分,則是方向的進一步確定。

與其說是拆分,不如說是戰略調整。松果多半會作為“研發實力背書”而繼續存在,重點轉向 IoT 芯片。而澎湃,前途渺茫。

別忘了,科創板的這趟車上,可是坐滿了半導體廠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