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羅天昊:長江經濟帶的五大戰略重點

「权威」罗天昊:长江经济带的五大战略重点

「权威」罗天昊:长江经济带的五大战略重点

天下之中,定鼎重器。

春末,國家領袖視察長江流域,在湖南和湖北多個城市考察,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五個關係,引起舉國震動。

國家三大戰略,一帶一路是未來之望,而且主要重點是中國與外界的關係。

京津冀一體化,更多體現的是要解決中國發展之弊,是一種挑戰與應戰。

唯有長江經濟帶,乃是主動順應時代之變,國家之變。並且以國內振興為重點。

若論千年大計論,雄安新區的設立,是要解決中國社會經濟全面改革的樣板。而長江經濟帶,重點則是發展經濟。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優先發展沿海。當下,中國已經從外貿立國,轉移到內需拉動經濟的時代,內陸腹地的重要性,第一次凸顯。中國正式併入到海陸並重時代。中部崛起,大勢所趨。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南北之中,眾望所歸。

國家寄望於長江經濟帶 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概言之,長江經濟帶有五大戰略重點:

實現高效發展;惠及民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發揮人才人口優勢,實現創新驅動;轉換動能,實現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1) 實現最高效的發展,帶動大國全面崛起

最大,最快,雙劍合璧,最為高效。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人口超過全國的40%。生產總值約為全國的45%。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包含了九大國家中心城市的四座(上海,武漢,重慶,成都),二十大城市中的十座。擁有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國家級增長極。坐擁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經濟帶,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圈,成渝城市圈。是中國總量最大,腹地最廣闊的經濟區。也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區。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東西,位於南北分界線。通江達海,公路高鐵,交通便利,扼制中國中樞。水資源在國內最豐富,自然地理條件全國最優越。科教發達,在校大學生人數超過千萬,全球第一。同時,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中部成為中國製造業重地。汽車、鋼鐵、電子、石化、裝備製造等產業稱雄國內。

統而言之,長江經濟帶不僅經濟總量最大,而且天賦傑出。地分南北,水接東西,是推動中國全面崛起的天選之地。

同時,長江經濟帶擁有中國最高的增速。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最高的十大省市,長江經濟帶佔了七個,最高為貴州的10.2%。雲南9.5%,重慶9.3%。在前十五位中,長江經濟帶佔了10個。

總量最大,增速最快,國家以長江經濟帶為經濟發展龍頭,效率最高。

2017年,中國GDP達到82萬億,佔全球比重約15%,僅次於美國,是英法等六國的總和。美國減稅後,預計資本和產業將部分迴流,美國的經濟增速將達到3.5%左右,縱使如此,若中國經濟增速保持6.5%以上速度,匯率大致不變的話,大約在十年左右,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

中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長江經濟帶成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區,共振。

塊頭最大,增長最快,發展效率最高,帶動大國全面崛起。

(2) 實現民富,帶領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實現民富,長江經濟帶最有代表性。

東部已經實現了初步富裕,西部則欠發達。且經濟總量小。中部經濟總量最大,處於發展中階段,潛力最大,中部民富,才意味著大部分區域、大部分民眾的富裕,具備典型意義。

2017年,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8000美金左右。排名中游,為全球平均水平的80%左右。僅等於70年代末的美國和日本。中國人均收入25974元,在全球排名100名之後,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嚴重不相乘,說明中國是一個窮人國。發展經濟,仍是一大重要使命。

在長江經濟帶中,長三角多數城市的人均GDP超過10萬,其中,上海為12.5萬,蘇州16萬,杭州13.5萬,無錫16萬。關鍵在長江中上游。尤其是長江中游最有代表性。

就人均GDP而言,長江中上游八省市分別為湖北61882元,湖南50563元,安徽:44206元,江西45187元,四川為44651元,重慶為63689元。貴州為37956元,雲南約3.5萬。

除湖北和重慶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餘五省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涉及人口3億,國土面積150萬平方公里以上。

在人均收入方面,上海、杭州等地都超過了5萬元,蘇州等東部工業城市超過了3萬元。長江中上游諸省市,也總體基本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如此龐大的人口和廣闊的區域,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方面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將是國家之福。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總量的飛躍,經濟結構和階層結構的鉅變。

長江中游,以及長江上游的大西南區域急需實現民富。

中國基尼係數畸高,達到了0.462,多數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窮,還不平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就是破除不平衡,實現公平基礎上的共同富裕。

羅天昊認為,未來的長江經濟帶,不僅要實現快速增長,而且要實現公平經濟。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防止京津特權式經濟的弊端。

「权威」罗天昊:长江经济带的五大战略重点

(3) 實現產業升級,打造製造業第三級

國家產業競爭,製造業首當其衝。

當下,全球主流國家制造業迴流,各大國在製造業領域硬碰硬。中國的製造業2025計劃,目標是在十年後進入全球製造業第二方陣。當下中國在高端領域受到歐美髮達國家阻擊,芯片事件只是個開端。在低端領域,受到印度和越南等新興勢力蠶食。出路在於儘快實現製造業升級。

我國將出現三大製造集團,一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高精尖製造業,比例小,但是技術處於最頂尖行列;二是以長三角的無錫蘇州,珠三角的佛山東莞為代表的大眾製造業的中心,其技術先進,基礎雄厚;三是承接產業轉移最集中的大陸腹地城市。

長江經濟帶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兼備,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按照工信部的有關規劃,長江經濟帶正在重點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五大世界級製造業集群。

長江經濟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14萬億,佔全國的一半。除江浙和上海處於產業鏈高端外。其它八省市制造業急需實現產業升級。

八省市的第二產業佔比,均在40%左右。相差不到10個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7萬億。為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工業規模均超過1萬億。平均增速在8%以上。處於工業化加速時期,是承接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轉移最主要的腹地。

以汽車產業為例。武漢的東風,神龍為扛鼎品牌,是中國五大車都之一,長沙則是北汽福田、廣汽、大眾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南昌的江鈴汽車產值也逼近千億。重慶、四川的汽車產量都過百萬。整個長江經濟帶有十幾個城市都產汽車,超越東北,成為中國汽車產業之王。

長江經濟帶工業總量大,而且發展不充分,潛力巨大。衡量產業升級程度,最核心指標是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

2017年,中國平均水平為12.7%。八省市中工業基礎最好的湖北,高技術製造業佔比也僅為8.4%。製造業升級尚未完成。

核心技術,才是真正的大國重器。

作為中國最廣闊的經濟腹地,若長江經濟帶多數城市的高技術製造業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的技術升級可謂水到渠成,整個國家也將完成大的飛躍。

長江經濟帶的製造業最大挑戰是同質化競爭,尤其是長江中游的武漢與南昌、合肥之間,以及成都與重慶之間,產業相似度高,未來需要差異化發展。、

湖北工業規模最大,工業倍增計劃基本成功,汽車、鋼鐵等產業規模超過千億。北斗芯片等初步崛起。光谷的光纖以及其它產業,也漸成規模。湖南工業規模僅次於湖北,裝備製造業強勢,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馳名全國。安徽的裝備製造,家電產業強勢。江西則有電子、汽車、電器機械,醫藥和農副食品五大產業。

在錯位競爭的基礎上,武漢、重慶需要比其它城市更早實現產業升級,建立更大優勢,早日建成比肩上海的另外兩大中心。

(4) 實現創新驅動,打造中國最廣闊的創新基地

中國持續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壞。人口紅利已經見頂,傳統發展模式已至盡頭。

中國的崛起,不僅面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阻擊,更面臨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的競爭。前狼後虎,兩線作戰。

內外挑戰,路在何方?創新能力將成為中國未來國家戰略的重要根基。

國家與城市創新能力,涉及到幾個核心指標。

R&D經費佔GDP比重 (研發強度),全球通用的核心指標,體現了創新的投入程度;

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技術創新首先體現在工業領域;

萬人高校在校生數,衡量城市創新潛力和人才儲備能力。

常住人口占戶籍人口的比重,移民比例越高,社會越有活力。

2017年中國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為2.12%,略高於歐盟。在長江經濟帶中,上海為3.8%,武漢、杭州為3.2%,合肥為、南京為3.1%。蘇州、無錫逼近3%。成都與全國基本持平,重慶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它近30個城市,則多數在全國平均線以下。綜合計算,長江經濟帶總體研發投入基本與全國持平。

在高等教育方面,長江經經濟帶優勢突出。

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測算,在美國1929年至1957年的國民經濟增長額中, 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做出的貢獻。更聰明的國民,更輕快的節奏。是高校和高鐵擴張帶給中國的兩大禮物。

2006年至2016年間,中國人口增幅僅為5%,GDP增幅250%以上,但是,授予國內的發明專利從2.5萬件飆升至30.2萬件。增幅超過1100%。連續六年居世界首位。在勞動力下降的關鍵時刻,龐大的高教教育人口,是中國的大殺器。

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高校在校生人數突破1300萬,佔全國43%,為中國高教資源最集中的地方。

在人口資源方面,2017年除上海首次流出1.37萬人之外,其它省市均為流入。浙江流入67萬,安徽59.3萬,四川40萬,湖南38.2萬,江蘇30.7萬,江西29.8萬,重慶26.73萬,貴州25萬,湖北17萬。長江經濟帶總計流入人口300萬以上,充足的青年移民,將提升長江經濟帶的創新能力。

羅天昊認為,長江經濟帶在研發投入、專利發明、高技術製造方面,處於全國中等水平。其中上海、武漢、成都、南京、重慶等中心城市比較優勢突出;在高等教育和人口資源方面優勢明顯。整體而言,長江經濟帶處於飛躍的前夜,且爆發力強,可建成中國最大的創新基地。

中四角與成渝六大城市,有可能打破產業轉移的慣例,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同時,依靠強大的人口與教育資源,在創新方面超常規發展,建立北上廣深之外的高新產業高地。

「权威」罗天昊:长江经济带的五大战略重点

(5) 實現自然資本與經濟的雙重高速

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6.9%。在全球大國中,仍高居前三。

中國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是否可以降低速度?

十九大關於主要矛盾的說法,定義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仍是一個窮國。謀求更美好的生活是民眾的基本需求。

當今發達國家在起步時,多多少少靠征服和掠奪完成原始積累。中國是一個內向發展模式的國家,完全靠自己國民的犧牲才完成原始積累。

這就是中國不能慢的內在動因。

國家要進步,家庭要發財,個人要發展。國家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非常必要。

很多地方的發展有時候走向了兩個極端。或者為了經濟發展,不顧生態環境。或者為了達成環保目標搞一刀切,影響了經濟發展。皆非大道。

真正有效的發展,應該是可以執其兩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2013年至2017年,中國經濟的增速從7.7%降到6.9%,呈緩慢下降趨勢,而同時期的單位GDP能耗,則分別減少3.7%、4.8%、5.6%、5.0%、3.7%,累計下降20%以上。關鍵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未來最優的發展模式也許是:經濟發展次高速,環境保護加力度,兩者兼顧。

未來中國將形成一種“雙引擎模式”,經濟上仍然會保持長期的次高速;同時增加對於環境的治理與修復,從此前的經濟單方拉動,變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重拉動;最終實現自然資本與GDP的雙增長,雙高速。

東部增速已低,西部環境保護任務重,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受制於嚴重破壞的生態。

中國未來真正有潛力的地方,就在長江經濟帶,特別是腰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成都、重慶等地。長江經濟帶相對於全國多數地方,留白更多,彈性更大。

羅天昊認為,可劃定底線,在底線之下,嚴格控制,底線之上,放開手腳。既不能過度破壞環境,也不能縮手縮腳,痛失良機。

金山有價,青山無形。保持現實與未來的平衡,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高速度與高質量的平衡,方為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