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和忠粉,李白和杜甫的「不平等」交往

大嘴讀史

只要是略知唐詩的人,都知道“李杜”的名頭,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是唐詩江湖兩位讓人高山仰止不能超越的人物。

大V和忠粉,李白和杜甫的“不平等”交往

李白才思敏捷、落筆驚人、聲名遠播。而比李白小11歲的杜甫寫詩就像擠牙膏一樣,看著讓人著急,殫精竭慮寫出來的作品,還屢屢遭人白眼,價值被嚴重低估。杜甫的詩被追捧根本就是死後的事情,這一點就像畫壇的梵高一樣。

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用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李白和杜甫雖然在後世齊名,但同處一個時代,兩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什麼分庭抗禮、各自吸粉,進而惺惺相惜,而根本就是類似於大V和忠粉的關係,李白是大V,杜甫是李白的忠粉。

杜甫的作品中提及李白的多達四十餘首,“或贈,或寄,或憶,或懷,或夢”,比較出名的詩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白也詩無敵”等等,蹭熱點、榜大V、抱大腿意圖明顯,真摯的仰慕吹捧之情洋溢在字裡行間。

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一詩中寫下了“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的千古名句,“春樹暮雲更是成了歌頌友情的成語。

大V和忠粉,李白和杜甫的“不平等”交往

再看看李白對杜甫的態度。

古人寫詩講究“酬答”,你給我寫了首詩,我得回寫一首,互相誇獎,共同進步。但相比杜甫寫了這麼多關於李白的作品,李白只寫了三首關於杜甫的詩,太不講究了。

這三首詩分別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戲贈杜甫》。

當時,44歲的李白離開長安,開始遊歷天下。行至洛陽,碰到了33歲還鬱郁不得志的杜甫,杜甫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不可遏制,各種出遊陪同,各種詩酒安排,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地步。

短暫分別後,李杜又於第二年在山東重逢,共遊齊魯大地之後,在魯郡東石門分手,李白南下,杜甫西歸。

臨別之際,李白寫了一首送別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分別之後不久,李白在南下江東之前,在沙丘城逗留期間,又寫了一首懷念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這兩首詩主題比較單純,送別就是送別,思念就是思念,沒有什麼讚美杜甫的語句,更談不上推崇。

這樣忠實的粉絲不在身邊,不管是生活的舒適,還是心理的滿足,各方面都有些不習慣,僅此而已。

大V和忠粉,李白和杜甫的“不平等”交往

李白寫給杜甫的第三首詩是尚有爭議的《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據說,這首詩寫於公元746年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有人把這首類似打油詩的作品,解讀成李白嘲諷杜甫寫詩速度慢,但其實沒那麼陰暗,不過就是一個天才詩人在勸慰一個在詩歌中掙扎的文學青年,不要太苦了自己,生活並不只是詩歌,還有健康和遠方。

後世對這首《戲贈杜甫》頗多爭議,認為是偽作,一來,此詩的文獻來源不明,很突兀地出現在孟棨編纂的詩論著作《本事詩》中,而且孟棨也沒有說明來源。二來,在史實方面,《戲贈杜甫》一詩與李杜交遊經歷不符。

如果這首詩是偽作的話,那麼李白寫給杜甫的作品就只剩下兩首了。

大V和忠粉,李白和杜甫的“不平等”交往

後世齊名的李杜身處同一時代卻有著天差地別的命運:一個是才華橫溢,以匹夫而動九重,名滿天下的曠世逸才,鑲著金邊的超級大V;一個卻是初出茅廬,作品被嚴重低估,崢嶸未顯,四處找人推薦的文學青年,看見偶像兩眼冒星星的忠實粉絲。

名位這東西,有時候要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看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