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激昂與浪漫

李白:激昂與浪漫

究竟一首優秀詩歌的標準是什麼,或者說,詩歌應該展現出怎樣的創作面貌,這是詩歌發展道路上各個流派詩人都在爭論的話題。我們今天談到詩歌,更多地會提起唐詩,唐詩是中國人最傳統、最深刻的詩歌記憶,今天小孩子開始學詩,幾乎沒有家長會讓孩子讀《詩經》,那個太遙遠。我們今天嘴裡經常引用的也是唐詩,唐詩是中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唐詩也有不同的發展時期,呈現不同的特點、風格。

在初唐時期,唐朝詩歌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南朝遺風,文人還是偏愛去創作“宮體詩”,就是描寫宮廷的男歡女愛。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宮體詩”的價值,但是這種辭藻靡麗的詩歌勢必很難在民間產生廣泛影響,過分追求辭藻本身就偏離了文學創作的宗旨。所以,“宮體詩”需要被新的氣象替代,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的出現,打破了“宮體詩”的創作束縛,將詩歌主題擴展到了江河山川、邊塞大漠。隨後,陳子昂進一步完善了詩歌改革的理論,成為真正的改革者。

首先,陳子昂提出“興寄”,這有點接近於《詩經》的起興手法,也就是說,陳子昂要求詩歌創作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創作有思想的詩歌,摒棄內容空洞的作品;他還強調“風骨”,就是我之前講過的“魏晉風骨”,這象徵著一種文學生命力,一種精神。不論什麼樣的文學作品,脫離了現實,缺少對人的關注,或是沒有充實的思想,這樣的作品一定會垮掉。為什麼我們今天常說好書太少,常抱怨電影難看?正是因為這些作品沒有靈魂。現在市場上許多文學期刊滿篇都是言情小說,亦或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和精神洗腦,文學風氣折射出社會風氣,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至今在國際上都缺少文化影響力,其中原因,是很多文學工作者和電影工作者需要反思的。

萬幸的是,唐朝有陳子昂,而且他的改革精神在後來的整個唐朝得到了推崇和繼承,李白後來主張“復古”;韓愈、柳宗元領導“古文運動”;白居易還發起過“新樂府運動”,這些人都是深受著陳子昂的影響。

我們今天,就先講講李白。

講唐詩,一定不能繞開李白和杜甫。

這兩個人恰巧處在唐代詩歌最輝煌的階段,或者可以這麼說,因為有了他們,才創造出這樣的輝煌。李白和杜甫被稱為詩壇雙子星,但又懷著不同的風格,一個飄逸,一個凝重。李白的詩讀起來更富有生機,像一個永遠不老去的年輕人;杜甫則是沉鬱很多,少了一些張揚。這兩個人各有千秋,影響力不相上下,但就我認為的詩人的標準來講,李白更符合一個詩人的氣質。

什麼是詩人?我覺得每個人對詩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詩人該是一種境界,單純、浪漫、生命跌宕而熱情,在群體中有點格格不入。詩人對文學創作的追求是很純粹的,更多的在乎個人情懷的表達。因此很多人認為詩人和藝術家是精神病,以致現在社會有些人把“詩人”看作是貶義詞,中文系有時候會嘲笑詩人。我覺得這也是當下社會難以產生有高度的詩人的重要原因,現在社會價值觀很功利化,而詩人往往是要犧牲掉世俗的一些東西,毫不客氣地說,現代文明扼殺了詩人群體的生存。

李白是個正格的詩者,他出生在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可以算是“海歸”,血統上似乎也不是純正的漢人,但他對漢語言的掌控和玩味爐火純青,這便是文化融合的結果。李白的遊牧基因賦予了它強健的生命力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漂泊生活的嚮往,他的腳步走遍大山名川,他的思想和詩歌就同他的腳步一樣,放浪、自由。

教科書中關於李白的介紹有點刻板,其實不單單對李白,我們的語文教育把文學變得毫無生氣,缺少血肉。李白除了是個詩人,其實還是個道士,是個劍客。據說李白被稱為大唐第二劍客,第一正是他的師父裴旻。李白自己寫詩稱“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這說明李白的武功一般人還是近不了身的。但是我比較反對有些電視劇把李白刻畫成飛簷走壁的高手,會劍術不代表會輕功,詩人的誇張是一種灑脫的表現手法,現在許多導演的誇張簡直是愚蠢。

李白在25歲離開家鄉,開始飄泊人生後的他從此再未回過家鄉。這一點就和杜甫很不一樣,杜甫一生更多想著別人,心中裝著的是家國、是天下。李白是道家的崇拜者,沒那麼多兒女情長,他似乎更喜歡體悟漂泊的意義,心中懷著的總是自己的情懷。

李白在前半生主要乾了三件事:交友、尋仙、求職。李白尋仙在中國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受道家思想薰陶,李白渴望成仙,久而久之,寫的詩也有了仙氣。李白一面尋仙,尋的累了,才想著做做官,藉著詩名,結交不少官員。可當他敲開人家的門,拿出自薦信的時候,卻又是一副比皇帝還大的架子,這樣的求職,結果可想而知。

年過不惑,李白總算憑著詩名揚名四海,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讀過他的詩,並且非常欣賞李白,用今天的話叫“腦殘粉”。於是玄宗召見了他,獲賜翰林院供職。我相信最初呆在玄宗身邊,李白一定很是高興,玄宗從文采上是賞識他的,這點毋庸置疑。可他無權參與政事,終於明白自己只不過是玄宗身邊一個文案秘書罷了,甚至,有時連秘書都不如,要替皇帝寫那些歌功頌德,語言肉麻的作品,李白不情願了。這就是真正的文人和御用文人的區別,那些諂媚的御用文人,他們的作品不過是華麗的辭藻堆砌,沒有實質內容,讀來令人作嘔。可悲的是,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很多領導,他們認為越是華麗,越是長篇大論的文字就越優秀,那些別人聽來假大空的東西他們卻甚是著迷。文學的悲哀,莫過於此!

李白無疑是詩歌國度裡的國王,他的詩歌成就足以俯視同時代許多詩人。在統治者那裡,李白的價值無從展現,他的生命需要盛放在自由的詩歌世界,李白選擇離開,繼續遠行。

後來我們都知道,李白因為選錯了政治陣營(永王李磷事件)受到迫害,經過一番周折重獲自由,沒過多久便與世長辭。李白對後世的詩歌創作都是影響巨大的,他的雄奇浪漫令人著迷。讀李白的詩真是有一種痴狂、笑傲天下的感覺。我一直覺得奇怪的是,中文系很多女生反而都崇拜李商隱,大概因為他的詩歌更纏綿。李白詩裡展現的心胸是包容天地的,身上也具有濃重的江湖氣,我想,這可能是女生不太能懂得李白的其中一個原因。

李白傳世的傑作太多,我們的語文課不論什麼階段都會學習李白的詩歌,我最愛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李白把奇譎的想象力和狂放的心性肆意揮灑,一氣呵成,兼用騷體,令人叫絕!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你看這首詩,洋洋灑灑,飄渺但不虛浮。全詩其實記述了作者的一個夢境,這個夢境瑰麗奇幻,寫景的部分又不會讓人覺得虛假,是實實在在天姥山的風情。詩歌到最後,作者醒來了,夢境破滅,這代表著作者人生理想的幻滅,但是作者沒有向現實妥協,依舊我行我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你看沒有一點消極的情緒,而是不卑不屈的氣魄,這就是李白,激昂浪漫,難怪賀知章稱他“謫仙人”。

李白:激昂與浪漫

我們今天提到李白,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很能喝酒,這話雖然沒錯,但是李白的喝酒是有寄託在裡面的,大家不要以為李白是像今天很多酒鬼一樣成天爛醉如泥。李白的喝酒是一種境界,他很愛酒,很懂酒,寫了很多關於酒的詩作,這些詩裡,酒往往只是一個道具,他要通過酒、通過“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不單單是李白,也是古代許多文人彰顯自己的一種方式。

我在前面講魏晉文學的時候提到過魏晉風骨的精神內核,即對自然、對自我的重新審視,提倡人性的解放。李白身上也具有這種自我意識,行事比較放蕩,對禮法有點不在乎。所以我們讀李白的詩,一定知道就是李白的詩,就是李白的風格,就是和杜甫、和其他詩人不一樣的。

那麼李白寫酒,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將進酒》。“將”這個字在這裡讀“qiāng”,就是“請”的意思,所以這首詩的題目通俗點解釋就是“乾杯”。你看連詩題都很灑脫、很直白,沒有拘束的感覺。我們再看內容: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詩幾乎不用翻譯,因為有種宣洩、吶喊的感覺,很好理解。關鍵是不管是否瞭解李白,讀過這首詩,一定能感覺到李白這個形象就在眼前。什麼樣的人是詩人呢?就是大家能在他的作品中感覺到這個人的生命狀態,感覺到這個人的生命跳動。很顯然,這首詩就有這樣的效果。

乍一看這首詩好像有點消極,好像沉溺在酒中,沉溺在行樂中,這一點上也的確繼承了漢末魏晉文人的思想。但是又不盡然,這裡面其實有李白的反抗意識,對現實無奈的控訴,對統治者不能識人的不滿。“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你看人生就如東流水,是不能夠回頭的,朝夕之間頭髮就白了。全詩首先表達對人生的感慨,如此短暫無奈的人生,不要被憂愁糾纏,如何盡歡呢?“莫使金樽空對月”,就是喝酒!但是你要覺得李白用喝酒來逃避現實,那就錯了。在李白這裡,喝酒不是用來逃避的,而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一種豪邁的表達,是對權勢、名利、統治者的藐視。“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氣餒,人生需要樂觀的面對。這就是詩人,不被生活打倒,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再看下面,“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裡就開始抒發作者自己的情懷了,很超脫,很瀟灑,這明顯是道家的人生觀。這裡其實對現實有一個批判在裡面,“長醉不復醒”,李白不願回到現實的世界,“惟有飲者留其名”,這說的是和李白有著相似命運的文人群體,這裡面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其實李白的“醉”是一種“醒”,世人的“醒”在李白看來反而是“醉”。

縱觀整首詩,很豪邁,很誇張,比如像“千金”、“三百杯”、“萬古愁”這樣的詞語,這使得我們讀起來覺得很有氣勢,但又不覺得輕浮,不會讓人覺得真的是喝醉了說胡話,是點到為止的誇張。這就是李白的浪漫,李白的豪情。但是透過這樣的浪漫,我們可以體會到李白的孤獨,那種懷才不遇的憤慨。李白很多詩作都是通過浪漫去傳遞內心的不浪漫,比如另一首作品《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似是不孤獨,其實是徹骨的孤獨,茫茫天地,只有月亮願意陪自己喝酒,詩人在人間找不到知己,讀來有一種淒涼的情緒。

所以這是我前面說的,李白是一個真正的詩人,真正的詩人一定有著跌宕的生命情緒,很感性,甚至有點瘋瘋癲癲。詩人所有的思想是噴湧而出的,一定是有對世界、對人生以及對自我的宏觀審視。不像現在一些所謂的詩人,寫著無病呻吟的句子,用漂亮的韻腳欺騙天真少女。因此我一向覺得,詩歌發展到海子那裡就幾乎滅亡了,現在書店裡很多詩歌,根本沒法看。文學發展到今天,失去了許多內核,變得不倫不類,這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李白:激昂與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