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後的黎族村落

海南最後的黎族村落

棟棟低矮的茅草房像倒扣的木船,坐落在群山環抱中、檳榔樹的掩映下。這樣的畫面曾是海南黎族聚居地區最常見的景象。如今,它即將消失在黎族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目前整個海南僅剩下白查村還保存著最好最完美的黎族自然村寨。現今白查村有78戶380人,至今還居住在黎族先祖們創造並居住的船形屋。延續久遠傳統文明的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依山傍水,被譽為“黎族最後一個古村落”。

白查村四面環山,風光秀麗,保留有原始的獨木器具,及古老的織錦工藝和原汁原味的黎家風俗,被專家譽為“黎族最後的精神家園”。一間間低矮的茅草房坐落在群山環抱中,像倒扣的木船。船形屋用茅草蓋頂,有“隆”船形屋、穀倉船形屋和民居船形屋,它承載著美孚黎許多傳統文化和原始記憶,體現了美孚黎的建築技藝。

海南最後的黎族村落

白查村船形屋的保存完整程度在國內是最好的。作為黎族千年來的建築結晶,船形屋取材簡單,卻融入不少建築智慧,講究頗多。白查村茅草屋為落地船型屋,長而闊,茅簷低矮,這樣的風格有利於防風防雨。房子分為前後兩節,門向兩端開,茅草屋中間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語叫“戈額”,“戈額”象徵男人;兩邊立6根矮的柱子,黎語叫“戈定”,“戈定”象徵女人,這代表了一個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的。屋內為泥地——村民從外面挖回粘土,把地面鋪平,澆上水後雙腳踩平,曬乾或晾乾地面,使之平坦堅硬。在白查村的東南邊有村裡集中的穀倉,穀倉以基石墊底,懸空地上,便於防潮、防鼠;頂端以茅草蓋頂,用於防雨。穀倉內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層,地板糊一層4釐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白查村還有一種小房子叫“隆閨”,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一般建在村頭、村尾等僻靜處,或者緊挨父母住房搭建,充滿原始的浪漫色彩。

海南最後的黎族村落

海南最後的黎族村落

白查村的船形屋,與苗家的吊腳樓,雲南傣族的竹樓等,都是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典範,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查村的船形屋,不僅有物質價值,還有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它是黎族人民的性格、精神、甚至生命象徵,是千百年來黎族同胞建築的精華所在。海南省在建省二十週年之後,還能遺留白查村這樣原始黎寨實屬難得。

有人認為,對於白查村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遺留下來的海南黎族歷史文化特產,應該在保護與開發的結合中,對村中的村民在文化、知識與各種方面的培訓與提高等軟件方面下些功夫。但是,改變一個村的外在面貌其實並不難,提高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不難。然而,如何引導村民們接受現代科學知識,讓這個村的青壯年在知識與精神上脫貧脫困,創造機會,讓他們用科學與勤勞去改變命運,不僅是白查村的黎族村民要思考的事,而且也是社會都必須關注的事。

海南最後的黎族村落

2006年,中國首批國家非遺名錄確定,海南入選的國家級非遺中,東方市白查村船型屋是唯一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黎族居住文化,同時也是海南首個建築類古遺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然而,非遺申請的成功,並不能抵禦風雨的侵襲和自然的磨蝕。凝固了千年歷史的白查黎族船型屋,隨著黎族村民的遷出,搬入新居,村中寥落無人跡,漸漸破敗。白查村的船形茅草屋、美孚黎民歌、釀酒、織錦,千年黎族的生活方式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中,終將會與時代漸行漸遠,成為一種遺產而懷念而記憶而守望。嘆息也好,呼喊也罷,保存也好,撤遷也罷,白查村的黎族百姓生活方式將成為一種歷史的句號,銘記在海南的歷史天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