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軍6天打敗75萬關東軍,是蘇軍太強還是關東軍太弱?

花非花愛視頻


當然是因為蘇軍太強了。

一個1945年的蘇聯的坦克集團軍裡,裝備圖中IS2重型坦克的部隊起碼在一個旅以上。


蘇軍進攻關東軍的時候,動用了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強大的陸軍單位:坦克集團軍。蘇聯的坦克集團軍下設2-3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或摩托化軍作為主力,1個坦克團,1個機械化團作為預備隊,1個炮兵旅,1個防空旅和1個工兵旅作為輔助力量,而且還都下設了保障部隊,比如汽車團或旅。

一個蘇聯坦克集團軍,有T34-85和IS2這樣的坦克700輛。


根據蘇聯崔可夫元帥的回憶錄和蘇聯將領所著的坦克突擊一書記載,在1945的蘇聯坦克集團軍作戰的時候,可以得到4500輛汽車提供的後勤和1000多門火炮提供的火力加強。在蘇聯坦克集團軍中,全集團軍共有坦克700輛,裝甲車輛1000多輛,集團軍屬飛機數百架,火炮上千門。這樣的一個集團軍有7萬人左右的兵力,進攻正面為十幾到20公里。

蘇聯坦克集團軍在作戰中,可以得到一個殲擊航空兵軍的空中支援。在作戰開始前,蘇聯坦克集團軍屬炮兵部隊可以在前線做到每公里集中80門各類火炮轟擊的密集度,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在1000米長的戰線,就有80門火炮反覆轟擊,當年德國精銳的坦克師就是在這樣的火力下崩潰的,關東軍這種步兵為主的部隊,怎麼可能抗的住。

日本關東軍是步兵為主的部隊,抵擋不住蘇聯的坦克突擊。


隨後坦克集團軍會發起衝擊,坦克集團軍可以在脫離後方20-30公里的地方,依靠坦克攜行物資,實現每天50-60公里的突進速度,而且可以自給突進5-6天,一般最大可以突進300公里縱深。當時,蘇聯為了打擊日本關東軍,集中了這樣的坦克集團軍兩個,這對於當時的日本軍隊而言,顯然是強大到難以想象了,日本在我國作戰這幾年,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對手,顯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於是一潰千里,瞬間就被擊敗了。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二戰蘇軍6天打敗75萬關東軍這樣的說法是相當錯誤,相當不嚴肅的。我們既沒必要因強大的紙上抗日熱情而貶低關東軍,也沒必要給戰鬥民族戴高帽子。對於我們而言,日本和蘇聯都是侵略者。

一、根據日本天皇的命令投降的日軍算不算蘇軍的戰果?

(圖為向蘇軍繳械的日軍)

按照中國一般說法,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攻勢,蘇聯紅軍席捲中國的東北三省,將把盤踞在此地的日本關東軍一舉殲滅。從1945年8月9日到8月20日的遠東戰役中,蘇聯軍隊的確完成了他們的任務,他們殲滅了關東軍,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但是蘇軍對關東軍開戰的時間是1945年8月9日,日本天皇在8月15日宣佈投降詔書,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發布投降令向蘇軍繳械投降。如果在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遵照日本天皇指令下達投降令後放下武器的數十萬關東軍算是戰役戰俘的話,那麼在關內向中國軍隊投降的128萬日軍,也可以說是中國軍隊在大反攻當中俘虜的了?

且不說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對日本整個軍隊戰爭信心造成的毀滅性的打擊。如果重新翻開史料,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 150萬精銳蘇軍面對的只是60餘萬缺乏武器裝備,新組建的日軍,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基本都是1944年以後組建的,甚至到1945年7月還在擴編組建中。原來的關東軍都已經轉戰東南亞和調防日本本土,這場聲勢浩大的攻勢並不如歷史教科書裡說的如此威風。

到8月15日日本正式宣佈投降之時,蘇聯人並沒有擊垮日軍的抵抗,甚至沒有摸到日軍在東北地區的核心防線,這場戰役雙方傷亡實際相當,只不過在計算戰果的時候,蘇聯人將戰後繳械投降的整建制日軍也計算入內而已。

二、8月8日夜蘇聯撕毀日蘇互不侵犯協議對日宣戰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1941年4月13日,日蘇兩國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該條約規定雙方尊重對方領土完整,互不侵犯;締約一方受到第三國攻擊,保持中立等內容,這讓兩國都免除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該條約規定直到1946年4月失效,同時在其失效前一年,如某方不提出取消,則自動延長五年。

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條件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聯參與經營東北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

1945年8月8日深夜,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總算接見了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並向他遞交了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的宣戰書。

其實早在1945年4月5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就通知佐藤大使,蘇聯將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也就是說這個條約將在1946年4月到期失效。當然按照正常的邏輯推理,條約不延長的意思還有雙方在1946年4月份以前繼續保持中立。只是這一年2月美英蘇秘密進行的雅爾塔會議,確定了蘇聯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對日宣戰的原則。對於蘇聯而言,在巨大的戰略利益面前,一紙條約又算得了什麼?

當戰爭的形勢進入1945年,德日意軸心國敗局已定,這份中立條約對於日本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但對於蘇聯來說,這份條約已經不符合蘇聯的現實利益。

1945年6月3日日蘇雙方開始進行了接觸,日本企圖通過外交的方式,阻止蘇聯出兵對日宣戰。而蘇聯早已確定了出兵東北的決定,所以一方面在與日本虛以逶迤,另一方面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將大量的兵力與裝備物資運往遠東地區。

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人一方面表面上保持高傲的姿態,對此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繼續在莫斯科做著外交努力。

1945年8月8日夜蘇聯撕毀了還有大半年到期的《日蘇中立條約》,150餘萬大軍衝入了中國東北,在垂死的日本帝國身上踩上最後一腳。

三、關東軍在7月徵召25萬僑民組成新關東軍

(日本步兵)

截止1945年關東軍主力實際上大部分都已調回日本本土,就連調到南洋去的日軍師團實際上也不是關東軍主力。如去菲律賓的第1師團只是1個11000人的輕裝師團,可第1師團在關東軍時是28000人的重裝師團,第一師團調回日本的主力部分叫做機動打擊第201師團。所以日蘇開戰時,老關東軍基本已調回日本參加本土防衛。

如果說日本政府外交層面對蘇聯還抱有一絲幻想的話,軍方尤其是關東軍對於迫在眉睫的蘇聯進攻還是有充分思想準備的。

截止到1945年上半年,關東軍實際上已經成了空架子,多達20個師團被抽調到其他戰區,其中大部分調回日本準備參加預期中的本土防衛戰。此時關東軍擁有1945年2月編組的八個師團,1944年新建的4個師團,由關內調來的4個師團(第39、63、59、117師團),這十六個師團組成了關東軍的主力。

一直到1945年7月份,關東軍還在極力擴軍,徵召25萬在東北的日本僑民編成1個軍司令部,八個師團、七個獨立混成旅團、一個坦克旅團、五個炮兵聯隊和若干其他部隊。

由此可以看出截止到1945年8月份,這時候的關東軍八成的部隊是1944年以後編成,沒有作戰經驗的新部隊。到了日蘇開戰前,關東軍紙面上擁有24個師團又9個獨立混成旅團以及部分邊境守備隊等57萬人(包括在北朝鮮的6萬)。這還不包括日本海軍的鎮海警備府(釜山)下屬之旅順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和元山方面特別根據地隊2萬人和日本陸軍第五方面軍在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的約9萬人,在遠東戰役全部作戰地域日本陸海軍約68萬人。

不管是否是新組建的部隊,五六十萬的兵力也不算少了,最要命的是日軍嚴重缺乏武器。尤其是在7月份才開始徵召入伍的25萬僑民,戰爭在8月就爆發了,很多還沒來得及裝備武器。

日本軍方對自己的家底是比較瞭解的,因此在戰事臨近時對東北的防禦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5月30日大本營陸軍部下達新的對蘇作戰要點,將原先殲敵於邊境地帶的戰略,調整為確保以通化為中心的滿洲東南三角地區,即以瀋陽到圖門的“京圖線”鐵路以南與瀋陽到大連的“連京線”鐵路以東要地,以這兩條鐵路構成第二道絕對防衛圈。通化作為整個防禦計劃的核心要點。

這個新作戰指針非常明確,就是以日本本土決戰為根本方針,不拘泥於邊境爭奪,以滿洲與朝鮮為整體,進行全面持久的戰爭。

四、蘇軍在邊境根本沒有遇到日軍主力

(初入東北的蘇聯紅軍受到中國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蘇聯入侵東北的遠東戰役是在遞交宣戰書的8月8日零時(莫斯科時間)同時展開的。遠東蘇軍分成後貝加爾、遠東第一和遠東第二等三個方面軍。

後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越過大興安嶺進攻大連旅順、長春瀋陽山海關等地。另外在張家口承德、海拉爾齊齊哈爾兩方向實行輔助進攻。

遠東第一方面軍從太平洋方向進攻牡丹江、吉林、哈爾濱。

遠東第二方面軍從松花江姚河方向突破邊境堡壘地域,進攻哈爾濱。

日軍在5月底的戰略調整讓蘇聯各路大軍沒有受到太大的抵抗。後貝加爾方面軍的第17集團軍在8月9日這天推進了70公里,到達內蒙古赤峰地區;第39集團軍迂迴了哈倫阿爾山築壘地域,前進了60公里;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向長春方向推進了150公里。但蘇聯方面承認,並沒有遇到日軍主力。

“日軍第3方面軍主力配置在滿洲縱深的長春和瀋陽兩地域內。由於這一情況,更主要是由於蘇軍行動堅決,蘇軍才得以迅速推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十一卷,P381,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蘇聯)

其他兩個方面軍上演了相同的故事,留下部分部隊圍攻日軍邊境的築壘地域,其他部隊向縱深切入,一路順風順水,基本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蘇聯人最大的敵人是道路、河流、氣候以及後勤。

日軍全部撤退了。

8月14日,蘇聯後貝加爾方面軍的裝甲前鋒攻佔了洮南,長春西北約200多公里的地方。39集團軍下屬的坦克44旅在這天攻佔了索倫,他們缺乏油料只能停了下來。

(8月15日後向蘇軍投降的日軍汽車部隊)

遠東第一方面軍行動很不順利,被綏芬河、密山、東寧、東興等邊境築壘地域阻擋,直到12日才越過這些要塞摸到了牡丹江的邊上。

日軍一直在依靠邊境築壘和城鎮進行抵抗,蘇聯人直到8月13日中午時分才由步兵26軍的先遣隊開始了對牡丹江市的攻擊。日軍在此集結了126、135兩個師團,他們在牡丹江以西十公里的掖河山構築陣地,抵抗蘇軍的進攻。直到8月15日結束時,這個城市仍沒被佔領,兩個師團按照命令在這一天撤往牡丹江西方約50公里的橫道河子,並與17日抵達。

8月15日日本投降 蘇軍還停留在黑龍江邊境

遠東第二集團軍的輔助進攻顯得十分順利,獨立步兵第5軍在8月14日進入了寶清,紅旗第二軍8月15日抵達孫吳附近,展開對日軍123師團的進攻準備。

事實上這個方向日軍只有一個師團兩個旅團,兵力十分薄弱,獨立第5軍甚至只是在無人地帶行軍。

在8月15日,也就是日本天皇發佈無條件投降詔書時,遠東戰役的戰線大致從西到東是,克什克騰旗(赤峰西北約150公里)——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

五、蘇軍沒有佔領一座大中城市,日軍主力還在

(蘇軍在保養繳獲的日軍重炮)

日軍24個師團中只有4個師團受到蘇軍打擊

由以上8月15日的戰線可以看出,雖然蘇軍號稱各條戰線高歌猛進,但到了此時,東北包括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長春、瀋陽、通遼等在內的所有大城市均沒有陷落。

包括海拉爾、索倫、富錦、佳木斯、綏芬河、東寧和牡丹江等的邊境築壘地域和樞紐地區都進行了頑強的守備。這點也得到了蘇聯的承認。

而日軍只有9個師團2個獨立旅團的部分部隊與蘇軍發生了交火,其中只有第107、124、126、135師團以及邊境警備隊遭受了重創。(《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P191,(日)林三郎著)

也就是說到了日本宣佈投降之日為止,關東軍主力猶在。而蘇軍開戰第2天日本內閣就已接受波茲坦公告

其實就在8月9日蘇聯開始遠東戰役時,日本帝國已經在尋求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天皇裕仁認為“敵人既然已經使用了這種武器,繼續進行戰爭越發不可能了。”

1945年8月9日召開御前會議,天皇裕仁斥責了日本陸海軍統帥部的繼續戰爭主張,指示無條件投降。日本內閣隨即於10日上午7時13分通過瑞典向盟國發出“和平”照會,坦言準備投降,只要求保留天皇。而此時遠東戰役剛剛開始一天。

一直到8月15日,天皇播放無條件投降文告,日本軍方實際上早已經將東北的交戰放棄了。

(圖為蘇軍將投降日軍編為569個工作大隊押往黑海邊的奧德薩港,外蒙古中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以及伊爾庫茨克以東地區服勞役。)

1945年8月16日關東軍接到了關於全體陸海軍部隊投降的命令。關東軍司令部立刻向各部隊傳達,同時向蘇聯方面請求停止戰鬥,並於17日派出關東軍參謀長前往哈爾濱蘇聯總領館提出停戰交涉。

蘇軍總參謀部發佈聲明稱,天皇的投降通告只是一般投降書,以日軍還在抵抗為由,繼續戰爭。遠東蘇軍總司令回覆關東軍,“建議從8月20日12時起在整個戰線停止對蘇軍的一切戰鬥行動,繳械投降。”

蘇聯為了佔領更多的地方,竟然出現了拒絕立刻接受投降,而延續戰爭時間的回覆。可謂戰爭史一大奇觀。

實際上到8月18日,除了部分失去聯繫的邊境堡壘,大部分地段上的日軍已經開始投降。蘇軍在進行著一個人的表演。8月19日,以空降兵對長春和瀋陽進行佔領。

日軍與外界的失去聯繫虎頭、東寧等要塞仍在抵抗。虎頭要塞堅持到8月26日才被攻克,1400名日軍除少數之外全軍覆沒,蘇軍傷亡數量相當。而東寧的日軍因失去聯繫繼續抵抗 到8月28日奉命投降。但蘇聯人認為這不是最後的戰爭,因為在9月2日,蘇聯步兵365師的部隊還在牡丹江附近遭受了2000多名日軍的拼死抵抗。

戰後,日本統計己方傷亡4萬人蘇聯統計己方傷亡3.6萬人。

遠東戰役的結局是,蘇聯聲稱俘虜日軍59萬4000人,擊斃83737人,繳獲了坦克686輛、飛機861架、各種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機槍13099挺、步槍約30萬支、迫擊炮擲彈筒2474門,其他還有大量軍用物資。(《第二次世界大戰史》,P440,(蘇)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

對此日本方面並不贊同,日方戰後統計遠東戰役陣亡和負傷約4萬人,日本當局認為運到蘇聯的日本人總數是57萬5000名,另外還有731等部隊撤回日本,在蘇軍還將一批老弱日軍就地釋放,並沒帶往西伯利亞。

蘇聯方面損失,據統計,死亡12103人(包括所有不可恢復性損失),傷病24550人。另有大量坦克損毀。

六、結語

日本戰敗投降的主要原因是曾經強大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已被美軍全殲,日本已無法從海外獲得任何石油,鋼鐵等戰爭必需品,而日本本土,特別是軍工工業又遭到美軍燃燒彈攻城和原子彈暴擊的輪番蹂躪,日本已無法將戰爭繼續下去。蘇軍去東北和中國軍隊開向中國東部地區一樣,基本等同於是去接收的。

如果說蘇軍還殲滅了部分因失去聯繫不繳械的日軍,那中國軍隊也在8月15日後也曾與少量日軍有過交火。如果說依據天皇命令繳械的數十萬關東軍是蘇軍遠東戰役的戰俘,那麼向中國軍隊投降的128萬日軍算什麼?中國軍隊8月大反攻的戰俘?按戰爭史研究慣例,戰果應指在作戰中導致敵方傷亡、俘虜與投降者,而不包括因國家戰敗而成建制投降者。

蘇聯軍隊在8月15日天皇宣佈投降,關東軍放下武器以前,在整個東北戰場沒有攻克任何一座大中型城市,甚至連日軍的主陣地都還沒有接近,蘇軍主力還在和邊境日軍守備隊打轉轉。何談蘇聯解放東北?

蘇聯也好,日本也好,在我國的領土上進行交戰,都是侵略者。兵者,國之大事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因為學雷鋒將自己的國家捲入到別國的戰爭中去的,所有的戰爭都是政治的延續,都是利益的驅使。


南柯


二戰將要結束,從德國戰場上撤下來的蘇聯紅軍,猶如虎狼之師,直撲中國長城以外的華北,東北地區盤踞的日軍。

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在短短的幾天的時間裡,將驕橫一時的日本關東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全殲。

題主問了,是蘇軍太強大了,還是日本關東軍太弱了呢?

說蘇軍強大,自有一番道理,因為這些個從德國戰場上撤下來的軍隊,都是大規模集團軍作戰的部隊,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和頑強的戰鬥精神,而且他們使用的都是現代化的裝備,而且還都是幾句話不對,並有著強大空軍力量的支持。

此時的蘇軍共有150萬軍隊,在數量上壓倒日本。

而日本的關東軍,數量上不到書中的一半,其使用的武器也比蘇軍遜上一籌。但由於日軍灌輸的是武士道精神,和以死為天皇效忠,其抵抗更加瘋狂。

就說在太平洋戰場上與美軍島嶼爭奪戰,其抵抗的頑強和瘋狂,讓美軍大吃苦頭,甚至付出了幾十萬人傷亡的代價。

好在美軍不惜鋼鐵炮彈,和強有力的後勤補給,及空中的優勢,才給日軍以毀滅的打擊。

蘇軍在進攻關東軍之前,並由在蘇聯的中國東北抗日聯軍部隊,作為先遣軍,進行了大量的縱深偵察,和充當嚮導,以迂迴包抄的方式,將日軍以毀滅的打擊。

這場大規模的戰役,只進行了一個星期,日本天皇便宣佈無條件投降。

這場戰役便就此結束。

而躲在地堡裡的日軍,在8月15日之後還在繼續的抵抗,給蘇軍造成了一些傷亡,直至19日才將他們徹底消滅。

這次戰役,也是一場超大規模的戰役,蘇軍這在我國東北內縱深了了幾百公里,雖然消滅了4萬多日軍,而自己卻付出了3萬6千人的代價。

可謂是滅敵一萬,自損八千。

那麼如果 8月15日日軍沒有投降呢?這場戰鬥還要打下去,蘇軍還要付出代價。而東北平原的東南部,卻都是山區,不利於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作戰,而軍在消滅日本關東軍的同時,還將付出代價。

雖然日本軍隊的頑強,但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們的滅亡是必然的。




趙志軍001


二者兼而有之,蘇軍強,關東軍也弱,但都算不上一個“太”字。

1945攆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剛從德國戰場上撤下來的蘇聯紅軍,直撲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的日軍。在短短的幾天的時間內,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東北朝鮮。

蘇軍強大嗎?

經過歐洲戰場的洗禮,調到遠東的蘇聯軍隊都是機械化的大規模集團軍,戰鬥經驗豐富、精神意志非常頑強,而且裝備精良、裝甲部隊作戰,再加上制空權、蘇聯足有一百五十萬大軍,各個方面都足以碾壓日軍。

關東軍弱嗎?

如果是曾經的關東軍,那還真不弱,也是可以跟蘇軍死磕的,雖然諾門坎戰役關東軍遭遇慘敗,但當時的關東軍面對蘇軍,絕對有一拼之力。

但戰爭後期的關東軍精銳已經盡數外調,不是死在了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就是在日本本土等死,留在東北的關東軍是後來擴招的。

此時的關東軍兵員素質遠不能跟當初相比,跟蘇軍比也是差遠了,裝備也因為日軍軍工業的凋零而遠比不上蘇軍,空軍不用說,飛機都沒幾架。

關東軍唯一能夠跟蘇軍比的就是戰鬥意志,日本人跟蘇聯人一樣不怕死,但不怕死也看看人數,關東軍僅有六十餘萬,少了蘇軍八九十萬,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都耗不過人家。

關東軍“不抵抗”

雖然蘇軍真的很有優勢,但也如此大“戰果”的原因還是因為關東軍的“不抵抗政策”。

由於蘇聯的參戰,最後一個可能的朋友也成了日本的敵人,日本所謂“遷都滿洲,本土決戰”的計劃成了泡影。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高層關於投降的聲音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就是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而在此之前,即8月10日,日本政府已經向盟軍表示會接受波茨坦公告,而這個消息,顯然很快就被關東軍高層得知。

所以蘇聯整個進軍過程出奇地順利,並沒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因為關東軍高層已經得知投降的結果,再抵抗下去也沒有意義,乾脆讓關東軍主力讓道,蘇聯人最大的敵人反而是道路、河流、氣候以及後勤。

8月15日以後日本投降,但蘇聯為了佔領更多土地,隨便扯了個由頭繼續進攻。

但由於日本已經投降,關東軍根本不抵抗,都是出城向蘇軍投降,只有一些與總部失去聯繫的地堡守軍還在抵抗。

戰後,日本統計己方傷亡4萬人,蘇方死亡12103人。

而蘇聯統計己方傷亡3.6萬人,俘虜日軍59萬4000人,擊斃83737人,

反正不管怎麼說,蘇軍吊打關東軍並不是一場戰場上的交鋒。

然而悲哀的是,對於我們而言,這是兩個前來撈好處的人在我們的土地上進行的戰爭!


平沙趣說歷史


【二戰時,蘇聯軍隊6天打敗了日本75萬關東軍,是蘇軍太強還是關東軍太弱?】“大正”認為兩者都有,蘇聯軍隊進入中國東北與日本關東軍作戰,在打敗德國後的《波茨坦公告》上就已經給過預警,蘇聯打算1945年8月8日對日本宣戰。

美國在1945年8月6日~8月9日先後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蘇聯認為日本徹底敗亡時間沒有幾天了,8月9日當天就及時出兵中國東北,派出157萬大軍進入東北與日本關東軍作戰,僅僅6天,蘇聯紅軍如摧枯拉朽之勢,打的日本數十萬關東軍潰不成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也標誌著日本關東軍的徹底敗亡,全部被蘇聯軍隊俘虜。

之所以說蘇聯軍隊太強,的確剛打贏蘇德戰爭的蘇聯紅軍戰鬥力爆表,信心十足,加上裝備精良,這樣剛經過大型戰爭洗禮和熱身的軍隊,作戰經驗十分豐富,打日本關東軍真的是不在話下。而此時的日本關東軍早已經不是數年前的關東軍了,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或者新徵來的新兵,強弩之末,戰鬥力下降的厲害,而且日本處於全面潰敗期,資源也已經消耗殆盡,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敗亡也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怎麼可能打得過氣勢如虹的百萬蘇聯紅軍呢!一打起來是必敗無疑。

蘇聯軍隊與日本關東軍打仗還暗含著一股復仇的心裡,憋著一股勁,當年日俄戰爭,沙俄失敗了,割讓給日本領土和中國東北的利益,讓俄羅斯民族認為是奇恥大辱,這一次來個新仇舊仇一塊算,所以蘇聯就沒對日本人客氣過,狠狠地打,俘虜的數十萬日本關東軍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幹苦力了,最後能夠安全回到日本的人很少,所以日本人至今還非常怕俄羅斯人,看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見普京那卑躬屈膝的樣子就知道了,日本人還真是記打不記吃的民族。

蘇聯一度收回日本佔領的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等領土,如果不是日本人投向的快,北海道可能都保不住,之後日本就不是天天叫囂著“北方四島問題”了,而是“北海道問題了”。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兩個方面都有,蘇聯武裝力量在二戰快結束時達到巔峰,經過幾年歐洲戰場的浴血廝殺,調到東北打關東軍的都是百戰精銳,而且蘇軍機械化程度高,拿著三八大蓋的日軍不是蘇軍對手也正常

現在很多人對幾十萬關東軍 被幾天拿下很不解,很多人都很不理解,其實在當時很正常,當時日本太平洋戰爭慘敗,美軍打到了家門口,幾千架美軍轟炸機日夜不停的轟炸日本本土,日本敗局已定,關東軍早已鬥志全無,成了沒有靈魂的驅殼,這樣的軍隊已經打不了仗了,所以在蘇軍進軍東北後,關東軍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武士道精神在也不見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日本關東軍號稱幾十萬,幾十個師團,可隨著各戰場的吃緊,關東軍也可能不斷被抽調,所以最後可能就是空殼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首先要說明的是蘇軍的作戰行動其實是從8月9日持續到了8月20日,而不是到15日。雖然當時日本關東軍已經下達了投降的命令,但是由於蘇軍依然沒有進攻到關東軍的核心地帶,所以其實實際效果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大。再結合當時的美國投下原子彈,亞洲範圍內的總反擊等等行動,日本最終決定投降,這並不是蘇軍一家的功勞。

首先要說的是1945年的關東軍早已不是曾經的那支強大的關東軍,很多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已經消耗在了南太平洋地區,而且剩餘的很多部隊也被調到了日本國內進行最後決戰。當時的關東軍很多士兵都是臨時徵兆過來的,軍事技能很差,即使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也只是會一些基本的作戰技能,在面對諸如反坦克等需要極高的戰術素養的作戰任務時是很難有所表現的。

而此時的蘇軍,剛剛經歷了與納粹德國的血戰,在與德軍的精銳力量的曠日持久的作戰之中,蘇軍已經積累了極為豐富的作戰經驗,形成了極為強有力的作戰配合,在這點上日本關東軍是無法和此時處於巔峰狀態的蘇軍相比的。

在武器裝備方面,僅僅是步兵武器,蘇軍就比日軍要高一個檔次,大量裝備的輕重機槍和衝鋒槍,要比火力羸弱的日軍步槍為主的武器配置要強得多。而在重武器方面,蘇軍的機械化部隊裝備著大量的T34-85坦克,IS2坦克,SU152自行火炮等等重型兵器,而此時的日軍不僅僅裝甲兵力極為薄弱,而且在質量上佔據著絕對的劣勢,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力量。而且日軍面對蘇軍的鋼鐵洪流,並沒有相對應的反制措施,再結合作戰經驗不足的士兵,只能是幾乎一邊倒的屠殺。

蘇軍進攻關東軍的意義還是有的,但是並不是象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大,這其中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美國已經進攻至日本本土,美國投下原子彈,亞洲範圍內的總反攻,再結合當時的國際法西斯力量的窮途末路,德國法西斯和意大利法西斯已經被同盟國擊敗,日本的投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蘇軍的進攻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罷了。


僱傭兵


誰都可以嘲笑日本軍隊弱,唯獨咱們不能。咱們中國人如果嘲笑日本軍隊弱,豈不是無視幾百萬抗戰先烈的英勇犧牲,與抗日神俠劇的立場又有何異?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軍隊死在中國戰場上的人數只有四十多萬人,蘇軍出兵東北,擊斃的日軍人數為4萬多人,俘虜了60萬。

至於蘇軍為什麼“那麼強”,日軍為什麼“那麼弱”,這些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蘇軍出兵剛剛一天,日本政府就已經把準備接受波茨坦公告傳給盟軍了,關東軍不可能不知道。既然投降已經是一個必然選項,有多少人還會奮戰在最後一刻?更何況所謂的關東軍早已經填在了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蘇軍面對的關東軍不管是人員還是武器,早已面目全非,大多是七拼八湊。

經歷過德式洗禮的蘇聯軍隊當然更強,但即便如此,如果戰爭不是發展到那個階段,如果沒有天皇投降指令,低配版的關東軍,一樣可以狠狠地撕下150萬蘇聯軍隊的很大一塊肉來。

面對氣勢洶洶的蘇軍機械化軍隊,當時的關東軍還算比較冷靜的制定了放棄邊境開闊地帶、固守大城市和要塞的明智策略,不要小看關東軍這一手,美國人在塞班島在硫磺島,中國軍隊在緬甸在騰衝,都吃過天大的虧!

一個小小的虎頭要塞,整整拖住蘇軍17天,日軍以1300人幾乎全軍覆滅的代價,擊斃蘇軍600人。

東寧要塞,日軍陣亡300人,蘇軍陣亡1500人,要不是最後奉天皇之命投降,殘存的900名日軍肯定還會造成更大的蘇軍傷亡。

如果打到大城市巷戰的地步,蘇軍的傷亡只能會更大,每一座工廠裡,如果都能上演這種攻堅戰,會把機器設備打爛到日後蘇聯人拉回國也沒用的地步。

日本人最後一定會輸,但蘇軍付出的數十萬傷亡代價,對已承受過2600萬死亡人數的衛國戰爭的蘇聯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還是開頭想表達的意思,1940年日本華北軍隊死亡人數一共才五千多人,這還是在我們發動了百團破襲作戰的基礎上,並且系一年之中國共雙方作戰共同達成的戰果,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去嘲笑日本關東軍“太弱”,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勝利?


歷來現實


首先就是蘇聯確實太強大了,經過二戰德國的洗禮,蘇聯紅軍已經不是二戰來戰以前的蘇聯紅軍了,不再是諾門罕事件時候的蘇聯紅軍了,如果說諾門罕事件時候的蘇聯紅軍,是用強大的火力嚇退了日本的東進計劃(諾門罕事件蘇日雙方都很艱難,火力太能,日本太頑強),那麼這時候蘇聯紅軍的戰術相當完備,見識了德國的閃電戰,見識了坦克開路的鋼鐵洪流,見識了德軍空軍的突襲等等,德國給了蘇聯紅軍太多磨練,這時候蘇聯紅軍作戰思想已經完全改變,更加認同德國閃電戰戰術體系對抗。而日本與中國基本打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攻堅戰,刺刀見血那是常有的事,戰術差異巨大。

第二就是氣勢上,蘇聯剛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德國,回到了東亞戰場,蘇聯紅軍可沒有忘記諾門罕事件與日俄戰爭,攜帶戰勝德國的餘威要一雪前恥。而日本呢?日本剛剛被丟下兩顆原子彈,那威力自己都嚇破膽了,中國戰場消耗巨大,現目前日軍軍隊中大量的新兵,大量的新補充來的兵源,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只有守衛本土了,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了,氣勢很低落。

第三軍隊兵源素質的差距也很大,如果說諾門罕事件是日本精銳的關東軍,那麼這時候東北關東軍就稱不上精銳了,為了日本的南進計劃,日本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就將大量的精銳的關東軍南下打南亞地區了,現在關東軍很多是新補充的兵力,新兵很多,沒有經歷過戰場洗禮,這部分戰鬥力很弱。而蘇聯紅軍那都是從德國下來的老油子兵,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第四就是信息不對稱,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據說也應該有這回事,中國是提供了關東軍駐防佈置圖的,而且非常精確,而日本不知道蘇聯的進攻佈置,蘇聯定點打擊,而日本被動防禦。應該還有中國方面在東北配合,日本防守遇到閃電戰模式的蘇聯紅軍,極不適應自然潰敗。

第五就是蘇聯遇到一個好時機,蘇聯8月9號出兵,8月15號日本投降了,大部分日落是天皇命他們投降的,不是蘇聯打下來的。蘇聯比較無恥,宣傳鋪天蓋地,但是即使不投降估計也就2個月的事情吧!蘇聯紅軍還是很厲害的。

不要去感激蘇聯大無畏出兵東北,他們是有目的的,他們用出兵東北像中美英壓榨了太多的好處,包括承認蒙古,這是中國人的痛。因為中國不夠強大,所以成為別人的籌碼!


狗刨電競


日本問題還是交給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1945年的75萬關東軍與1940年的75萬關東軍不可同日而語。直到1944年蘇聯軍方面對關東軍的實力一直很警惕。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戰況的惡化,到了1943年以後,日本軍部把一切的重點都放在南方(東南亞方面),這樣的戰略下,關東軍的主力部隊都不斷地被抽調南下,同時日本與蘇聯簽訂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使得關東軍對蘇聯的進攻能力感到放心,因此大膽地抽調軍隊前往東南亞。但是抽調的軍隊後留下的空缺怎麼辦?由在滿洲的日本開拓團移民中徵用,這種之後稱為“連根拔“式的徵兵大概徵到25萬人,使得關東軍的人數又回到了78萬人。但是這個時候,關東軍的訓練程度,裝備,以及士氣,與關東軍特別演習期間的關東軍相比差距非常大,用當時軍事評論家的話,1945年的關東軍就是一群放下鋤頭的農民。


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聯軍隊開始調往東部,日本已經做好了放棄陣地,進行決戰的準備。8月9日,蘇軍進攻開始,關東軍馬上開始轉移司令部到通化,但是所謂的轉移都變成了放棄陣地,在6天中,78萬關東沒有進行過一次像樣的戰鬥,還保留9個師團的情況下,關東軍接到了無條件投降的命令,這支農民部隊放下了武器。


1945年8月的蘇軍已經是戰爭德國的蘇軍,人數1000萬,武器,士氣,訓練程度上要遠遠地超過關東軍,而關東軍當時士氣低落,武器也很緊缺,並且本土決戰的命令已經傳到,但不久就有天皇也要到通化的消息,各種交錯的情報,最終促使關東軍自我毀滅,從一支日本最強的軍隊,到瞬時灰飛煙滅只有短短6天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