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憐憫,不值得推崇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很膚淺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書上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我卻不這麼看。我認為,這只是士大夫施捨般的憐憫,不值一哂。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憐憫,不值得推崇

王朝鼎盛,大興土木,勞役、賦稅;江山改易,軍閥混戰,掠奪、屠殺。乍一看來,確實“興也苦,亡也苦”。但是,這只是表層。表層之下,作者並未觸及。

王朝因何而興,因何而亡?因百姓安居、階級矛盾減弱而興,因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而亡。不能說所有,但大部分王朝都符合。王朝興亡,相互轉化;所謂百姓,也也並非永世不變。

大興土木,超出自己的承受力,必會民不聊生,王朝就走向滅亡。譬如秦朝。

  • 秦朝興亡的原因

秦使用商君之法走向強盛,但統一天下後不改法度而滅亡。《商君書》: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王者九刑賞一,強者七刑賞三,削國刑五賞五。商鞅又說:民貧則力富,民富則淫,淫則有蝨,有蝨則弱。治國之舉,令貧者富,令富者貧。

戰場砍頭、繳納糧食可得爵位和賞賜,這就是令貧者富;秦法嚴苛,秦人動輒得咎,以爵位抵罪,這就是令富者貧。秦國百姓就這樣被綁在戰車上。就像頭上掛著胡蘿蔔、被驅拉磨的毛驢,一圈圈地轉卻什麼也得不到。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憐憫,不值得推崇

秦統一六國後,秦國百姓無功可立,秦法卻不改易。百姓越來越困頓,只能揭竿而起。大澤鄉起義後,六國後人乘機起事。如果百姓不亂,六國餘孽能成什麼事?這就是由興而亡。前朝亡,後朝在前朝廢墟中崛起,這便是由亡而興。

  • 應該學習另外兩句

興亡之間,誰為主導?是百姓。百姓蘊含偉力,只是尋常時節無法合力。奪取天下的時代主角們也只能利用這股偉力,而不能對抗。

反觀這首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把百姓當作了逆來順受的死物。作者只是用俯視的姿態表達一下憐憫,內心深處是傲慢與漠然。這兩句詩與”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在根本立場上並無分別。上位者看它,更增暴虐;百姓看它,怨天尤人。或許在封建時代,這首詩還有積極意義,但在現代,它只有消極意義。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憐憫,不值得推崇

一味叫苦、逆來順受,不值得推崇;面對不公,勇敢保護自己的權益才值得提倡。

什麼有積極意義,有宣傳價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前一句,上位者看;後一句,下位者讀。這兩句,寫出了王朝興亡的原因,以及底層與上層的關係。前一句可讓上位者警醒,後一句讓百姓不自棄。

朱元璋、黃巢、李自成都曾是百姓,他們需要憐憫嗎?他們能讓那些傲慢的士大夫悲哀地吟出”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