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是蚩尤的後人,那“百姓”呢?難怪我們統稱為百姓

“黎民”是蚩尤的後人,那“百姓”呢?難怪我們都自稱百姓

今人常常自稱老百姓,其實在1963年版的辭海里,並沒有“老百姓”這個詞,而只有“百姓”。有人認為百姓源自《百家姓》,其實不然,因為《百家姓》作於宋朝,在這之前早就已經有“百姓”一詞了。在很多影視劇中,“百姓”與“黎民”往往被放在一起使用,合稱“黎民百姓”。“黎民百姓”一詞首先出現於春秋時期,在這之前,“黎民”和“百姓”可不是一碼事,而且是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等級地位的人。

“黎民”是蚩尤的後人,那“百姓”呢?難怪我們統稱為百姓

先說說“黎民”,中國人都知道自己是炎黃子孫,其實中國人還有一位老祖宗叫蚩尤,而“黎民”就屬於蚩尤族人的後人。

話說上古時期,生活在南方的人被統稱為南蠻,在這些南蠻中,有一個部族最先殺入中原地區,這也就是“九黎”。九黎由九個部落聯盟組成,每個部落都包含了九個兄弟氏族,一共81個氏族,而蚩尤就是他們的大酋長,這個聯盟以黎族人最多,故稱九黎。

“黎民”是蚩尤的後人,那“百姓”呢?難怪我們統稱為百姓

蚩尤殺入中原以後,首先與炎帝打了一仗,也就是歷史上的阪泉之戰,結果炎帝大敗,疆土盡失,於是向黃帝求助。在這種情況下,炎黃組成聯盟,共同討伐蚩尤,於是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史記·五帝本紀》中這樣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這場戰爭以九黎的失敗而告終,戰敗被俘的九黎人在炎黃部落留了下來,因為他們以黎族人居多,便被稱為“黎民”,也有一部分九黎人,僥倖逃走,後來在北方建立了黎國(滅於周朝),還有一部分退回南方,建立了三苗部落聯盟。

“黎民”是蚩尤的後人,那“百姓”呢?難怪我們統稱為百姓

戰事結束之後,炎黃兩個部落之間起了矛盾,黃帝趁勢擊敗了炎帝,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部落。這個大部落有一百多個氏族,每個氏族都有著不同的姓氏,所以炎黃部落的族人被稱為“百姓”。

在奴隸制的西周時期,“黎民”是低賤的奴隸,而“百姓”則是高貴的奴隸主,為了防止奴隸逃跑,“黎民”往往不是被逼穿上木靴戴上枷鎖,就是被用錐子刺瞎一隻眼睛,成為終生奴隸。

“黎民”是蚩尤的後人,那“百姓”呢?難怪我們統稱為百姓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春秋末期便有了變化,隨著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宗族世襲制度被破壞,很多“百姓”地位下降,也有很多“黎民”的地位上升,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的階層,並且人數逐漸增多,於是“黎民百姓”便成為一個統稱,再無區別。

“黎民”是蚩尤的後人,那“百姓”呢?難怪我們統稱為百姓

雖然黎民與百姓已經不分彼此,但作為炎黃子孫的華夏民族主體漢族,還是習慣性地自稱“百姓”。至於從何時起開始加個“老”字,已無從考證,有學者表示這或許是百姓們天天在官老爺面前自稱小民的一種小補償,畢竟加個“老”字算是佔了點便宜,比如“老子”“老爺”“老祖宗”“老闆”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