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飈:當學生們的眼睛爲你而亮時,那就是他們在爲你頒獎!

範飈:當學生們的眼睛為你而亮時,那就是他們在為你頒獎!

課代表的話:

在今年的語文大講堂現場,經過一系列精彩的比賽後,組委會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範飈老師為選手們的表現做出點評。範老師從教師的幾項基本意識切入,談了他對在場的年輕教師們的建議和期待,富有深意的話語值得每一位教師學習、銘記。

讓學生的眼睛為你而亮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 範飈

在觀看今天“中文自修杯”語文大講堂的比賽的過程中,我關注的不是選手們的答案正確與否,我更關注的是這些教齡在10年內的年輕教師們在思考這些問題,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基本意識。

比如,“教會”的意識,語文學科的目標、內容要求“教師不教,學生不會”,這個“不會”是指無法掌握、不能達到。事實上,有的時候教師教了,學生也未必就會。由“不會”到“會”,常常是一個非常曲折、複雜的過程,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耐心去接受、去包容。課堂中講過的,學生還會錯,我們要去追問,去發現學生不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怎麼教的?可以調整嗎?有沒有其他教法?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去教,抓住“不會”的關鍵,去教會他,有的時候還需要做個決斷,哪些必須會,哪些可以暫時不會。

我過去在上海中學工作的時候,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數學老師有很多名言,其中有一句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教教得會的內容。我認為這句話不無道理,這是作為教師非常基本的“教會”的意識,當然其中也有“學生”的意識。儘管我們在工作中每天面對學生,但我們卻常常會“忘記”學生。我們的心中始終要放著學生,要謹記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師。

所以,一方面我們經常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做很多事情之前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困難是什麼?日常工作中我們寫教案,思考、規劃一堂課的時候,我們要想:這堂課我要給學生什麼?學生要達到這個目標,他可能遇到什麼困難?而這正是我們寫教案時必須考慮的教學難點。教學難點不是虛設,但是我們常常把它當做虛設。

另一方面,我們所講的學生,不是極個別的尖子生,而是學生群體,一個班級中的大多數。有的時候,當一個學生懂了,我們心中要想:他懂了,對於其他人的意義在哪裡?這才是我們講的“學生”的意識。

當然,我們還要關注語言的意識,我們在新課標的背景之下,明確了語文課程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凸顯了語言之於語文的重要性。而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語言、審美、思維、文化中,基礎就是語言。還有學習經歷的意識,如果沒有相關的經歷的支撐,學生的經驗很難形成、積累、調用、結構化。

我認為對於今天的選手們而言,將來對你們工作影響較大的倒不是你今天的表現,而是你是否建立起了作為教師的基本意識。我們生活在一個觀念很豐滿的時代,如果我們能夠建立起這些基本的意識,我想我們的教師才能夠保持足夠的冷靜。

最後,我要祝賀獲獎的選手,也祝福未獲獎的選手,教師的快樂和光榮在課堂,當學生坐在下面,他們的眼睛為你而亮的時候,那就是他們在為你頒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