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管理會計體系建設 提高企業決策效率:對話中化集團寧高寧

引言

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截至2017 年10 月底,全國非金融國企總資產達到了150.6 萬億元。如何提高國有企業決策的科學性、提高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些都是國企領導每日所面臨的問題。

近些年中國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央企,在如何構建科學和完備的管理會計體系,如何真正發揮管理會計工具在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幫助和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為企業資源分配、風險控制、業績評價和激勵機制設計等企業內部決策服務等方面都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就這些問題,以及《中國管理會計》雜誌如何能更好幫助推進中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本刊與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先生在2017年7月30日“《中國管理會計》創刊暨探索發展·創造價值論壇”會場進行了對話。

加強管理會計體系建設 提高企業決策效率:對話中化集團寧高寧

中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寧高寧先生

1

Q:作為大型央企的掌舵人,請您談談您對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對創辦《中國管理會計》雜誌的看法。

我很高興參加這個會,這個會很重要。我過去長期在中糧集團(以下簡稱中糧)工作,現在在中化集團(以下簡稱中化),我們一直很重視管理會計在經營決策中的作用。管理會計,我們上學的時候叫Cost Accounting,也稱成本會計,後來範圍擴大了,稱Managerial Accounting,現在範圍可能又大了,直接稱為Management Accounting,即管理會計了。

我原以為這樣的國家級期刊在中國已經很多了,現在才知道這是第一本,感到有點吃驚。

為什麼這麼說?在企業裡面,我覺得會計很重要,管理會計、會計思維、會計的邏輯也很重要。但是在中國,會計人員、財務人員的地位很低,一般國外企業講首席執行官(CEO) 第一,接下來就是首席財政官(CFO),在中國不是這樣,中間夾了很多人,雖然在企業遇到困難、遇到危機的時候,找來開會的首先是總會計師、財務總監這些人,但財務副總監在企業裡的排名是很靠後的。

現在中國的總會計師直接能接任CEO職務的基本上不多,大家都覺得會計是一個事後輔助性的工作,只需要算算數,是這樣一種角色。這種認知帶來很多衍生的問題。我們在技術上、在管理會計的應用上,可以不斷強調和改進,但是要改變會計次要地位的思想認知卻很難。

2

Q:您覺得中國企業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目前處於什麼樣的一種水平?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企業界經常出現一些有意思的消息,本來如日中天的企業,突然就出事了,搞不清楚原因,大家都說不清楚。相關的報道也不太清楚,因為報道事件的文學性、故事性較強,財務性較弱,這是整個社會的特點,樂視就是其中一例。原來這是家創新性很強的企業,突然之間就發生債務危機了,具體原因說不太清楚,最後說是創始人的問題。我想一個關鍵的原因是這家公司無論是在財務會計上還是在管理會計上本來就沒弄清楚。

近來,國外成立了不少專門做空公司股票的企業。有一家企業叫渾水,它做空的目標基本上都是針對中國的企業,認為中國企業賬目有問題,盈利指標、營業額指標也有問題。中國有很多其實很好的企業被挑戰,一挑戰股價就下降30%,這說明中國企業的管理會計系統不是很完善,不是很可靠,這個系統必須有強的可信性,否則對企業健康發展及合理估值都會產生影響。

剛才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介紹了國企的情況,為什麼說中國的企業評價都很難很模糊,因為只要搞幾個宣傳,主動寫寫報告,出幾個封面,大家就認可了。這比經營好企業容易多了。

管理學已有上百年曆史,真正成熟的管理工具是會計。因為會計具備規則、邏輯、要素變化之間關係的科學性。雖然分析企業也可以感性一點,可讀性強一點,但是要有量化內容,內容要有邏輯,邏輯要有依據。

3

Q:要真正發揮管理會計服務企業發展戰略和價值創造等方面決策的作用,您認為企業應作哪些努力和改進?

我們講價值投資講了很多年,但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的理念很難真正建立起來。特別是金融本身管理的加強,我覺得除了政府監管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外,一般的投資者、普通股民的基本價值投資理念也要建立。股市價格不是政府定的,投資理念更不是政府定的,有什麼樣的股民就有什麼樣的股市。股民投資不按價值投資去做,信息系統也不對,很難把價值投資做起來。

比如,中國近些年出現了很好的公司,像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企業,在國外也是非常好的公司。我不久前剛從國外回來,參加了中美企業家對話,感受到這些企業很受外國同行的尊重,他們對新經濟的引領、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我比較遺憾的是,為什麼這些公司沒有在中國內地上市?大家都問,你是一家中國的企業,為什麼不在中國上市?可是中國股市的投資理念能支撐這樣一些在成立初期可能存在較長虧損期的企業嗎?選擇國外資本市場這樣一個環境,可能當時更有利於公司的成長。這就說明,資本市場和社會資源分配不能只看短期財務會計指標,還要關注管理會計所反映的企業發展潛力和前景。

我們說的管理會計,也要有戰略意義上的思維。會計切忌短線和保守,這是業務發展對會計信息的基本要求。所以會計是動態的、是產出的、是創造的,不是看家的和守財的,因為財是守不住的。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環境,企業目標只是把短期盈利拼湊出來,那誰來發展和開拓業務?誰來做研發?誰來做品牌?誰來做戰略創新呢?在企業長短期矛盾上,管理會計應該更長線一點看問題。

管理會計有藝術的一面,更有科學的一面。會計語言和工具一定要準確清晰、溝通到位,以便指導企業管理人員的行為,否則容易產生矛盾和誤會,在評價上會打擊企業管理者的積極性。應收賬款、存貨、折舊、攤銷怎麼處理?企業裡會因為這些評價問題吵架翻臉,會因為一項不合理的會計處理而使整個團隊失去獎勵。企業的管理會計體系應該是一個大家都接受的常識。沒有這個邏輯思維,企業員工難以對評價認可。在企業內部做一個標杆管理很難,我一直在推行,到中糧、中化後好了一些。沒有科學的標杆和準確的可比數據,被評價的人會找出一個一個的理由:這標杆和我的情況不一樣,這個標杆不對,我的標杆肯定比它好。這樣,標杆本身就變成了爭議,有時甚至成了自我表楊,因為信息系統不一致。好的管理會計應該能避免這些問題。

在目前企業經營大環境下,企業追求規模和排名還是第一位的,我們不太細問企業利潤是如何形成的,股東資金回報率是多少?企業追求的是規模、當期利潤,至於經營質量如何、應收款多少、存貨多少、壞賬多少、投資槓桿是多少,以及戰略和長期競爭力的形成,並非企業關心的主要問題。因為大家都覺得這些指標不重要,企業全部的資源都被用於爭取規模和利潤總額這兩個指標。這樣,企業越大,回報率就越低。雖然這是企業發展過程當中很難避免的事情,但也與會計理念不合理有關。

管理會計不僅是一個技術手段,也是一個理念、邏輯和文化。從企業來講,僅考慮成本會計是非常狹隘的。如果進行風險管理,特別要防控經營性風險、債務性風險、管理決策性風險,管理會計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更進一步考慮,企業的戰略定位、戰略過程、戰略推動所需要的資源、目標、遇到的問題、發展的階段,這些都需要運用管理會計。管理會計能夠支持和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真正的會計要變成一個驅動企業進步的正向力量,而不僅僅侷限於作為管理的手段。

從企業戰略發展來說,企業有壞的盈利,也有好的虧損。數字是財務人員算出來的,但意義可以大不相同。如果我們只用財務會計的評價方式,亞馬遜早就倒閉了。會計年度為什麼算一年,為什麼不算五年?一年是日曆問題,日曆年和商業模式競爭環境下的企業生命週期有直接關係嗎?算一年半行不行?如果也不行,兩年怎麼樣?大家都知道企業的核心是通過科學決策來創造價值,但是這個價值是財務盈利、資本市場價值,還是社會效益?我覺得價值創造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讓管理會計在企業一層一層的決策中發揮作用。

管理會計要滲透到企業成長的全過程中去,從開始的成本管理、運營管理,到風險管理、戰略管理,最終推動公司成為一個不斷髮展、盈利增長,並創造價值的偉大的企業。那時候我們的會計,我們的CFO,我們的整個職業應該就會受到更大的尊重。

4

Q:您認為《中國管理會計》雜誌作為一個學術、實踐交流平臺,在推動中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健康發展等方面,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我覺得有這樣一本雜誌、這樣一個發言的平臺、這樣一些人,用專業的方式來探討這些問題,非常有意義。它可以是一個啟蒙的平臺,讓不是財務專業的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和邏輯。管理會計的原則和工具應該成為社會的常識和文化,這對整個社會、企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我不希望看到這個雜誌變成一個小圈子的、只有研究會計的人才看懂的小眾媒介。管理會計的學術研究和發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原則、理論和工具應用於企業,當然政府、出版社、學校和其他機構也要應用好。這樣,《中國管理會計》就應定位為一個推進中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大眾性讀物。

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思,當中國經濟已經變成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我們才開始出版《中國管理會計》雜誌,這在國外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沒有管理會計的創新和發展,中國經濟怎麼能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國家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下一步要把理論傳播與實踐經驗總結這門課補上,以便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管理的質量。

原文載於《中國管理會計》雜誌2017年第2期 總第2期

加強管理會計體系建設 提高企業決策效率:對話中化集團寧高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