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吃貨來說,歷史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自助餐的發明

博主我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吃貨,記得有人問過我,你覺得在美食的歷史上,最讓一個吃貨感覺到幸福的是哪種美食的發明?我思考過後,發現真正讓一個吃貨覺得幸福的,並不是燒烤、餃子或者餅餌,而是一次性什麼都能吃到的自助餐這種形式的發明。

自助餐,免去了點餐的煩惱,可以隨心所欲地吃我想吃的東西,直到撐得直不起腰。這種偉大的就餐方式,說起來歷史也不算太短。

對於吃貨來說,歷史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自助餐的發明

當一眼望去的海鮮生鮮隨便拿時,那種感覺確實很爽

一種被大多數人普遍任何的自助餐的來歷,是與西方的海盜有關。

這種說法認為,自助餐起源於公元8~11世紀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式餐前冷食”和“亨聯早餐”。據說,這種就餐方式是當時的海盜發明的。

那時的海盜們每有所獵獲時,就要由海盜老大出面,大宴群盜,慶賀一番。但海盜們個性粗放。不熟悉也不習慣當時餐飲中的繁文縟節,於是便別出心裁,將所需要的各種飯菜和酒水集中在餐檯上,由每個人自己取食品及飲料,暢飲豪吃。

海盜們這種特殊的用餐方式,起初還被人們視為“不文明的吃法”,但後來,人們卻漸漸發現了這種吃法的好處。對於顧客,用餐時不受任何約束,隨心所欲,可選擇的種類多,能夠想吃什麼就取什麼;而對於飯店老闆,也不用再為顧客進行桌前服務,節省了很多的勞力,降低了用人的成本。於是,這種自助服務的用餐方式很快就風行了歐美各國。

正是因為自助餐有著這樣的傳說背景,現在很多自助餐的餐廳名字都跟海盜有關係。

當時有一種名叫Thermopolium的餐館,如今在龐貝古城可以看到原型。在櫃檯的凹陷處嵌入幾個罐子,這些罐子是用來裝食物或者酒水的,食客們就從這罐子中點餐,然後從罐子中盛出來。

海盜的說法流行了很久,真假無從判斷,只不過龐貝古城裡的這個Thermopolium餐館被認為是自助餐,就應該是個謬誤了。這個詞語的含義更多指的是一種快餐的形式。

可能這種在臺子上擺罐子的形式跟今天的自助餐在長桌子上擺菜碟很相似,所以會有人以為當初就已經有自助餐的形式了。然而,其實當時這些罐子裡賣的大多是熟食,當時生意肯定是相當火爆,店主忙不過來顧客自己動手拿東西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最後都是要根據拿的東西內容結賬的,並非一點數額的錢後自助隨便吃。

對於吃貨來說,歷史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自助餐的發明

龐貝古城遺址裡的Asellina小食店

還有一種說法,這種就餐方式起源於1890年,由美國堪薩斯城(Kansus)基督教女青年會(Young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首創,其目的是為了職業婦女供應廉價伙食。

然而,當你仔細查詢就會發現,早在1885年,在紐約交易所正對面,就已經開了一家自助餐廳,其目的是為了減少了人們從交易所往返的時間。到了1888年,世界上第一家連鎖餐廳在紐約開業,老闆是塞繆爾·香農和威廉·蔡爾茲兄弟,到20世紀20年代已發展出一百多家門店。

蔡爾茲的經營理念是強調衛生和低價:所有裝飾都是白色,侍者從頭到腳一身白,全心保證食品的新鮮。1893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上,約翰·克魯格開了一家基於瑞典大雜燴(smorgasbord)理念的自助餐廳,並將其命名cafeteria。

一位居住在費城的德裔美國人用德語對當時的自助餐廳進行了生動的描寫。他筆下的酒館位於城市南郊一棟破敗的建築物內,由一名愛爾蘭人經營,向人們供應德國菜餚,無論顧客是男性還是女性,是黑人還是白人:

人們一進前廳,即真正的用餐場所,就會被餐廳非凡的佈置震懾:自助餐桌上擺滿了各武菜餚,.堪比慄樹街的時尚餐廳。唯一的不同在於食品的種類、用於盛裝食品的碗碟和食品的分發方式。在前後擺放的兩列餐桌後,有二十隻又大又長的紅陶罐,每隻陶罐裡都有一柄錫制長勺。第一隻陶罐裡裝的是醃豬蹄,第二隻裡是燉雞雜......

餐廳不僅向堂食的顧客或常客供應這些菜餚,人們也可以自帶餐具,付一至六美分(午餐與晚餐的價格一致),將這些菜餚帶回家。堂食的客人為每隻餐碟的菜餚支付的價格與外帶的客人一致,一般一大勺食物只收一美分。價格也以此疊加。雖然Clapmann的酒館由愛爾蘭人經營,但幾乎所有的菜餚都帶有顯著的德國特色。

從19世紀中葉起,餐廳開始向中產階級和工薪階層提供服務,這些餐廳已經丟失了傳統餐廳的一些基本典型特徵,一般為自助式,而非照單點菜。

到了19世紀90年代時,在美國許多城市都出現了這種就餐方式,但發展並不快,直到20世紀才成為工廠及大型企業職工就餐的普遍方式。這種就餐方式,方便省時,特別適合機關、學校、醫院、公司來選擇。在這些自助餐廳中,人們從投幣食物分配機中取食,投入五分硬幣時,鑲嵌著金屬框的玻璃門會自動打開,這種自助的形式更像是食堂的方式,與今天那種花一定的數量任吃還是有一定差別。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助餐被引進美軍的軍用食堂,從簡單的小食品,發展成有主食、甜品、熱湯等可供挑選的就餐形式。戰後,這種美式自助餐成為一種廣泛流傳的就餐形式。

對於吃貨來說,歷史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自助餐的發明

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自助餐廳宣傳單

在美國一些賭場裡,也流行免費提供自助餐的形式,據說這也是上個世紀40年代時拉斯維加斯某賭場的發明,當時為了給徹夜狂賭的賭徒們補充能量,於是推出了1美元任吃的自助餐,直到現在一些賭場仍然保留這種形式,一些人到賭場賭錢,除了消磨時間當然就對賭場的自助餐很感興趣啦!

說了這麼多西方的,聽起來自助餐好像都是西方人的擅長,中國是不是就沒有過呢?

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是有過自助餐這種形式的,並且相關記載一點也不少。

明朝李樂的《見聞雜記》中有這樣一則記載:

餘嘗從諸寅丈赴宴陳皇親宅。未入席,主賓先行酬酢禮。禮畢,置大桌於中堂者數四,陳餚四五大盤,主賓大餐,立飲酒數行。既畢,主不送客座,主賓各自持杯箸入席。予初見而異之,惶恐不為食。同寅曰:“此盛典舊規也。君胡不食?”餘徉答曰:“病脾不能食。”嗚呼,此規果賢人所創,必不可改耶?如其未必賢,則亦何取於舊而陋風相襲,恬不以為怪也。

這裡寫的意思就是,入席前,賓主先互相問候客套一番,然後到一個放著四張大桌子的廳堂,桌上放著四五大盤的菜餚。大家立著飲酒,然後各自拿著杯筷入席,自助自食,各取所需。這讓李樂先生大不以為然,驚呼“陋風相襲”,假裝自己脾胃有病而拒絕食用。

在《紅樓夢》中,也有過這樣的記載。第四十回,因要給史湘雲還席,寶玉提出了自助餐的建議:“既沒有外客,吃的東西也別定了樣數,誰素日愛吃的揀樣兒做幾樣。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擺一張高几,各人愛吃的東西一兩樣,再一個什錦攢心盒子,自斟壺,豈不別緻。”

對於吃貨來說,歷史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自助餐的發明

截圖來自87版《紅樓夢》 演繹的正是寶玉提議的自助餐

不過,通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自助餐的形式在中國古代多數出現在宴席中,也就是在家中的宴席上使用得比較多,而街市上那些餐館則並沒有採用這種形式。

到了民國初期,西方的自助餐才算是真正進入到了中國,只不過跟大多的西餐廳一樣,這種形式還是更多流行於上流社會,或者仍然是在一些家庭宴會中更常見一些。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一些中國的酒店裡開始引入西方酒店裡的自助餐,特別是早餐基本都採用自助的形式,直到90年代,中國的餐廳裡也開始採用這種形式,不過並不多,這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很多自助餐成本無法控制。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自助餐才真的在吃貨大國發展起來,各種形式的自助餐也是層出不窮。到了今天,自助餐已經成為飲食行業裡的扛把子,幾乎沒有它涵蓋不到的美食,也俘獲了眾多諸如博主這樣資深吃貨的心。

參考資料:《食物味道的歷史》 (美)保羅·弗裡德曼;《當代學者文史叢談 文史拾穗》陳詔;《中國宴席史略 》 李登年。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關注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