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評讀書會|爲什麼說「江湖化」的《三國演義》誤導了大衆

今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月旦君願與諸君共讀好書,同享煮酒論史之樂。

“三國”,從古至今始終都是國人喜愛的話題,也是後來各種形式再創作藝術取之不盡的源泉。某種程度上,《三國演義》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讓演義這一古典歷史小說形式定型,同時也開創了以小說形式扭曲歷史的先河。毫不誇張地說,大多數國人的三國史來自羅貫中而非陳壽。

《三國演義》何以成為此種形式而非其他形式?如何找到三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為什麼在漫長的三千年歷史中,唯有三國具備特殊魅力而久傳不衰呢?

前不久看了完新出版的《列族的紛爭》,作者從獨特的“家族”視角梳理三國曆史,給人帶來不少啟發,下面我就試著回答上述三個問題。

“江湖化”的《三國演義》

坦白說,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我都不怎麼喜歡,主要是價值觀不對口味。不喜歡《水滸傳》裡的“匪氣”,反正誰都可以說打家劫舍是因為官逼民反,設若梁山那些殺人不眨眼的“好漢”打下江山,那還不知是怎樣一個悲慘世界呢;不喜歡《三國演義》裡的“無底線”,似乎頂著“正統”的招牌就可以得到狡詐的豁免權,要我說,《三國演義》裡面最缺少的就是社會主義價值觀裡的“誠信”。

當年讀這兩本書時,腦子裡也曾經閃過念頭:覺得兩書有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相似,但始終沒有深入思考過。在《列族的紛爭》裡,作者成長給出了一個令我耳目一新卻又相當認可的解釋。

他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曾擔任元末農民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本身就是江湖人士,因此他與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便得心應手,書中人物無不有著元末明初江湖豪俠的影子。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也免不了有《水滸傳》中江湖人士的行事作風。比如《三國演義》開篇的“桃園三結義”,也是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三國故事,在史書中並不存在,反而像“梁山結義”的翻版。而《三國演義》裡動輒出現的“單挑”“大戰三百回合”,也並不符合正規軍作戰的行事邏輯,而更像草莽匹夫比試拳腳的“升級版”。

“水滸化”的三國帶來的另一個誤區,就是過度強調了個別人物對歷史的影響。無論是諸葛亮的智、劉備的仁、關羽的義,還是曹操的奸、司馬懿的詐、周瑜的狹,都在敘事中被無限放大,彷彿成了歷史走向的決定因素,以至於像魯迅先生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仔細想想,果然如此。實際上,《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在寫作上開創了兩條路徑,後來古典白話小說基本都跳不出此窠臼,《七俠五義》、《楊家將演義》、《說岳全傳》、《隋唐演義》,大致都能找到它們的影響,不管多大的面子,裡子和骨子裡都是不切實際的個人英雄傳奇。

那麼,真實的三國究竟什麼樣?

嚴肅的八卦精神

有人會說,看《三國志》就知道真實的歷史了。但事實上,所謂正史也不都是真實不虛的記載。一方面,二十四史選擇事件人物的標準本身就很難客觀,出於種種目的和修史者所處時代的需要,很多人物與事件都被刻意忽略了;另一方面,就算曆史上記載下來的人與事,也往往真假莫辨或塗脂抹粉太重。很多時候,讀者需要仔細辨別。

《列族的紛爭》好就好在作者在史料上下了功夫。據說除了《三國志》這部必不可少的基本著作,作者還大量查閱了《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襄陽記》等史書,相互參校對照,把每一個人物和每一個家族,從歷史瞬間裡拎出來,從祖宗十八代再捯回來。如此一來,許多被淹沒在正史紀傳體體例中的孤立事件開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完整面貌。

此書的重要特色就是從家族角度切入,這是一個長期被人忽視,實際卻很重要的視角。歷史上門閥政治最具代表性的時代無疑就是魏晉南北朝,在此階段,左右上層政治走向的都是大士族階層。從《列族的紛爭》裡羅列出的八十八個家族,絕大多數都是有很深根基的大家族。草根的逆襲不是沒有,但下場就像太平角張氏兄弟一樣,早早被滅掉。

以諸葛亮為例,您真以為他是躬耕壟畝的一介村夫麼?

據作者介紹,琅琊諸葛氏在西漢元帝時就嶄露頭角,諸葛豐擔任過負責監督京師皇親國戚、達官顯要的司隸校尉一職。對諸葛亮影響很大的叔父諸葛玄曾擔任豫章太守,並與淮南掌權者袁術和荊州掌權者劉表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諸葛亮本人則娶了襄陽大族黃承彥的女兒,而黃承彥與劉表連襟,是蔡瑁的姐夫。因此劉表實際上是諸葛亮的姨夫,蔡瑁則是諸葛亮的舅父。這下知道亂世裡諸葛亮如何能夠高臥隆中了吧?

前面提到蔡瑁。此人在《三國演義》裡作為水軍統領降曹,後被反間計殺掉,怎麼看都是個倒黴蛋。但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蔡瑁與曹操早在洛陽時就私交甚好,蔡瑁的姑父太尉張溫就是曹操祖父曹騰所舉薦。據記載,曹操進入荊州以後,直接進入蔡瑁家,跟他的妻兒打招呼,並提到當年兩人一同去見梁孟皇卻遭到冷遇的舊事。蔡瑁歸曹之後,官運亨通,歷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

《列族的紛爭》裡對此類關係的梳理清晰而準確,可以說充滿了嚴肅的八卦精神,也讓閱讀變得津津有味。

月旦评读书会|为什么说“江湖化”的《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

“三國”還會熱多久

最後我們試著談討一下歷史上那麼多朝代,何以“三國”擁有獨特的魅力長盛不衰。

如果做個調查統計,上下三千年(抱歉,我真湊不出五千年來),最為當代人熟知和喜愛的大約就是三國時代了——清代雖然距今不遠,而且宮廷劇拍了不少,但拖著大辮子的歷史人物,畢竟還是讓人難以產生親切感。

據我看,三國曆史獨樹一幟的原因大約有下面幾點。

首先是三國能夠鼎力。三個國家相互對峙,形成穩定的三角型關係,既不像春秋戰國有那麼多連名字都記不住的國家,也不像五代十國你方唱罷我登場。魏蜀吳三國在相當長時間裡都保持著連續穩定的狀態。而這種對峙本身也增加了戲劇性,人類是複雜的動物,表面上穩定平和,內心多少都藏著些樂亂好禍的苗子,尤其是圍觀兩千年前的混戰就更沒有什麼道德負擔了。於是那些殘酷的廝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痛歷史,很容易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其次是舞臺上的三個主角定位清晰。曹魏最強,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正史上也是被視為正統的;孫吳佔據富庶的江南,代表著遠離中原的地方勢力正在崛起,在不久西晉亡國之後,將正式成為華夏文明的復興基地,因此也不容小覷;蜀漢最弱,但可疑的漢室宗親身份以及諸葛孔明近乎於妖的光彩,也足以讓它賺足眼球。應該說,無論誰家,在歷史舞臺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鮮明特色,因此也容易引發後世的關注。

最後是文藝作品的推波助瀾。事實上,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其他三部都不是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早在宋代,作為話本的三國故事就已經流傳於市井瓦肆之中,羅貫中是集大成者。半文半白的語言,半真半假的歷史,贏得了眾多讀者的追捧,不得不說江湖義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近些年來影視劇再掀波瀾,《三國演義》、《赤壁》、《軍師聯盟》等等,要麼基於羅貫中小說裡的史觀,要麼純粹用現代人的主觀去解讀三國,更有甚者,部分影視劇的做法如借殼上市一般,掛個三國的名號自說自話,那就完全是另一碼事了。

在可預見的未來,“三國”大約還會繼續熱下去。

月旦评读书会|为什么说“江湖化”的《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

▼ 長按識別二維碼,在京東購書▼

宋釗,作家,代表作品有科幻小說《世界的誤算:完美缺陷》。

往期月旦評讀書會

三國月旦評

關於三國的一切,但不止於三國

[email protected]

月旦评读书会|为什么说“江湖化”的《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