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稅不降價 抗癌藥「滯後效應」影響患者獲得感

為何零關稅新規的“反射弧”還沒有傳導到終端?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研究中心項目研究員顏建周說,終端藥價變化“慢半拍”受到多重因素影響,比如在今年5月1日前,國內市場中已經庫存了一定量的進口抗癌藥品,這部分藥品並沒有受到降稅政策的影響,價格會與之前保持一致。而且,這部分藥品庫存銷售完畢仍需一定週期,因此,在短期內價格沒有觀察到明顯變化。

顏建周同時指出,藥品價格受多方因素影響,如研發和生產成本、原輔材料價格、市場供求關係、市場競爭環境、同類競爭產品定價等,在降稅政策出臺後,企業會綜合考慮相關因素決定藥品的市場價格。此外,藥品集中採購和醫保支付標準也未到調整週期。

面對巨大的需求,中國抗癌藥物市場正以每年百億元的增速高速擴張,而在政策支持下,進口抗癌藥迎來爆發式增長,會否進一步擠佔國產藥的生存空間?國產藥如何能讓患者有更多便利優價的選擇?

專家指出,老百姓要真正用上更便宜的抗癌藥,必須鼓勵國產抗癌藥的創新和研發,在市場上形成與獨家進口藥的競爭。也就是說,需要有在質量和療效上都能和進口抗癌藥媲美的國產抗癌藥,尤其是國產創新藥。

顏建周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醫藥產業政策環境,提高我國創新藥物和高品質仿製藥的研發、生產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藥品可及性,在實現對部分進口抗癌藥臨床替代的同時,緩解進口藥短缺的困境,減輕居民就醫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