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地產人士直言:買不起房別怪房價太高,只怪你太磨嘰!

融360說房君和一位從事房地產銷售工作的朋友小聚時,聊到了房價問題,他說從業這麼多年,覺得有時候買不起房未必怪房價高,購房人自己也有一定的問題。

資深地產人士直言:買不起房別怪房價太高,只怪你太磨嘰!

朋友舉了他遇到的兩類購房人的例子。

第一類:過於追求完美,不願取捨

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客戶A,是個剛畢業兩年的年輕小夥子,他當時的情況是,2013年畢業後和女友參加工作,兩年攢了差不多12萬,月收入兩人加一起差不多14k,因為都是普通家庭,父母在經濟上給不了太多幫助。

當時,A看的房子位於某二線城市,預計2016年中旬交房,周邊規劃了商場、公園等設施,商場地下還帶有超市,公園裡還有噴泉和林蔭路,硬件條件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了。

他想買130平方米的戶型,總價約95萬,首付大概是30多萬,跟女朋友的12萬存款,加上雙方父母給的10萬塊,還差十幾萬要管別人借,小A對借錢買房有自己的想法,不想一直揹著債,打算在兩三年內就還清。

在第一次看完房回去後,家裡人建議他攢兩年錢再買,可是小A心裡有些不甘心啊,就問有沒有便宜一點的,銷售朋友告訴他,可以買戶型小一點的,小A不幹了,說:“那可不行,我們這家裡人多,買小了以後住不下,就得要130平方米的。”

資深地產人士直言:買不起房別怪房價太高,只怪你太磨嘰!

銷售又建議他可以看看樓層低一些,小A又急了:“我們以後有孩子和老人,底層採光不好影響身體健康!”說完還埋怨銷售怎麼淨給他提不靠譜的建議。。。

最後,小A聽從了家裡的建議,放棄了買房。

時隔3年,當年的房子周邊已經成為那個區重要的生活休閒圈,他看的那套同戶型房子總價已經漲到了200多萬。不知升了職、漲了薪的小A在經過這個小區的時候作何感想。

第二類人:買不到心儀的房子置氣,乾脆不買了

跟上面的小夥子比起來,接下來這個B姐的故事堪稱意氣用事的典範。B姐也是白領一枚,據說還是公司裡的中層領導,早些年在外面工作闖蕩,掙的錢都寄給家裡,供兩個弟弟上學,還有給父母看病了,所以別看工作的時間挺長,手裡卻沒攢下太多積蓄,只有不到二十萬

她打算買房那會差不多是2014年,看中的戶型也是130平方米,南北通透,總價不到一百萬,首付30多萬,自己手裡的20萬再跟朋友借點也差不多夠了。不湊巧的是,B姐看完房還沒等交定金就被別人買下了,而且還是全款。

在電話裡聽到心儀的房子沒了,她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聲音抱怨個不停,用羨慕、嫉妒、恨幾個詞形容B姐的心情,是再貼切不過了。

看中的房子沒了,銷售說,不行您看看別的戶型,怎奈這位B姐買房的目標性很強,看中的房子就死盯著不放,給她推薦別的連看都不看,偏要之前的那套,還抱怨說,同樣是買房,為什麼區別對待,就不能等湊完首付銷售嗎?銷售怎麼勸都不行,最後大姐一賭氣,不~買~了~臨走還放話說,呼籲大家都不來買房,讓銷售們賣不出去。。。

朋友說,這兩個人走了之後就沒再回來看過房,不過,聽其他項目的同事說,第二年的時候,貌似看到過他們,最後又都沒買。

資深地產人士直言:買不起房別怪房價太高,只怪你太磨嘰!

在他看來,這兩類人是典型的吃不著葡頭說葡萄酸,差不多能買得起時,嫌這個不好,怨那個不行,等回過頭來一想,其實那會買哪個都差不多,他們自認為自己掙錢不易,不想買一個不是理想的房子,猶猶豫豫,傷心置氣,等房價一漲想買也買不起了,買房人的這些小情緒在房價面前顯得微乎其微,尤其是經濟能力有限的剛需。

朋友強調,他並不是否認開發商或者市場的責任,而是在告訴大家,剛需買房再等等是個魔咒,你永遠不知道市場未來會是什麼樣,買房要懂得量力而行、權衡取捨,比如買不起大的,可以買稍微小一點的,房子戶型不方正看看有沒有能補救的方法。

當然,關鍵得看家庭的需求,要考慮到其他居住成員的實際情況。

本週互動話題:

你買房了嗎?當年有沒有因做選擇而糾結過?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