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鑿壁偷光的兒童,最後怎麼樣了?

京式愛國

歷史總會告訴你一半真相,卻不告訴你另一半真相。

比如鑿壁偷光的匡衡,確實很刻苦,但是似乎考試並不大行。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物。我們所知道的,是他由於家境貧寒,晚上點不起燈,就只好拿錐子鑿穿土牆,藉著隔壁人家的燈光來讀書。

很讓人費解的是,按照古代的照明能力,除非在匡衡鑿壁的地方人家正好擺著一盞燈,不然想靠那點光線看清楚竹簡上面的字是非常困難的。而事實上,儘管匡衡在當地有著“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詩經》權威的身份,卻在博士考試中八次折戟,第九次才勉強考中最末等的丙科而已。

不過匡衡有一點優勢,就是他的名氣被太子、後來的漢元帝知曉了,太子繼位以後,匡衡隨即走上了狂飆突進的仕途,很快就把提拔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丞相去世後又成了丞相。

成為丞相以後,匡衡剷除了宦官石顯等奸臣,但他自己也不是什麼好人,打擊異己毫不手軟,最後被漢元帝掃地出門。不久以後,他兼併土地的案底被人揭發,最後削為平民。他來自於塵土,最後也終究歸於塵土。



青言論史

匡衡是我們打小就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他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蹟名傳千古,下面掌心就簡述其一生。

儒學大家,經學泰斗

西漢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匡衡小時家境不好,上不起學,但他特別喜歡讀書,因為白天要幫助父母幹農活,只有晚上能讀書。由於家裡點不起燈,他於是在牆上鑿了個小孔,把鄰居家的燭光引過來,借光讀書。那個時候書箱是非常寶貴的,像匡衡這樣的貧苦之家買不起書供他來讀,於是匡衡專找鄉里有藏書富戶人家幫工,不要報酬,只要求能借東家的藏書來讀就行,就這樣,通過勤學苦讀,匡衡最終成了西方著名的儒學大師,經學泰斗,當時儒學界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說法。

學優入仕,位及人臣

學而優則仕,這樣有儒學大師,肯定得貨與帝王家。當時西漢武帝提倡“獨尊儒術”後,專門規定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這為匡衡這樣的寒門進入官場,開啟了一條通道。匡衡通過考試九次考試,中得丙科,被錄用為太原郡文學卒史這個小官,後因其經學方面的造詣名聲很大,被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賞識,為太子舍人,專門留在身邊學習經學。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因匡衡提出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提倡經學治國,非常契合元帝儒術治國的理念,得到元帝的讚賞,很快又被升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經常出入在元帝左右,很是風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被提拔為丞相,封樂安侯,總理全國政務,位及人臣,登上人生巔峰。

得意忘形,未得善終

匡衡封樂安侯時,按照漢制標準,享受食邑六百戶,封地3100頃的采邑待遇,封地中的租稅都歸匡衡享用。這對於窮孩子出身的匡衡來說,應該是筆巨大的財富,人生至此,夫復何求?但匡衡卻徹底迷失了自己,在丈量分封的土地時,多圈出了400頃封地多圈了三萬畝,當下屬向匡衡報告這件事後,匡衡沒當回事,來了個將錯就錯全部笑納了,《漢書》記載匡衡派僕人到這塊地上收谷達千餘石。漢元帝在位時,對他很欣賞,因此雖有人彈劾,但也未追究。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匡衡最終被撤職查辦,貶回東海郡承縣(今山東棗莊)老家為平民,又回到人生的起點,據傳其被貶後,過得非常落魄,死後未見經傳。



掌心讀歷史

歷史上那個鑿壁借光的兒童是西漢時候匡衡。他通過刻苦讀書,成了西漢時期有名經學家,並通過考試當上了政府官員,御使大夫,漢元帝時的丞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國家總理。

下面我具體談一下西漢匡衡鑿壁借光,勤學讀書的勵志故事。

匡衡家裡世代農民,家裡很窮,匡衡幼時無錢上私塾讀書。匡衡家裡一個親戚會識字,於是教匡衡識字,學習識字後,由於古代書很貴,窮人根本買不起,為了讀書,少年時期匡衡想出一個辦法,替有錢人家打工,不要工錢,只借他書看,因此匡衡讀了不少書。


但是,由於白天干農活,只有晚上才有功夫看書,由於家裡窮,買不起燈油,匡衡只好在月光下苦讀書,但是無月光時,無法讀書,一天無法讀書時,匡衡看見鄰居有一束光從牆蓬射入他的房間,於是匡衡用小刀從土牆上開了一個小洞,鄰居家燈光射過來了,匡衡在燈光下看書,這就是匡衡鑿壁借光勵志讀書的故事。

匡衡長大後,拜有名的學問家學習詩經,成了當時有名經學家,後考入西漢政府做官,在漢元帝時他是御使大夫,後為丞相,很有作為。

西漢匡衡從一個貧窮農民兒子,幼時勵志讀書,鑿壁借光燈下用心讀書,最後做了朝廷丞相,他後來成為窮人孩子奮鬥的榜樣。


蔡哥談

匡衡,家貧,年少當過僱工,極其擅長引經據典,尤其擅長說《詩經》,也因此倍受推崇,最終官至丞相



元帝后期,宦官石顯專政,任意增加賦稅,導致民不聊生,但是賴於元帝的寵信,沒有人敢惹他,成帝登基之後,匡衡死劾石顯,將其拔除

當然了,一般位極人臣的人大多不得全身而退,不久後他就被彈劾回家,因病去世

其實我們所學典故的主人公,只要是取材於歷史,大多數人都是有著不小的成就的,上下五千年,沒有閃耀一時是很難在出現在我們的書上的,無論是匡衡 ,還是頭懸樑的蘇秦,錐刺股的孫敬,夭折的天才我們是不會聽說的


老魚大話歷史

鑿壁偷光講的是匡衡的故事,出自《西京雜記》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匡衡,西漢人,當官最高做到了丞相,並且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但最終因貪汙結尾

因為匡衡自幼勤奮好學,對《詩經》的理解十分透徹,得到了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奭青睞

後來劉奭繼位為漢元帝后,恰好長安多地發生日蝕現象,匡衡便引用《詩經》內容上書元帝要遵上行下效之理,得到元帝重視,便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不久之後,丞相韋玄病逝,於是元帝便任命匡衡為丞相,封安樂候

被封為安樂候後,匡衡便享有31萬畝土地,但匡衡利用地圖的錯誤,非法多佔有了4萬畝土地

在元帝病逝後,成帝繼位,而此時的匡衡又剛好於同僚之間交惡,因此同僚便上書成帝彈劾匡衡“專地盜土”,被成帝貶為庶人,最終病死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