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及標準,範文參考格式

畢業論文格式標準

1.引言

1.1制定本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統1規範我省電大財經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1.2畢業論文應採用最新頒佈的漢語簡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由作者在計算機上輸入、編排與打印完成。

1.3畢業論文作者應在選題前後閱讀大量有關文獻,文獻閱讀量不少於10篇,將其列入參考文獻表,並在正文中引用內容處註明參考文獻編號(按出現先後順序編排)。

2.編寫要求

2.1頁面要求:畢業論文須用A4(210×297mm)標準、70克以上白紙,1律採用單面打印;畢業論文頁邊距按以下標準設置:上邊距(天頭)為:30 mm;下邊距(地腳)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為:25mm;裝訂線: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2頁眉:頁眉從摘要頁開始到論文最後1頁,均需設置。頁眉內容: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財經類本科畢業論文,居中,打印字號為5號宋體,頁眉之下有1條下劃線。

2.3頁腳:從論文主體部分(引言或緒論)開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頁碼編寫方法為:第x頁共x頁,居中,打印字號為小5號宋體。

2.4前置部分從內容摘要起單獨編頁。

2.5字體與間距:畢業論文字體為小4號宋體,字間距設置為標準字間距,行間距設置為固定值20磅。

3.編寫格式

3.1畢業論文章、節的編號:按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

3.2畢業論文的構成(按畢業論文中先後順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中文摘要,關鍵詞

英文摘要,關鍵詞

目次頁(必要時)

主體部分:

引言(或緒論)

正文

結論

致謝(必要時)

參考文獻

附錄(必要時)

4.前置部分

4.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財經類本科畢業論文封面統1格式要求。封面內容各項必須如實填寫完整。其中論文題目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論文題目所用每1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2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1般不宜超過30字。論文題目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論文題目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具體內容依次列示如下內容: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

××××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小2號黑體,居中)

論文題名:(2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3號黑體)

學 號:(××××××××3號黑體)

指導教師:(××××××××3號黑體)

專業:(××××××××3號黑體)

年 級:(××××××××3號黑體)

學 校:(××××××××3號黑體)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裡,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健康 全面 身心並重

概述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為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及標準,範文參考格式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為,應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為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著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顯存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於對幼兒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為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儘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繫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隻能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錶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四、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紮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五、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本屬於品行障礙,對於這一類行為的矯正 與教育應當堅持正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採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兒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採用宣洩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洩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幼兒在宣洩 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採用宣洩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時採取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因為,體罰本身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起的就是示範作用。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兒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幼兒園的努力付之東流。某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但在具體操作中, 他們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繫與合作,而有些家庭對其子女一向採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幼兒園中所教與家庭所教的衝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為常見的。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的說謊;另一 方面,是由於幼兒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於老師、家長對幼兒的過分嚴厲所致。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如因認知水平低所致,則為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過於嚴厲的要求所致 ,則為教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兒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為時,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為一談的現象並不少見 。

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裡,我們僅僅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著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才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為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

幼兒教育論文:立足異齡互動 培養分享意識

獨生子女的特殊身份造就了越來越多缺乏分享意識的幼兒,小班幼兒的表現尤其突出,他們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獨佔玩具、食物的現象十分普遍。實踐中,我們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大、中、小班幼兒的混齡活動,嘗試利用幼兒的年齡差異,以大帶小,促進小班幼兒分享意識的形成。以下是一組觀察記錄和分析。

案例一

妞妞,女,三週歲。小班入園適應階段,她一把搶過本組的玩具簍子抱在胸前,不讓其他同伴碰。不管教師怎樣引導,就是無動於衷。最後,爸爸使用恐嚇手段,她才勉強同意給組內的小朋友每人分發一塊雪花片。

大班的可可過生日,帶來了大蛋糕。在教師的組織下,小班的弟弟妹妹也來為可可姐姐過生日了。唱生日歌,吹蠟燭,許願,表演節目。當可可興奮地將蛋糕分到每一個小朋友手上時,小班弟弟妹妹早已迫不及待了。孩子們吃著蛋糕,十分開心。自由活動時,妞妞對教師說:“下次我也要像可可姐姐那樣帶蛋糕來,和大家一起過生日。”

〔分析〕

生日會上,可可姐姐的分享行為給小班弟弟妹妹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而熱鬧的場景、快樂的心情以及與大家分享所產生的樂趣,又給了他們更直觀、深切的情感體驗,於是他們產生了向姐姐看齊、與大家分享的初步傾向。

案例二

晨間鍛鍊時間,洋洋(中班)主動拉著妞妞去取球,正好有兩個球,他們一人一個,開始拍球。此時,亮亮(大班)走過來,對洋洋說:“能把你的球給我玩玩嗎?”洋洋有些猶豫,不作聲,而妞妞則警惕地抱住了自己的球,在一邊觀望。亮亮想了想,找了根繩子來,對洋洋說:“用繩子跟你換,可以嗎?”洋洋爽快地答應了。

〔分析〕

幼兒受年齡特點的制約,在不同年齡段會採用不同的分享策略,如,中班的洋洋採用的是平等分享策略,而大班的亮亮則運用了禮貌用語和交換分享策略。雖然在這樣的情境中,妞妞一時還表現出不願與人分享的行為,也沒有與中、大班的幼兒發生顯性的互動,但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種隱性互動的,即哥哥姐姐互動分享的過程為妞妞提供了模仿學習的榜樣。

案例三

妞妞和宇宇(小班)一起進了建築區,涵涵(小班)在一邊玩娃娃家,星星(大班)在一邊看書。遊戲中,妞妞和宇宇為爭奪一塊半圓形的積木發生了爭執,互不相讓。過了一會兒,妞妞拿起一塊拱形積木說:“我用這個跟你換吧。”“我不要。”結果兩人找到了涵涵。涵涵問:“怎麼了?”妞妞說:“我跟他換,他不給我。”涵涵聽了不置可否,繼續埋頭“煮飯”。見沒結果,兩人又去找人評理,正好看到星星。聽完陳述,星星說:“你們要相互謙讓,可以一起玩,也可以先給一個人玩,然後再交換。”兩人點點頭,手拉手走了。

〔分析〕

當出現需要分享的情境時,妞妞開始使用從哥哥姐姐那兒學來的策略,但由於違背了自願的原則,衝突再度發生。找到同齡的涵涵評理,由於經驗水平相當,涵涵只能傾聽,無法解決矛盾;而大齡同伴運用自身經驗以及對交往策略、方法的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正是在這種主動模仿學習、自覺接受建議、自主解決矛盾的實踐中,小班幼兒的分享策略日漸豐富,分享行為不斷強化。

案例四

參觀麵包店後,孩子們開始用橡皮泥做麵包,浩浩(中班)做了各種顏色和形狀的麵包,萌萌(大班)用黑色橡皮泥捏出了細小的芝麻粒,粘在做好的夾心麵包上。妞妞這邊看看,那邊看看,做了個長長的麵包,然後用泥工刀在麵包上點出一顆顆“小芝麻”。“妞妞,你做得真好!”哥哥姐姐誇獎道。妞妞很是高興,拿著麵包不停地向其他同伴展示:“你看,這是我做的芝麻麵包,(芝麻)是用刀尖子點出來的。”

〔分析〕

因為年齡差異,中大班幼兒較為豐富的認知經驗和成熟的操作技能成為有效的分享資源,妞妞正是從哥哥姐姐那兒分享到了製作麵包的操作經驗,並根據自己的技能水平進行了綜合運用。在自己的“創新”成果獲得同伴的認可後,妞妞在成就感的驅使下開始主動尋找同伴,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快樂心情。

案例五

自由活動時,力力(大班,父母正鬧離婚)有點不開心,眼睛紅紅的。萌萌(大班)、洋洋(中班)拽著他鑽到了“秘密屋”(區角之一),說起了悄悄話。妞妞好奇,也走了進去,一會兒又折回身來,取了張面巾紙遞給力力,然後溫順地坐在一邊。

第二天,妞妞家長問:“誰是力力啊?妞妞說要把他接回我們家。”

〔分析〕

在哥哥姐姐所營造的氛圍和具體行動的感染、帶動下,妞妞從對秘密行為的好奇轉向對同伴悲傷情緒的關注,願意分擔同伴的不快樂,並引發了即時的幫助行為和深度的幫助設想。

通過對妞妞的跟蹤觀察,我們發現異齡互動為小班幼兒分享意識和行為的養成創設了一個暗示、激發、模仿、學習、修正的空間,因此,更具自然性、實踐性和有效性。

試論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內容摘要:文章分三部分:自信的含義及幼兒自信的表現;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性;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途徑及培養中應注意的三個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層層深入論述問題。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將永遠和成功無緣。所以,教師應有計劃地、有目的地、科學地對幼兒的自信心加以培養。同時,清楚地認識到培養幼兒自信心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真正工作中因人而異的加以培養,爭取使每個幼兒都能出色地完成其人生的遠征與攀登,成為生活的強者,滿懷信心的迎接社會的挑戰。

關鍵詞:幼兒 自信心 培養方法 注意的問題

幼兒教育對人的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起著極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它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所以,教師應努力培養幼兒的全面素質,在這些素質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自信會使人性格開朗,使人積極地對待生活、勇敢地戰勝困難。

一、自信的含義及幼兒自信的表現

所謂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選擇的目標的心理傾向;是自己堅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質。自信是促使人向上奮進的內部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將對其一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自信是能力的催化劑,信心能調動人的潛能,信心能調整人的各種功能,這種調動和調整相互促進,一個人就會因此而受益無窮。

幼兒年齡小,經驗少,做任何事都會存在很多不足,如果他們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與讚揚,就會產生挫敗感,就會對社會化產生牴觸心理。但是,如果教師能用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及時對幼兒進行稱讚與鼓勵,讓他們產生自信心,這樣,幼兒就會積極、主動去學習,去不斷完善自己。而且,當幼兒對某一方面產生自信後,就會變得活潑開朗,從而促進其其它方面的進步,最終實現全面發展的目的。

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幼兒具有堅強的意志、美麗的心靈、活潑開朗的性格,為造就合格人才奠定基礎,教師就需要從小重視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因為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礎。受不同教育的幼兒,他們的自信心水平也明顯不同。有的幼兒有一股韌勁,不怕困難,做什麼事都很專心認真,有點磕碰忍著不哭,幹什麼事都願意親自試一試。可以說,這類幼兒的心理發展是高的,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但是,有的幼兒膽小怕事,遇見生人就往後躲,做什麼事都不敢試一試,老師稍一批評就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很強,往往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在幼兒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期中應積極影響,因人而異的激發,引導幼兒的內在動力,鍛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擁有自信心,從而形成健康人格。

二、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性

“自信”這個詞每個人都認識,可是不一定都能作到,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將永遠和成功無緣。因為,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自信心強的人,能充滿信心地去迎接挑戰,並能想方設法獲得成功,成為生活的強者。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會退卻,成為生活中的弱者。可見,自信心對人的一生是多麼的重要。教師要從小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們滿懷信心地迎接社會的挑戰。

教育者都知道,教育要依據心理知識才能進行,教師只有瞭解幼兒的年齡特點才能有效的實施教育。所以,關於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性,也應從心理方面去了解。心理學研究表明:自信心與幼兒的發展有著顯著的相關因素。因為自信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甚至是核心標準。而幼兒期是自信心萌芽、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是幼兒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效果。關於自信心的培養也是這樣。當教師進行培養時,教育效果不會很快出現,但它對幼兒今後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試想一個覺得自己樣樣不行,處處不如人的自卑者,怎能在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瞬息萬變的現代化社會中有所成就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幼兒幼年時就在其心中種下自信的種子,使其在今後的發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成為可用之才,為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三、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途徑與方法

幫助幼兒培養自信心需要教師很大的耐心,因為現在的幼兒多系獨生子女,他們倍受家人的關愛。成人過多的包辦代替或其它一些原因,必然使幼兒錯失一些嘗試的機會,不能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因而使幼兒喪失自己努力嘗試,面臨、解決困難與挫折的能力與信心。因此,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便成了教師的重要任務。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方法有:

第一、尊重幼兒,相信幼兒

成人對幼兒的評價、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對自己的看法。因此,當教師對幼兒進行評價時,切不可隨意說。要知道,教師在幼兒的心目中是最權威的人,教師對幼兒的評價對幼兒來說至關重要。對於那些敏感的幼兒,一句“你真笨”可能鑄成他終生的自卑。教師的評價應針對事情本身,而不應指向幼兒的人格。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差,他們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識自己的。只要成人認為他行,幼兒就自然會產生自信。因此,教師要相信,每個幼兒都有一顆向上的心,這樣才能在教育幼兒時,持積極的心態,去支持、鼓勵幼兒,從而使幼兒在其發展進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並充滿自信。在幼兒進行活動中,教師應常說:“你能行”、“你會成功的”,幼兒從教師肯定與信任的態度中獲得強大的推動力,並使之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動力,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使自己的信心得到增強,產生愉悅感,從而懷著更大的信心去應試下一次。對於那些有能力卻缺乏自信的幼兒,教師要多為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哪怕是一小點進步,也要給予鼓勵,慢慢培養起幼兒的自信心。同時,教師切不可隨意地批評幼兒,否定幼兒,以訓斥甚至挖苦的態度對待幼兒,因為這樣會使幼兒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他們會認為自己很笨,這種消極的自我體驗,幾經反覆就會固定下來,從而破壞幼兒的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第二、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培養幼兒自信心,首先是讓幼兒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因為,人們絕大多數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成功與失敗、屈辱與榮耀,特別是童年時的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但是,幼兒由於遺傳和家庭的因素,在體質、能力、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對成功的體驗也存在著個別差異。因此,教師在各項教育活動中要兼顧不同層次幼兒的水平,使每個幼兒在學習和遊戲中都能找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以增強自信。比如,在進行拼圖遊戲時,要根據幼兒的水平分組。對能力差的幼兒,讓他們拼常見的動物,對能力中等的幼兒讓他們拼交通工具,對能力較強的幼兒讓他們拼傢俱或風景畫。讓各水平階段幼兒都能找到發揮自己長處的地方,經過自己動手、動腦獲得成功,從而逐漸增強自信。再比如,在發展幼兒走、跑、跳、跨等基本動作的體育活動中,可把活動要求分不同層次,能力強的幼兒可走、跨、跳間隔較稀的“小石子”路或較寬的“小溝”;能力差些的幼兒可走、跨、跳間隔較密的“小石子”路或較窄的“小溝”。這樣,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鍛鍊活動,教師在活動中觀察並及時給予指導與鼓勵,讓每個幼兒都有所進步,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根據活動內容難度和幼兒實際能力,對幼兒進行分組的形式,便於幼兒獲得成功,產生自信。幼兒有了自信,就會主動去參與活動,參與過程中又可增強自信,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參與感,兩者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多給鼓勵,放手培養

成人積極的態度對幼兒影響很大,“喜歡稱讚”是幼兒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因此,無論幼兒做什麼事,教師都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讚賞與鼓勵,使他們積累成功的情感體驗。當然,這裡所說的鼓勵也包括接納幼兒的失敗與不足。只要幼兒做了努力,就要給予肯定和支持,多說些:“這次沒做好,下次再試試,一定會做好的”之類的話。不要看到失敗與不足就一味批評,學會先鼓勵再指出缺憾。可以這樣說:“挺好,不錯,你看要是那樣是不是會更好呢?”用這種徵求意見的口吻,使幼兒不至產生挫敗感與厭煩心理,而是積極主動進行改進,不斷完善,最終獲得成功體驗。教師在活動中應多處於指導者的身份,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教師要做的只是觀察、適時指導、鼓勵與讚揚。

第四、認識自我,學會評價

幼兒不善於自我評價,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只是把成人對自己的評價進行簡單的“複製”。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評價切忌過高或過低,要考慮幼兒本身的特點和能力,正確使用評價語。如,當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突出時,不應只表揚幼兒作對了幾道題,複述了幾個故事,學會了幾支歌,而是要多表揚幼兒在活動中使用的學習方法,給幼兒真正的自信。引導幼兒學會辨證的認識自我,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能看到別人的長處。教育幼兒學會尊重與互幫互學。如,可在班中開展“說說我的小夥伴”活動,引導幼兒講出小夥伴的長處,使其瞭解互相學習的重要性。經常在班中開展“展示臺”活動,讓幼兒進行特長展示,以發現自己的優點,樹立信心;以發現他人的長處,樹立榜樣。促進幼兒不斷努力,最終取得成功,成為自信、樂觀的孩子。

第五、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

愛是連接師生關係的紐帶,如果教師多給幼兒一份愛護與關心,就會使幼兒產生親切感。無論是善意的微笑,還是讚許的目光,都會使師生間充滿融融的愛意。常聽到,幼兒園中幼兒叫老師“媽媽”,這就證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係是良好、和諧的。此外,教師在愛幼兒的基礎上,還必須瞭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徵以及能力差異,多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分析他們的想法,做法。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向、能力差的幼兒,以及那些調皮的幼兒,他們往往自以為是,實際上是存在自卑感。這就需要教師耐心的觀察和指導,一點點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幫助其樹立信心。幼兒一步步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能否和周圍環境形成良好關係,可以改變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並關係到他們能否帶著健康的心態步入社會。這就要求教師不要用簡單的指責,強硬的指令,俯視的目光對待幼兒,要用愛去教育他們。

第六、抓住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首先,教師應將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儘可能多地給幼兒選擇決定的機會與權利。比如,教師在開展活動之前,先徵求一下幼兒的意見。“我們這樣做,好嗎?”或“我們該怎樣做才好呢?”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想法是頗具價值的,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重要性,這將有助於幼兒自信心的建立。

其次,在幼兒實踐的過程中,多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象,自由地探索,不過多地限制和指責。因為每個幼兒的心靈都像一把鎖,只要有適合的鑰匙,總能叩開幼兒的心扉。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守侯著幼兒,在幼兒需要的時候,站出來指導一下,然後便重做回一個“旁觀者”,學會自己讓自己“下崗”。

最後,幼兒需要自信心,以便順利地學會做一件事,同樣,他們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做一件事來獲得自信。如果幼兒在實踐中總是挫折不斷或常常失敗,就很難把自己與成功聯繫在一起,自信也會因此減弱。如,實習中的一次美術活動,大部分幼兒已畫完後,仍有一些幼兒未完成他們的作品。其中,有的是因為認真而速度較慢,有的是由於沒有信心,膽小不敢下筆。於是我便給那些速度慢的幼兒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完成自己的作品,從繪畫中尋找樂趣與信心。對於那些不敢下筆的幼兒,我便在一旁鼓勵他們,指導他們進行繪畫。因為他們本身對繪畫就有畏難情緒,所以教師只有一步步鼓勵與耐心指導,讓他們對繪畫產生興趣。因為興趣是支持幼兒進行活動的主要精神支柱,有了興趣,幼兒便會樂於從事這一活動,於是教師便可從技巧方面進行指導,逐漸幫其樹立起信心。

第七、家園配合,爭取最佳效果

家庭教育,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如果教師對幼兒進行鼓勵、表揚,家長卻時常隨意貶斥、否定幼兒,或者,教師努力給幼兒創造鍛鍊機會,但幼兒回家後,家長卻什麼都不敢放手,這樣,就不可能培養和建立起幼兒的自信心。也就是說,幼兒園中的教育成果,需要在家庭中加以鞏固,以增強教育效果。因此,為讓家長配合工作,教師可在板報中設立“家教園地”,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自信心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取得家長思想上的認同及行為上的一致。此外,還可通過與家長座談,瞭解幼兒的自信原始水平,然後針對總體發展水平及各個幼兒特點制定出培養計劃,時刻與家長保持聯繫,共同探討幼兒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共同研究出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有效辦法。此外,還要了解家長的教養態度、幼兒與家長的關係等情況,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家長進行指導,而且,要鼓勵家長及時向教師反映幼兒在家的自信心表現,以便教師更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總之,幼兒園和家庭只要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形成一股合力,就會事半功倍。

總之,人生是一次遠征、人生是一次攀登。支撐著一個人遠征和攀登的第一根支柱,就是必勝的信心。只要幼兒充滿上進心,再加上教師時時用愛進行鼓勵,信心不堅定的會堅定,信心喪失的會恢復。信心是能力的源泉,作為教師務必在孩子幼年時就使他們充滿信心,為幼兒的成才開闢力量的源泉,使幼兒出色的完成其人生的遠征與攀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